《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货币银行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大专水平的课程,是电大金融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财经学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二、与相关课程或教材的衔接 为了完成本课程108学时教学计划,除了学习货币银行学之外,还需选用唐旭教授等著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整个学习过程将和货币银行学结合起来。第二部分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要求 一、课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108,电视学时18,计6个学分。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7个单元,共12章,各单元的内容可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导言第二单元:货币与信
3、用(1,2,3章);第三单元:金融市场(4章);第四单元:金融机构与业务(5,6,7章);第五单元:国际金融(8章) 第六单元:金融总量与宏观调控(9,10,11,12章)。第七单元:习题练习二、教学要求第一章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3.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二章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利贷信
4、用的特点作用,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2.重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3.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4.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三章1.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2.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4.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
5、的环境与条件。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四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2.了解金融市场的构要成素与分类方法,理解金融市场的地位与主要功能,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3.了解金融工具的基本特性,掌握主要金融工具的种类,理解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和转让价格的形成,能应用公式计算证券行市,股价指数的收益率。4.了解货币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各子市场的主要功能与运作。5.了解资本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主要活动内容。6.理解金融市场管理的涵义与意义,掌握市场管理的原则内容、管理机构与管理手段。第五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6、点。2.了解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理解银行的特殊风险。3.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发展趋势,重点掌握银行性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性与特性。4.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掌握改革以来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第六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基本概念及其运用。2.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与外部形式,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3.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重点掌握其资产负绩业务。4.了解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掌握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5.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重点掌握“三性”方针。6.理解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掌握管理
7、的内容,把握经营发展的动态。第七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2.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条件,熟悉各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央银行的几种主要类型。3.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特点,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4.能看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点分析表内资产负债各项目的关系。第八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2.了解外汇的含义和种类:掌握汇率的种类,能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套算汇率;正确理解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与调整问题。3.了解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各项目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掌握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4.了
8、解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理解国际储备的作用,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方法。5.了解金融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理解金融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1.准确地识记本章的基体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2.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把握宏观和微观分析的角度。了解西方各种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3.能对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4.理解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概念,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各国的异同,了解货币供给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及意义。5.掌握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与机制,能具体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会计算货币乘数,了解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观点。6.正确理解货币均衡与失
9、衡的含义,掌握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能具体分析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理解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第十章1.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2.正确区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重点分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3.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4.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第十一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2.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及诸目标间的关系;了解西方货币
10、政策目标理论,掌握我国现行的政策目标。3.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熟知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了解西方学者关于中介指标的争论,掌握我国现行的中介指标。4.理解政策工具的含义,熟练掌握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政策工具。5.理解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和西方学者的争论,重点掌握传导的时滞效应。6.理解两大政策的一般作用与功能差异,能说明的政策搭配的必要性与组合方式,重点掌握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第十二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2、理解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重点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经济货币化的概念与含义,掌
11、握货币化的衡量指标,重点理解货币化的作用及发展规律。4、了解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掌握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能正确辨析这两种论点。5、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表现与特征,理解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能正确分析当代金融创新的利弊与作用。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货币与现代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二)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
12、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历史的线索: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崐物。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币材: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须具备四个特点;币材沿着历史顺序发展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金、银、铜等作为材料的称为金属货币;金属充当币材采用过
13、两种形式。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西方的货币金属说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西方的货币名目说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通过分析商品,科学地分析了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货币与其他商品是相对立的,是特殊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固定
14、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还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自身有价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价值决定。货币单位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 位,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有的技术性规定。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与货币流通次数。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自货币产生以来,货币贮藏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
15、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流通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交替发挥作用。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进行的。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与财富转移手段。第五节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一)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二)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三)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流通
16、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四)自由铸造、限制铸造,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五)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六) 准备制度。货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历史悠久。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一)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
17、因素遭到破坏。(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我国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管理调控。第二章 信用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信用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贫富差别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条件。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范畴。第二节 信用的历史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
18、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高利贷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发展,是由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第三节 现代信用及其作用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中的诸方面包括:(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信用关系中的个人通常是资金结余单位。(二)信用关系的中企业: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由政府的收支状况决定。(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信用媒介。(五) 信用关系中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
19、导致泡沫经济。第四节 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一)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二)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可以流通转让,商品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三) 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商业信用的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银行信用(一)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
20、借贷活动。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考察利息的本质,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三)中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利率有两种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利率
21、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或分为不同的种类。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关于利率的决定,也有着多种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认为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润率。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主要有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一)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等对利率的影响。(二)政策因素指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影响。(三)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下的利率状况。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主要有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环境与政策性因素等。(一)利润的平均
22、水平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息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二)资金的供求状况指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使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三)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四)国际经济的环境指国际间资金流动、商品竞争、外汇储备量及外资政策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五)政策性因素指利率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五方面的经济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二)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包括:(
23、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高;(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第四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 金融市场构成与分类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一)金融市场的地位: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金融市场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金融市场的分类: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
24、,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所交易证券的新旧为标准,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转让市场;按交易对象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按地理范围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金融市场等。第二节 金融工具及其价格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金融工具的种类(一)商业票据:是由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和汇票两种。(二)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是指新发行的金融工具在发售时的实际
