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共4页).doc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二)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到苏东坡的词,但是,我们已经将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说他小时读范滂传,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另外,苏东坡小时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所以,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我常说,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而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因为他们那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我说要在忧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是带着这种感
2、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而且,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我曾经提到过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是说,我是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柏树上栖有乌鸦,所以又叫乌台。历史上相传有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
3、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把他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不但长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泉的深处,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样是挺直的。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苏东坡当时在狱中曾写过诗与他的弟弟苏子由告别,因为他当时几乎有被杀的危险。他的诗说: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
4、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于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吏梁成以遗子由)九死一生,幸亏当时的神宗皇帝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昏君,他毕竟还明白,当别人攻击苏东坡的时候,神宗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说是有叛逆之心呢?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心,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苏东坡没有被处死,而被贬到黄州去作团练副使,非常贫穷。后来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住地开出一片土地来,让他亲自耕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可是,当他受到挫折苦难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九死一生以后在黄州写的。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定风波)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与李公择书)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自赞)我们这些个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而我们所学的这种道理,是贯彻在内
6、心之中的。我们忠义的持守,是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所以,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就是我讲柳永跟苏东坡的对比时候说过的,你平生之所追求,是向外的追求,还是向内的追求?内外本来应该是合一的。可是,向外的追求是有待的追求,柳永追求了一生一世,他最后说的是什么?-“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他都落空了!苏东坡不但在黄州的时候有他的持守,当他晚年贬官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张志新烈士吟诵的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那就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的句子。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
7、。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不但是对外边环境的遭遇,对于他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也取如此态度。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他写了两句诗:“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模糊了,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有无数心花发桃李,我内心有桃李百花开放了。这是我所说的要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而我们还要分别一点,就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超旷了,于是就变成不分黑白,不关痛痒,变成心死。那不
8、是超脱,那是麻木。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你只要把他召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他仍然是这样忠直。而且贬官在外的时候,他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在密州的时候,救过旱灾。在徐州的时候,救过黄河的水灾。苏东坡有诗句留下来,写他跟人民为了黄河的水灾而筑堤岸,回来的时候,靴子上溅的都是黄色的泥土。在杭州的时候,疏浚西湖的淤泥而建了苏堤。在杭州当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他设立了病坊,那就是中国古代的隔离的传染病院。他老年贬官到惠州,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民
9、渡江渡海的困难,为当地设法修建桥梁。所以,你不要只看有些诗人说到达观就是消极了。这就是我几次谈到我的老师说的,要以无生的觉悟,无生者,是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苏东坡有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一种持殊的风格。他的诗的风格,有被人看做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但是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非常的秀美的一面。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苦难之中的悲慨。我们看到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一份赏玩的欢欣,也有生活经历上的悲慨,苏东坡的词也应该这样认识。我们讲苏东坡的为人,正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下面我们就看几首苏东坡的词。我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叶嘉莹 先生 唐宋 十七 29 苏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