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课缺失现象(共3462字).doc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课缺失现象(共3462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课缺失现象(共3462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课缺失现象(共3462字)摘要: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过分注重信息技术而遗忘整合的终极目的这一舍本逐末现象。课堂中出现学生有效思维的缺失、师生良性互动交流的缺失、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和对信息技术的严重依赖等非正常现象,本文就这些现象进行粗浅分析和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整合;缺失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让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活生生的历史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之间的整合应基于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本身而遗忘了整合的终极目的,课堂中
2、出现“只见技术不见人”这一舍本逐末的现象。一、常见症问题分析(一)学生有效思维缺失信息技术的应用扭转了以往历史教学暮气沉沉的现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犯矫枉过正的毛病,片面强调教学课件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忽视了对问题的设计和挖掘,整堂课完全是一场图片、视频、动画打造的“视觉盛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涣散,学习处于浅表式1。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某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海量图片、视频,整堂课非常热闹,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但问题的设计基本上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如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一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激活学生的有效思维。而思考普林西普这种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如何理
3、国;思考德国所走的武力崛起道路最终给自身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这些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智慧和历史意识的养成。遗憾的是,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被庞大芜杂的课件侵占挤压了。学史使人明智,在沉默中方能发现真理,表面上繁荣热闹的历史课堂,是以学生有效思维的缺失作为代价的,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等,背后往往是深层的萧条。(二)师生互动交流缺失在课堂上,不少教师凭借课件一劳永逸,只需点击鼠标,以少讲为荣,甚至连评价反馈也交给计算机。这种整合课不是教师一路点击鼠标就是学生一路狂敲键盘。而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如眼神肯定、语言激励、思维启迪等基本缺失,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取代了和谐
4、、生动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也完全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灵活性、生成性,与一些极具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擦肩而过,而课堂上产生的生成性资源恰恰是师生智慧火花的呈现,引导重要价值的闪光点,师生教学相长的契机。例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时,教师把学生分为辽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战役指挥部,由学生代表扮演指挥员,轮番上台通过多媒体演绎如何领兵作战、运筹决策。平津战役“结束”后,学生们沉浸在我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喜悦中,有位学生质疑傅作义的义举,但这个不和谐之音很快被“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强音淹没了。这本应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火花频现的时刻,是开展生命教育和树立正确战争观的绝佳契机,但教师忙着让多媒
5、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错失良机。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师生会产生心灵愉悦、执着进取的美好体验。缺失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的整合课,意味着扭曲了教育的本质,降低了最根本的教育价值。(三)教师指导作用缺失教师在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进行网络学习时,只给出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后撒手不管,美其名曰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生在搜索资料、整理资料时,往往在网海中“沉醉不知归路”,费时费力,结果却是搜集到一大堆无效信息甚至偏离方向。比如,在“我看拿破仑”的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在收集过程中,部分学生却对拿破仑的死因和感情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历史 学科 整合 缺失 现象 346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