25、价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二)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证券行市与股票价格指数(一)证券行市是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收益与利率的对比,是收益资本化的典型表现。(二)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可分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第三节 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构成与特点: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称作短期资金市场。主要有三个特点:交易期限短;交易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
26、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是指商业票据的流通及转让市场。国库券市场的活动包括国库券的发行与转让流通。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是在银行定期存款的凭据上注明存款金额、期限、利率、&127;到期持有人提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务凭证。第四节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特点: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四: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收益较高而流动性较差:资金借贷量大;价格变动幅度大。发行市场(初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其活动围绕着有价证券的发行而开展。(一)证券种类的选择的标准因发行人
27、或认购人的身份、利益不同而有异。(二)偿还期限的确定只适用于债券,确定依据主要有:资金投向的需要;未来利率的预测;推销债券的难易程度。(三)债券还本付息的条件包括还本方式与计息方式。(四)发售方式的选择一是选择认购人,以决定是私募还是公募;二是选择销售人,以决定是直接发行还是间接发行。流通市场又叫二级市场,其活动围绕着有价证券的转让流通而展开。(一)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的投资者外,中介人非常活跃,主要有证券经纪人、证券商和掮客。(二)组织方式按场所划分,主要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三)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信用交易等。第五节 金融市场管理金融市场管理的涵义与意义:金融
28、市场管理是指国家(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自律性组织(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及他们的融资、交易活动所作的各种规定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措施及方法。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健与正常运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金融市场管理的原则与内容各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一般有三个原则。金融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工具发行的管理;对金融工具转让交易的管理;对证券商的管理金融市场管理机构:是指专门对金融市场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中央银行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金融市场管理手段主要有:(一)经济手段,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政策措施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动。(二)法律手段,主要体现在各种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上。(三) 行政
29、手段,主要体现为金融方针、政策、原则、制度、指示、命令、计划等。 第五章 金融 机构及其体系第一节 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西方银行的产生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银行业发展中具有两个特点。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一)银行的特殊利益,包括从行业的特点与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二) 银行的特殊风险,包括自信风险、资产负债失衡的风险、公众信任的风险、竞争的风险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趋势银行性金融机构在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居支配地位,主要包括:(一)商业银行,即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二)中央银行,即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三)专业性
30、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各个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二)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三)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四)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五)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断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第三节 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在美国的外国银行构成。英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典型的金融体系。日本
31、的金融机构体系比欧美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繁杂。 第四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旧中国银行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金融机构体系也逐步建立与完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大一流”模式下的金融体系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二)19791982年建立了多元化银行体系;(三)19831993年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四)1994年以来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以实现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五节 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国际性金融机构可分为全球性金融机构与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中,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
32、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第六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形式商业银行的职能包括:(一)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四)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在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服务性业务时执行此职能。商业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并具有派生能力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各项货币政策执行中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其次表现在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经营活动和日常活动的影响上。商业银行的类型主要有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33、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一)存款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二)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三)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通过这种业务能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一)现金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存放在同业的存款、托收中现金。(二)信贷资产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三)投资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是结算业务、承兑业务,后又发展了代
34、理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业务主要是资产负债表以外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业务。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信用货币创造原始存款、派生存款与存款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反映了存款货币是在多家银行的连锁反应过程中扩张的。存款派生时的制约因素:(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二)提现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三)超额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过程完全统一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济活动中。商
35、业银行经营的方针是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时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包括:(一)安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二)流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三)盈种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一)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二)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第五节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第七章 中央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
36、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中央银行的类型(一)单一型: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部金融企业的制度。(二)复合型: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制。(三)跨国型: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会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四)准中央银行型: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而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管理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
37、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即中央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中央银行的负债:即形成中央银行资金的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即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关系:资产负债+资本项目 第八章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外汇及种类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直按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1个或100个,10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二)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汇率种类方法: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即期
38、汇率和远期汇率、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汇率的决定(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金休位制下,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外汇汇率在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水平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而影响外汇供求变动的因素又构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平衡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构成:
39、(一)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下设贸易收支,劳务收支、转移收支三个子项目。(二)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个子项目。(三)平衡项目包括错误与遗漏、黄金外汇等官方储备两个子项目。国际收支的失衡原因:(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会引发周期性经济波动,而各国处于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二)经济结构性原因:一国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结构失调,也会引发国际收支失衡。(三)货币价值的变动: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通过物价的变化也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四)国民收入的变动: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
40、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方法:(一)商品调节(二)实施金融政策:调节利率;调节汇率。(三)实施财政政策:扩大或缩小财政开支;调整税率。(四)利用国际贷款(五)直接管制第三节 国际储备国际储备概念与构成:(一)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作为金融资产的黄金。(二)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会员国存在基金组织普通帐户中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四)特别提款权(sdr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对会员国根据其缴纳份额分配的一种帐面资产。国际储备的作用:(一)削减国际收支困难(二
41、)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三)充当对外举债的信用保证国际储备的管理:(一)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确定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考虑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经济发展目标及经济开放程度、中央银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中央银行拥有的国际储备之外的国际清偿能力,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选择、未偿还外债的总额及偿还期特点等因素。(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对货币结构的管理、储备资产运用形式以及黄金储备数额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将使储备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项原则间实现最佳组合。第四节 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概念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有广义、狭义之分。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一)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
42、场国际货币市场包括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二)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买卖,调剂外汇供求的场所。(三)黄金市场:国际上买卖黄金的场所。(四)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第五节 金融国际化第九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的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货币需求是个存量的概念: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
43、保留一部分货币。(二)谨慎动机: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三)投机动机: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四)把三种动机结合起来的考察:l1l1(y);l2 l2(i)。现代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三节 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利率和货币需求货币学派的实证分析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差;而詹姆斯托宾及其后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十分敏感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分析发现,1974年前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而1974年后的货币
44、需求函数则表现出不稳定的性质。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计量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量是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一)划分的主要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三)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是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能为政策所选择。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信用创造学说;20世纪
45、6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第五节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过程(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二)央行策源的货币供给过程的例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数额的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国外净资产,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及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二)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等因素。(三)货币供给及影响因素小结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两个特殊因素是:财政性存款和借贷计划管理。我国的货币乘数公式。我国的货币乘数货币供给新论第六节 货币均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