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doc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摘 要:玉H是古代葬玉中一个重要类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被广泛使用。玉H因体型小且制作相对其他葬玉来说没有那么复杂,在使用上没有明显以及严格的等级限制,出土数量较多。文章以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的概况和分布为主要内容,围绕其形状、纹饰等对整体发展序列进行简单概括总结。 关键词:玉H;玉H蝉;生死观;葬玉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3.010 口含在丧葬文化中出现的时间很早,兴隆洼聚落遗址M118墓主口中含有一件石管,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发现死者口中有玉H,尽管是生前作为装饰品用的镞形玉器,但至少说明早
2、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了在死者口中含物的习俗,可见玉H这一葬玉类别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口含也被称为“饭含”,早期由于环境和技术的原因,人们对来之不易的粮食有一种敬畏和崇拜之心,死后将五谷杂粮含入口中有无论在何处都能吃饱饭的美好寓意。但是粮食在口中难以长期保存,后来慢慢就以其他器类代替这种“饭含”的形式,如贝、珠、骨以及玉石器,以贝和玉为主,口含也随即被称为“口H”或“玉H”。中:“H,送死口中玉也。”说“大丧共饭玉,含玉”,即为放入死者口中之玉。当口中所含之物变成H时,这种习俗所代表的寓意也产生了变化,不仅是对死者本身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有了身份的象征。玉H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制
3、特征,主要有贝、碎玉片、珠、玉管以及动物形,如鱼、蝉等。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的玉晗造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动物形玉晗,以蝉形居多,其次是鱼形和鸟形等;二是玉器碎片或残片,经过加工改造后作为玉晗使用。出土玉晗的墓葬有56座(群)。河南两周时期出土玉H造型大多为某一件器物的残片,只出现了少量动物形。西汉以后动物形尤其是蝉形玉口H数量变多,成为主流。 1 西周时期 河南西周早期出土玉H的墓葬数量很少,仅在豫中地区1座和豫西地区2座墓地中出现。其中应国墓地M231出土碎片25件,拼合复原后为6件鱼形玉佩,可分成鱼形佩式、长条鱼形佩式、弓背鱼形璜式三种,均为青碧玉,有穿孔且残破,是入葬时被故意折断的。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 西周 两汉 时期 出土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