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 要: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将“建构学科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向导。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以期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诱思导学 离子反应 微粒观 实验探究 如何运用素质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深入研究了新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是
2、高中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理论基础。让学生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高一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尝试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认识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已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
3、的反应,但还不能用离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思路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本节课中,我采用“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化学教学的素质化,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观察等方面的能力。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深度,而学科思想可以决定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离子反应”专题是中学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
4、分析溶液中物质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的思路和方法,以此实现化学基本观念“微粒观”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过程(见表1)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顺势激趣 师:这是一瓶Ba(OH)2溶液,“溶液中存在
5、哪些离子呢?” 生:Ba2+、OH-。 师:用哪些物质能检验其中的Ba2+?(学生争相发言) 生:Na2SO4、H2SO4等含有SO42-的可溶性的物质都可以。 师:如果将Ba(OH)2溶液与同学们选择的这些物质的溶液相混合,溶液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离子会悄悄发生变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共同领略“离子反应”的魅力。 (设计意图: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低,学生能够迅速地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便于思维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切入本节课的研究新视角。) 第二环节:诱发探究,概念建构 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混合情况,Na
6、2SO4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呢? 生:Na+、SO42-。 师:这两种溶液混合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Ba2+和SO42-结合生成了白色沉淀BaSO4。 师:Ba2+和SO42相互作用发生变化,那么原来溶液中的Na+和OH-变化了吗?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生1:向Ba(OH)2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再向其中加入Na2SO4溶液,观察酚酞的颜色变化。 生2:向Ba(OH)2与Na2SO4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产生。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有道理,第一位同学的方案更为简单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动手试试第一种
7、设计方案。 探究实验:向盛有2 mL Ba(OH)2溶液的试管里滴入1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入2 mL Na2SO4溶液,振荡后静置。 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依然为红色,几乎无明显变化。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吗? 生1:酚酞依然为红色,说明OH-几乎没有变化。由于整个溶液不显电性,Na+也没有变。 生2:在这个反应中,Na+和OH-只是旁观而已。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和SO42相互作用生成了BaSO4沉淀。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能不能用离子符号来表示上述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呢? 生:Ba2+SO42-=BaSO4 师:像这样电解质
8、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称之为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式子我们称之为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实验观;带领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从而建构离子反应的概念,构建“微粒观”。) 第三环节:引导思维,概念深化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的情况,请注意观察实验中的溶液现象和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演示实验: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0.01 mol/L Ba(OH)2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在滴定管中加入0.2 mol/L H
9、2SO4溶液,开启电源开关按钮,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搅拌。) 生:(惊奇,惊叹,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请同学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 生1: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有白色沉淀BaSO4产生。 生2:小灯泡的明暗变化反映了溶液导电性的变化,也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首先灯泡由亮熄灭,说明溶液中几乎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来灯泡由熄灭亮,说明溶液中又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现象都说明有离子参加了反应。 生3:溶液中的红色逐渐褪去,是因为溶液中的OH-逐渐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精彩了,大家能不能尝试从微观角度定量地分析溶液中微粒数量的变化,进一步解
10、开实验现象背后的奥秘呢?大家可以参考化学方程式:Ba(OH)2+H2SO4= BaSO4+2H2O 生:(思考片刻,举手发言) 1 mol Ba(OH)2在溶液中能电离出1 mol Ba2+和2 mol OH-,1 mol H2SO4在溶液中能电离出2 mol H+和1 mol SO42-。当1 mol Ba2+与1mol SO42-结合生成了1 mol难溶的BaSO4时,2 mol OH-与2 molH+结合生成了2 mol难电离的H2O。这样,溶液中几乎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了,灯泡由亮熄灭,后加入的过量的硫酸又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SO42-,灯泡由熄灭亮。 师:同学们成功地分析了这些离子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离子 反应 第二 课时 教学 设计 优秀 获奖 科研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