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共5418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共541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共5418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共5418字)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人文素养培育致力于大学生的良知、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与志愿服务在主体、目的、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人文素养培育与志愿服务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实践习得和氛围熏陶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底,我国进行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4043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成为大学生的生活风尚。2013年12月5日,以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为起点,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志愿
2、服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把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志愿服务的形成源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团体的慈善服务。我国志愿服务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从20世纪60年代号召向雷锋学习的志愿服务萌芽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在我国开始出现,再到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我国现代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进入21世纪以后,志愿服务发展迅速,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内容更加多样。特别
3、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节点,170万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服务,数百万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推向新的发展高峰。志愿者们在给社会带来暖流,给受助者送去爱心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修养。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志愿精神,主体是广大志愿者。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定义为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丁元竹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不为报酬而自愿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公民精神、社会责任和生活品质,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者是指一种基于道德、
4、良知和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祝灵君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精神,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志愿服务的基础是互助和自助,核心是慈善和为他人服务,本质是参与,前提是独立与自治,结果是倡导运动。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基于自愿原则,不受外界强制,志愿者主动自觉参与、服务社会,具有自愿性。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倡导奉献和利他精神,具有公益性。
5、志愿服务以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为宗旨,不受利益驱使,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无偿性。志愿服务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志愿者组织与外部协调,具有组织性。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人类德行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化和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志愿服务内涵及特点,不难看出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一)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志愿服务是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甘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
6、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进步。志愿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参与者的主动能动性,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志愿服务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志愿精神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凸显大学生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常常会被其他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所感染,这些多样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积极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开展志愿服务也有助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在与服务对象的对话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志愿服务的项目策划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二)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
7、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能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志愿服务是一项服务他人的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服务中突了道德教育。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 沃尔泽所言“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大学四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适应期。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使在校大学生能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触动社会发展脉搏,认识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志愿服务的过程培育了大学生美德,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激发了大学生的互助意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体现着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志愿者对生命价值和人类社会的一
8、种积极态度。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体会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找到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精神的提升。精神的付出与富足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大的回报。(三)志愿服务拓展大学生活动的空间,提供了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平台人是环境的产物,成长环境与活动空间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志愿服务是当今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活动,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倡导,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大学生的共同追求。精心设计的志愿服务项目立足校园,服务社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自然扩展了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延伸了大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人文 素养 培养 思考 541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