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一)》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一)》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一)》教案-新人教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18.1 勾股定理(一)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得结论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本单元教材分析: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其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材通过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来引入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通过“赵爽弦图”来引进
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这个定理教材利用拼图的方法论证勾股定理存在的合理性教材介绍了古埃及人做直角的方法: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体现了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推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时,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应强调直角的前提并分清斜边和直角边注意a、b、c可以取满足于等式的适当数(整数、分数、小数等)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3、)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以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以及内涵,掌握其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研究方面所取得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 教学关键 本单元教学关键是通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引入勾股定理和逆定理 单元课时划分 181 勾股定理 2课时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课时 复习与交流 1课时 单元自测优化设计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181 勾股
4、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一) 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课本P72P7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思想,发展几何思维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态度,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演绎过程,掌握定理的应用 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关键:通过网格拼图的办法来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投影片,设计好拼图(用纸片制作):“探究”1、2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 学
5、法解析 1认知起点:已认识几何图形:直角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采用观察、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理解领会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眸历史,感悟辉煌 【显示投影片1】内容1:公元前572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在一次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用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图中的地面(显示投影图片a),你能发现什么呢?(图片见课本图P72)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上网收集),引导学生观察该图片,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听取老师的讲述,从中发现图片a中含有许多大
6、大小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内容2:用图片置示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发现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发现课本图181-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活动:与同伴合作探讨,从网格图中不难发现下面的现象:图181-1右边的三个正方形S=S,S=S+S,即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教师小结:从图18-1-1,我们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教师提问:上面我们研究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性质,但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同
7、学们观察图181-2,设定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1)分别计算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2)观察其中的规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讨论,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路点拨:实际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某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成就在大自然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有时却隐藏着深刻的哲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问题牵引】 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命题1)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的赵爽证法,充分应用拼图(课
8、本P74 图181-3),解释“命题1”的,让学生领悟勾股定理的推理;为了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设计下面的“阅读理解” 阅读与填空:(显示投影片3) 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数学家以及数学爱好者都曾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付出过努力,作出过贡献,这使得这一定理至今已有几百种不同的证法 下面介绍的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出的证明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证明,并且从中获得提高几何证题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收获,对证明过程做了一些推想,请读者边阅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 为了使阅读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来做一项准备工作,即对图的局部做如下分析: 图中的四边形BHJC是正方形,作HMAB,交AB的延
9、长线于M,在CBK与BHM中,BC=BH,CBK=_(填BHN),CKB=BMH,CBKBHM( )(填AAS) BK=HM 现在来看欧几里得是怎样证明勾股定理的 这位几何大师的出发点,与课本中用拼图方法给出的证明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把一条线段的平方看作是以这条线段为边的_(填:正方形的面积)从这样的想法出发,欧几里得是为了证明“a2+b2=c2”,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 欧几里得可能是想到当一条直线从AE所在直线的位置开始,在保持与AE平行的前提下逐步向BD移动时,一定有一个时刻,把正方形ABDE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恰好分别等于a和b 上述特殊的位置究竟在何处呢
10、?欧几里得大概是注意到了图形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点点C,决定仔细考虑过点C并且与ED垂直的直线 于是,欧几里得首先引出这样辅助线:过点C作CLED,交AB于K,交ED于L 下面是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在引出上述辅助线后继续进行探索的结晶 连结CH、AH、KD,则由ACB=90及四边形CBHJ知ACBH,点A与点C到直线BH的距离_(填:相等),又因为ABH与CBH有公共边_(填BH),所以SABH=SCBH( )(填:等底等高面积相等);再把ABH看作是以AB为底的三角形,则其高为_(填HM),由于AB=_(填BD),HM=_(填:BK),所以,SABH=SBDK( )(等底等高面积相等),SBDK=S
11、CBH( )(填:等量代换)而SCBH=a2,SBDK=S矩形DBKL,a2=S矩形DBKL 同理可证,b2=S矩形AELK 把相加,就得到a2+b2=S长方形DBKL+S长方形AELK,即a2+b2=c2 学生活动:阅读填空,从中吸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勾股定理的领悟 【设计意图】“赵爽证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分析为辅,让学生形成拼图意识,感受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再通过设计“阅读与填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加深理解勾股定理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应用所学 【显示投影片4】问题探究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课本图形181-4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12、? 思路点拨:从观察实验可知,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无法从门框内通过,因此,尝试斜着通过,而对角线AC或BD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只要测出AC或BD,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拿出教具:如图181-4的木框,几块木板,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得到必须应用勾股定理求出木框的斜边AC2=AB2+BC2=12+22=5,AC=2.236,然后以此为尺寸,来判断薄木板能否通过木框,结论是可以!问题探究2:如图181-5,一个3c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1-勾股定理一 2019 八年 级数 下册 18.1 勾股定理 教案 新人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