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很全的考试重点总结(共1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卫生学很全的考试重点总结(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很全的考试重点总结(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名解:1. 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4.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转移并在生
2、物体内浓度逐级升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5.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6.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self-purification)7. 环境污染物通过有机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吸收(absorption)8.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分布(distribution)9.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该
3、部位称靶部位。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人类合成的能持续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11. 有些毒物浓度高的部位不一定是靶部位,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质含量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storage depot)12.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称为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13. 毒物进入机体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function accumula
4、tion)14. 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过程:第一阶段(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II相反应)结合反应为主。15多数化学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称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16. 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这种现象称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17. 半数致死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参数,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急性毒性分泌的基础。18.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
5、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形或称冰山现象。19. 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20.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1.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来表示。(随吸烟量的增加而肺癌死亡率上升的关系)22. 协同作用(synergisticz effect):两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单位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23.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
6、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24. 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样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25.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水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26. 色素沉着、色素脱失、角化(花皮病)三者同时则为皮肤三联征。27. 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
7、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8. 蛋白质的利用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存和利用的部分,又称生物价。29. 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30. 合理营养: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适当。31.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32. 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将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33.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
8、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34.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35. 生物学标志物是指测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或生物样本中细胞的结构或功能、或生化成分或生物分子改变的指标。36. 同时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37.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
9、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体内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4. 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历史上几次重大公害事件的原因: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采暖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SO2污染也较重。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排SO2过多,污染严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痛痛病事件:上游锌冶炼厂排出的含铬废水污
10、染河水,居民引水灌田,使稻米含铬量上升。水俣病事件:工厂排放含汞废水通过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居民长期吸入含甲基汞量很高的虾贝而中毒。米糠油事件:食用油厂在炼油时被多氯联苯污染了食用油。四日市哮喘病:石油化工企业排放废气污染大气,居民长期吸入SO2、H2SO4、P6等污染物的混合气体。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农药厂贮气罐泄露异氰酸甲酯污染周围居民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核电站事故造成厂周围放射性物质污染。5.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含量随人体吸收CO的量升高而增加)6. 32字环境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
11、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1.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的一层,(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摄氏度。(2)空气垂直对流(3)气象变化复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2. 空气的物理性状包括太阳辐射、空气离子化和各种气象条件。3.太阳辐射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观象的根本原因,太阳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辐射能,是地球上光合热的源泉。由紫外线、可视线和红外线组成。4.紫外线可分为三段:A段UVA波长320400nm, 长波紫外线,
12、晒黑,色素沉着,眼睛皮质白内障。B段UVB波长290320nm,中波紫外线,增强免疫力,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晒斑)、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瘤等)。C段UVB波长200290nm,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对正常人体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5.短波紫外线在大气圈平流层几乎都被臭氧层吸收,中波紫外线被吸收90%以上,长波紫外线则可全部穿透大气层而抵达地表。因此太阳辐射中的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6.可视线:波长400760nm,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红色:精神振奋,黄色:舒适柔和,蓝色:镇静作用。可视线通过视觉器官改变人体的紧张及觉醒状态。7.红外线:波长在
13、760nm1mm的电磁波,其短波部分(760nm1400nm)更具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机体通过皮肤吸收红外线,使照射部位或全身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加快,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消炎镇痛;过量使皮肤烧伤。可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引起热射病、日照病。8.空气离子化:我国提出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数目要求在1000个/cm3以上,重轻离子比值应小于50.9.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烟雾事件(煤烟型:呼吸困难、并咳嗽喉痛呕吐等;光化学: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生产事故:(印度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露事件:受害严重部位肺和双眼;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三年后癌症
