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籍再设计的审美建构(共7341字).doc
《论书籍再设计的审美建构(共734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书籍再设计的审美建构(共7341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书籍再设计的审美建构(共7341字)摘要:工业化时代大众传播与消费形态改变了原有的书籍设计的环境和审美形态,推动了书籍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崛起。日本当代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和原研哉都有关于书籍再设计的理论建构。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其本质是激发贯穿于作者、受众、设计者和文化语境的共鸣。原研哉认为,书籍再设计也是陌生化的创造过程,目的在于从受众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视觉设计渗透于“五感”之中,创造出受众对生活的新的发现与感受。同时,书籍再设计隐含着艺术与设计的内在悖论,但是这两者又能够在书籍设计的情境中实现相互融合与平衡,通过再设计的创造,推动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回归。关键词
2、:书籍;杉浦康平;原研哉;再设计;审美建构书籍设计是当今视觉艺术发展中最具活力、变化最为迅速,也最具有挑战性的审美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平面设计艺术实践的创新、审美理论的演进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再设计(RE-DESIGN)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书籍作为大众传播场域中的文化符号,在新兴的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深度阅读的传播互动模式不断被消解,以视觉符号和文化语境为表征的文本建构方式,亟待重新建构受众主导的图像化阅读模式。书籍设计不仅是对视觉艺术元素的传达过程,也是对书籍的文化语境的解读与表现过程,更是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中心的艺术再创造过程。因此,再设计逐渐成为书籍
3、设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大众传播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书籍出版是整个文化产业链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读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籍的设计导向。如何平衡书籍作为审美需求和文化产品的关系,并应用于书籍设计的实践之中,成为国际书籍设计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五十年代起,日本的一批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如杉浦康平、原研哉等,从亚洲文化传统与审美理念出发,充分吸纳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汉字图像的视觉思维和建构方法,提出了书籍的再设计理论,从书籍设计的语言共同体、设计与艺术重构,以及再设计与受众的沟通等维度,创立了书籍再设计理论。一、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书籍再设计的深层原因是工业化时代,作为人类
4、文化重要生产方式的视觉设计,面临着审美观念创新、艺术个性疏离和传统文化迷失的多重挑战,书籍设计的审美创造已经被大工业化生产的批量复制彻底解构,沦落为纯粹的视觉形式元素的堆砌。杉浦康平认为,亚洲的书籍设计需要重新审视设计中的内容、作者表达意向、读者阅读需求和设计者的视觉创意,摒弃西方把书籍设计视为外在形式表现的思维窠臼,形成贯通书籍的作者、读者、设计者和文化语境的阅读意识和视觉审美的有机互动,这些设计语言的整合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也是源于亚洲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为此,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万物照应理论,即对设计中的图像进行深入的剖析,厘清每一个视觉元素的特质和意义,然后结合文化语境进行重
5、新组合,生成新的意义。这就是构建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所在,“多元与凝聚、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都不要独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义,而产生出更具涵义的张力。人类正是踩着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第一步,才会迈出强有力的文明的第二步。进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两只脚交替,以清晰、单纯、扎实的步伐,这才有迈向一个前进方向的可能性,这正是多即一、一即多的道理。”157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强调设计的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包括三种维度。首先,书籍的视觉形式元素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嵌入的整体。书籍设计中的字体、纸型、封面、插图、设计风格、印刷工艺等,需要通过整体的审美观照进行再设计创意,形成新的视觉
6、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张力,创造出“一个这个”的视觉艺术形式。其次,再设计的语言共同体是把书籍的作者、读者、设计者作为一个意识活动的整体,并把这三者置于文化语境中挖掘文本的意义,通过设计唤起激发共鸣的意义场域。杉浦康平认为,按照亚洲的传统文化思维,如果把书籍设计看作是一个小宇宙的运行的话,那么作者、设计者、读者都是这个小宇宙中的星球,文化语境是小宇宙的运行规则。这些星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围绕着宇宙公转。如果说自转是书籍设计文化语境的话,那么公转则是书籍设计的规则,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书籍设计就是要从文化语境出发,发现作者、受众、设计者不同的特点和共通点,创造出设计语言共同体。再次,书籍设计语言共
7、同体是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融合所形成的整体。西方的书籍设计注重标准化的技术性规则、设计者的个性化张扬和商业化的利益导向。这些设计理念与方法对推动人类书籍设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工业革命后书籍的工业化生产的不二法门,但是也解构了视觉艺术的审美个性,使书籍设计沦为流水线生产的操作技能。为此,杉浦康平从亚洲的文化传统出发,认为西方的书籍设计虽然有其合理性,却忽视了书籍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对象,是灌注了灵魂的有机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存在的“物”。杉浦康平曾于20世纪60年代两度赴西德乌尔姆设计学院从事教学和设计创作,他熟知西方设计的理念与规则,同时更了解亚洲的文化传统。因此,他认为现代全球书籍
8、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把西方的设计理念与亚洲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把书籍设计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美学传统是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审美文化有独特的审美经验和美学范式,也为书籍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觉艺术的尺度。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构建,不可能离开中国美学传统的贡献,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美学传统对于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杉浦康平认为,中国的视觉艺术理念与方法能够为再设计语言共同体注入全新的活力。中国书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技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视觉审美经验的设计语言,能够产生奇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效果。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彰显了“大象
9、无形”“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超然审美境界,传达出虚静澄明的生命律动。留白打破了西方书籍设计中“充实为美”的规则,杉浦康平阐释了留白设计的审美意涵:“举个书法的例子,一张白纸虽只写一个字,留白之处却显得气势恢宏,而这些均是审美的习惯,遗憾的是眼下大多买书的日本读者则忘记了这一点。一些周刊以及其他刊物,若不是每页印得满满的,留有一些余白,大家就感觉不舒服,甚至会提出抗议。所以我们必须逐步地关注留白中的设计要点,才能改变这一审美滞后的状况。”2128原研哉则认为,平面设计中采用中国审美思维中“虚无”的范畴,能够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留白设计的审美效果给予了新的阐释。二、书籍再设计与陌生化
10、书籍再设计是一种陌生化的创造过程,它既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原研哉指出:“什么叫RE-DESIGN?简单地说,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就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239原研哉对再设计视为陌生化的再创造,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再设计的本质。但是,再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式地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而是基于书籍设计的本质出发,化繁为简,摆脱固有设计思维形式的羁绊,为受众创造全新的视觉艺术体验。陌生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这一理论主张艺术创作要不
11、断更新人对于世界的原有感觉和经验,让人们对生活与对象有新的发现。原研哉的再设计陌生化理论,显然受到了俄国陌生化艺术理论的影响与启发。回到设计的原点是书籍再设计陌生化的根本目的。什么是书籍设计的原点?原研哉在阐述再设计与陌生化时,并没有直接回答。但是可以从原研哉对再设计的理论系统构建中找到答案。所谓回到设计的原点就是能够触发并贯通受众的不同感知和认知方式的路径。西方的设计理论把书籍设计当做人的视觉活动的领域,是一种独立或孤立的感知活动的方式。这与西方“非此即彼”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原研哉认为视觉设计并非仅仅在于触发受众的视觉感受,而是可以通过视觉渗透到其他知觉活动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籍 设计 审美 建构 734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