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共5858字).doc
《美育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共585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共5858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育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共5858字)【摘要】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强化美育的地位,有助于大学生浸浴在民族音乐中理解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与情感美。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促进了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将美育贯穿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亦是培育学生美好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各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情感体验;推进探究学习,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学科综合,开展互动教学;突出课程整合,以人文精神渗透民族音乐相关文化。【关键词】美育;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情感体验进入新时代,美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
2、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同时,美的感受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可获得,这意味着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将美充分融入到课堂里,还需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鉴于美育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价值,探究美育视角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一)音响之美从本质层面看,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借助听觉表达和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将这一理解引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之中,对多元化音响的感知可以视为教育的开端和基础。这里所指的多元化音响,既包含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元素,同时也囊括了人类制造出的各种音响,这些声音无一例外地都在传
3、递着音乐之美。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由于欣赏的角度和品味不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响,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二)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指将人类所想、所感和所表达与自然结合,亦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虚实的高度融合。在音乐作品中,音响元素可以表达和体现不同的意境,将自然界的万物融入其中,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三)形式之美从形式层面看,音乐主要可以划分为演奏、演唱和综合表演三种方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各类音响元素的组合下,给人以和谐之美的体验,这也被称为音乐的形式之美。二、美育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美育”一词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当时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弗利德里希 希勒在美育书
4、简中首次提到了美育的概念,后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所谓“美育”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层面,其指的是感知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教育;从广义层面,则是指人类在欣赏和感知层面的一种高层次境界,或者可以理解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个人情感、个人思维以及个人品味的一种升华。(一)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理解歌曲情感美从本质角度,美育可以被看作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一种过程,学习和提升的效果和成果则由情感触发与否决定。对高校而言,美感的发现和产生不能强加于学生,要通过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对教育事业而言,音乐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高雅情操的重要媒介
5、,一首歌曲会催人奋进,使人们群情激昂,甚至还可能会对一个人影响终身。在过去的战乱年代,音乐曾是无数战士的精神支柱;在灾难面前,音乐也曾为无数受难者带来光明和希望。从教育角度,教育工作者借助多样化手段加深学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他们讲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实现对学员心灵的触动,从而使他们慢慢具备体会音乐作品情感美的能力。不仅如此,在深入探讨作品作者出身、生平,以及其他作品时,学员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意识会被全面激发,这也间接提升了学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再加上教育者声情并茂的演绎,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将会被全面激发。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演唱,将自己对
6、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演唱中,从而借助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触动学生,使他们更加深切的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美。(二)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欣赏乐曲美作为审美能力与审美修养的重要组成因素,音乐欣赏能力是各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所要培养的重点领域。从另一角度看,音乐欣赏亦可以被理解为对音乐作品的“再次创作”,音乐欣赏能够借助欣赏者的思维和感受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意境、形式等方面的美感。因此,各高校对学生欣赏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艺术素质、陶冶他们艺术情操的过程。这里以我国古筝作品高山流水为例,教师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剖析其创作背景,讲解钟子期与伯牙高山流水觅
7、知音的动人故事,从而给学生以感悟和启发。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学员欣赏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全方位调动学员的听觉、感觉、思维和想象,这些都对学员审美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帮助。(三)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感受节奏美音乐的形式由旋律、曲调、节奏等元素组成,其中节奏是决定音乐律动的重要语言要素,同时也是音乐的骨骼和灵魂。各民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音乐语言里并经由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基于这样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学员儿童时期就注重节奏感的培养。借助民族乐器并以一种节拍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对
8、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借助节奏美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培养音乐情操的兴趣。这里以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员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节奏,使他们区分不同节奏类型,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采用合适的民族打击乐器展示乐曲节奏,从而让学生全面体会音乐的魅力。三、美育视角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主要分为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其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民族声乐演唱课程和民族乐器演奏课程,理论则为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也实现了进化和升级。传统的课堂式教育,由于其“重理
9、论、轻实践”的特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使得美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对此,基于美育视角,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民族音乐美育教学的具体举措和作用。(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情感体验一方面,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求知欲,各高校应从教学环境的创设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音乐作品意境的机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应借助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手段阐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将作品作者的成长环境以及作品创作背景融入到作品的鉴赏课程中,使学生切身体会音乐作品的由来。与此同时,各高校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符合民族音乐作品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育 高校 民族音乐 教学 模式 585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