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共343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共3437字).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共3437字)【摘要】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式促使我国一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高能耗、低运转、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纷纷倒闭,而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渐渐由重学历转向重技能、重素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相对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及生源等原因,就业困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成为专业技能型的高素质综合人才是地方高校要加强的工作。【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困境;就业能力1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困境1.1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地方高校大多是二本、三本或高职高专类学校,首先,这类学校学生和
2、重点高校相比,其入校时自身素质整体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从而对其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对其未来就业的前瞻性认识。再次,由于地方高校受自身条件和师资力量影响,过于强调专业课学习,而对毕业生应该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重视度不够,不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造成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和规划上缺乏长效性1。1.2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从学校层面上,对在校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缺乏综合考虑,入学教育结束后,学生往往有些茫然,对本专业的整体认识和就业前景依然不清晰。从学生自身来说,少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前景有明确的认识,自身定位不清,方向不明,人云亦云,过于盲从。对自
3、己未来的就业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特点,期望值偏高,向重点高校学生看齐,地域上向往北上广等大都市或省会城市,待遇上追求高工资,而看不上身边的就业岗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在就业时就会盲目,反复跳槽换岗,错失那些虽然暂时待遇不高但很能提高自身能力、很有发展潜力的职业机会,在摇摆不定中浪费青春和机遇。1.3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首先是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就业指导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以及职业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特点,更要融合心里培养、道德法律意识教育、经济管理和运作形式等各学科门类。其次是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形式。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要么全
4、校统购教材,内容陈旧,要么根本没有,上课完全凭任课教师的随意发挥。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上的职业指导课程,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取向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2。再次是就业指导的方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于强调迅速就业、一次性就业,轻视长远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培养,从而平时过于注重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推荐学生直接结业,忽视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后劲不足。1.4就业渠道较窄多渠道、多途径获得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必要手段3。在通过对这些资源和信息的甄别、筛选和实地验证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可获得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且对本
5、地域的经济态势、人才应聘理念有基本了解,对在校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毕业生提高应聘能力大有裨益。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和方式进行调查,依赖“亲戚朋友推荐或提供就业信息”就业的占35%45%,通过“校园招聘会”形式就职的占20%25%,通过“社会应聘机制(包括社会上的招聘会和企业自己组织的招聘)”招聘的占22%31%,而通过网络求职并被招录的占6%10%,说明通过网络、媒体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引导相当缺乏,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一定权威性且功能齐全的就业服务网站。2地方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其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有关,更与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能力有关
6、,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也与高校是否有健全的培训机制、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息息相关。经济的高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的输出和能力的发挥需要社会提供合适的平台,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本地经济的人才需求必须有机契合。2.1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必须和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规律相适应,摒弃“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惯性思维,积极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契合本地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同时,课程设置上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多元化的视角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不仅重点高校,地方高校更
7、要注意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元化,把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和创业型、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紧密结合4。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定位明确,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2.2建立健全就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地方高校根据本专业特点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是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培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更要包括心理素质以及对职业选择的理性和职业发展方向的研判,使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对所选择职业有足够的掌控能力,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不仅建立成熟的培训机制,同时又要有健全的激励政策。2.3建立校企合作的共赢模式近年来,面对就业困境及结构性失业,地方高校积极走出去拓宽各
8、种就业渠道,探索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融入企业的生产和科研项目中,在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使高校的科研和社会需要真正契合,解决社会中的问题;其次,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科研项目中尽量加大用人单位科研人员的参与力度,对毕业生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课题的拟定、实施、撰写由学校教师和用人单位科技人员共同辅导完成,从而毕业后的学生能很好地融入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交流互动以及往届就业学生的反馈中,高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职业能力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5。2.4建立就
9、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必须是思想上的重视、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严谨和效果评价体系的完善的有机统一,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日常教育活动中,最终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和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加突出,这有学生自身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有一定盲目性,缺乏职业规划;从地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系统不完善,针对性不强;而高校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较窄也是不利的方面。要克服就业困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关键环节,地方高校首先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及未来人才需求;建立健全的就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共赢模式;克服就业指导的即时性、短期性,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使整个就业指导工作运转高效、指导方式多样,就业指导效果的启发性强,对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参考文献】【1】周华.二线城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2】杨勇.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3】耿俊茂.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87-89.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