14、患者激增)2)慢性炎症: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可以起眼和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咽喉炎、气管炎等,严重的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支、支哮、肺气肿。3)变态反应: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4)致癌作用5)机体免疫力下降。(2)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心血管疾病,介水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2)形成酸雨致土壤酸化、水体酸化,腐蚀建筑物,水质恶化。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皮肤癌发病率上升。10.光化学烟雾事件是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x和烃类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浅蓝色刺激性混合烟雾而引起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心肺患者患病加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夏秋季中午或午后,气温高,风速很低
15、,天晴,紫外线强烈,下沉逆温,南北维度60度地区易发生。) 区别:煤烟型烟雾事件是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主要污染物为SO2和烟尘,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呼吸困难、咳嗽、喉痛、呕吐)(冬季早晨、气温低、风速低、有雾、湿度大、辐射逆温、河谷或盆地易发生) 煤烟型 光化学烟雾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 石油制品燃烧。症状: 咳嗽、喉痛、胸痛、 眼睛红肿流泪、 呼吸困难、伴有恶心、 咽喉痛、咳嗽、 呕吐、发绀等。 喘息、呼吸困难、 头痛、胸痛、疲劳感 皮肤潮红、严重者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易感人群:老年人、婴幼儿 心肺疾患者 及心肺急患者11.SO
16、2:一种有刺激性的无色气体,易溶于水。(1)易被上呼吸道黏膜的湿润表面所吸收而形成亚硫酸和硫酸,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久而久之诱发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炎症,严重者肺气肿。(2)致敏作用:吸附SO2的颗粒物,被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如日本的四日市哮喘。(3)促癌作用12.氮氰化物: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NO2和NO。NO2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有刺激性,与烃类共存时在强烈如光强射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1)长期吸入可出现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2)亚硝酸盐进入学业后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管扩张,引起组织缺氧,出现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中枢神经损害。(
17、3)当大气污染物以NO2为主时,肺损害较明显,当以NO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明显。(4)NO2(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其慢性毒作用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5)NO2与大气中的SO2和O3分别具有相加和协同作用,造成呼吸道阻力增加以及对感染饿抵抗力降低。13.光化学烟雾: 主要成分是O3,过氧酰基硝酸酯类,PANs。主要危害:(1)对眼睛具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睛红肿,流泪(2)对呼吸器官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急性咽喉炎,气管炎,严重致肺水肿(3)免疫抑制作用(4)损伤甲状腺,影响氧的运送,染色体畸变溶血,促进衰老14.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环境空气中
18、SO2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5mg/m3(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为0.15mg/m3(二级标准);规定环境空气中NO2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24mg/m3(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为0.12mg/m3(二级标准)。光化学氧化剂(O3)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12mg/m3(一级标准)0.16mg/m3(二级标准)0.20mg/m3(三级标准)。15.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1)燃料燃烧和烹饪(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16.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标准:CO1小时均值10mg/m3日均值CO2不超过0.1%(标准型)NO2一小时均值0.24mg/m3。17.地球
19、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四项基本要求:(1)水肿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化学物及放射性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良好(4)应经消毒处理病复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水厂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18.生活饮用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 微生物指标:任意100ml水样不得检出总大肠杆菌群或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cfu/ml)小于等于100.毒理指标:氟化物(mg/L)小于等于1.0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PH不大于8.5且不小于6.5,总硬度(以CaCO3计)(mg/l)小于等于450.饮用水中
20、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出厂水中余氯(mg/l) 管网末梢水余氯量(mg/l)氯气及游离氯:大于等于0.3 大于等于0.519.甲基汞的毒性及其发病机制:甲基汞(胃酸)绿化甲基汞(血红蛋白巯基结合)血脑胎盘屏障脑组织,胎儿体内损伤脑皮质感觉区即视神经区听神经区、语言区、运动区(细胞进行性不可逆性坏死。甲基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可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甲基汞通过生物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吸收进入血液后,侵入红细胞并与血红蛋白的巯基结合,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甲基汞随血流透过胎盘组织,侵入胎儿的脑组织,对胎儿脑细胞造成更为广泛的损害。20.HunterRussel症候群是
21、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21.水的消毒:应用最广泛的氯化消毒为:氯气氯制剂:漂白粉,一氯胺,二氧化氯。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22.氯的杀菌作用机制: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中性,易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蛋白质、RNA、DNA)露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23.需氯量:因杀菌氯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余氯:指加氯氧化杀菌后剩余的氯量。24.碘缺乏病:IDD: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22、包括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病症。(1)在自然界以点化合物存在,山区水碘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2)碘的最低生理需求量为每人75ug/d,供给量为生理需要量的2倍。(3)碘缺乏病病因地理分布特点: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4)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A发病原因:1)缺碘,机体缺碘可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甲状腺发生代偿性增大。2)致甲状腺肿物质(影响、干扰、甲状腺素的合成、释放、代谢)3)其它:居民膳食纤维素A、C、B12
23、不足或低蛋白与低热量(多营养素缺乏症)高碘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可能摄入过多的碘可占据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基,使酪氨酸被氧化的机会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受抑制。B诊断: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1)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2)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小于拇指末节而有结节。3)排除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病,4)尿碘低于50ug/g肌酐。C临床表现;早期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晚期严重肿大,压迫气管、食道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并触及肿大的甲状腺。(5)地方性克汀病:在较严重的缺碘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症。A发病机制:在胚胎期由于外环境缺碘,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生长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学 考试 重点 总结 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