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共14页).doc
《中国古代自然观(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自然观(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气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原气概念在我国起源很早。上古先民观察飘荡的云烟和弥漫的雾霭,创造了象形文字“气”。【l3随着认识的发展,后来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多种属性的气,它们的运动变化,决定自然万物的演化发展,如西周太史伯阳父用“天地之气”的运行失序解释地震现象,春秋时期医和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运动说明气候的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种朴素的气化自然观基础上,战国时期古人开始把气看作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材料。管子内业认为,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苟子王制认为,水火草木禽兽和人均由气所构成。在他们看来,从地
2、上五谷到天上列星,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由气生成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当战国后期的学者以思辨的方式追溯宇宙演化的源头时,进一步提出了“元气”概念。“元者,万物之本。”o古人用“元气”表示宇宙演化的原始物质,即万物的本原。鹃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元气”所表达的即是这种意思。关于元气说提出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不过至迟到汉代,元气本体论思想已相当流行。太平御览引成书于西汉的河图说:“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堰者为地,伏者为天也;”该书叉引礼统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西汉杨雄微灵赋也明确认为:“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汉代易纬孝经钩命诀也认为,“元气”
3、是太初之时宇宙【收稿日期)2001年2月24日作者筒介胡化凯(19s4)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77万方数据最早的物质存在状态,由它逐渐演化出有彤有像的万事万物。在前人认识的基础I:,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充分沦述了元气本体论思想。他明确提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大量资料表明,中国汉代已普遍用元气概念说明宇宙演化的过程,将元气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由此牢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观的基础。汉代以后,古人无论是考察宁宙的起源,还是分析万物的构成,一般都用元气概念加以说明。他们认为,气既是宇宙演化万物的本原,又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体。随着元气说的普及和发展,唐代以后,古人多用一个“气”
4、字表示“元气”,省略了“元”字。他们小仅用“气”说明宇宙起源问题,也用“气”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从而拓展了气概念的应用范围。在本体论方面,宋明时期的一些著名学者几乎都讨论过元气生化万物的命题。宋代周敦颐主张: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130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40程颐强调:“万物之始,皆气化;”150朱熹主张:“灭地之间,气而已。”【63明代罗钦顺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L71王廷相指出:“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8此外,宋应星、王夫之、方以智等也都有类似的沦述。J:述引文充分说明,气化本体论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盛
5、行。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构成,这是古人赋予气的重要属性之一。元气本体论是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一元本体论,这种理论及其思想观念被古人广泛而持久地应用于各种认识领域。正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古人为满足认识的需要而逐步赋予了气概念更多的基本内涵,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古人认为,气不仅是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原料,而且具有一系列基本属性。它不仅精细无形、微不可察,而且贯穿一切、绝对连续;它不仅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而且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它不仅是构造万物的基本材料,而且是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2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质料。这种本体论的气是古代哲人对生活中具体形态的气进行长期观察、思考、抽
6、象、概括的结果,是常识性气概念的升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气都是以混沌弥漫状态存在的细微物质,古人由此推想,构造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应是比这些具体形态的气更为精微的物质。因此他们认为元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元气形态的论述。战国时期的鹄冠子泰录说:“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精微者”显然是指元气。西汉河图括地象说:“元气无形,汹汹隆隆。”东汉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这些都是说明元气弥沦无形。唐代成玄萸对元气的存在状态描述的最为形象。他在老子义疏中写道:“元气太虚之先,寂寥何有?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
7、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元气“微不可察”,寂寥无形,所以是“有中之无”;但它是“万象之端”,可生化万物,所以又是“无中之有”。为了论证元气既细微无形,又客观存在,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虚空即气”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中除了有形之物外,剩余的空间都是气的存在状态,都充满了气,即所渭“太虚无形,气之本体。”43他指出,若“知虚空即气”,则知事物的有与无,显与隐等都是气的存在形式。在张载看来,气是以无形状态存在的宇宙物质,由它凝聚而成的万事万物只是显示其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明代学者发展r张载的“虚空即气”思想。王廷相明确指出:“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91针对有人以气无形体为由而否定其存在
8、,王廷相驳斥道:“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人,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03明末王夫之进一步论述了气与万物的有与无、显与臆的辩汪关系,他指出:“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稀微不形,则人见虚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此外尚有宋应星、方以智等人也都论述了气虽细微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道理。由上述可见,从两汉至明清,古人始终认为元气是微不可察的精细物质。元气无形无像,却又实际存在;它自己没有形体,却能构成有形之物。气的这种存在状态无法直接验证,只可间接说明。因此元气概念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却有很大程度的思辨性。其实,任何宇
9、宙本体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思辨性。本体论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时,要确定万物的统一本原。如何由一种或7R万方数据几种本原物质演化出形态各异、属性有别的万事万物,这里存在着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和属性转化的矛盾。把本原物质的形态及属性设定的越简单、越抽象,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这种矛盾。元气本体论假定,元气以无形无象的状态存在,它聚而生成有形之物则显,散而归于太虚则隐。古人只用聚和散两种方式即可说明气与万物的相互转化,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人对元气形态的上述设定是有一定道理的。3气充虚贯实,绝对连续由前述可知,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质料,它精细无形,微不
10、可察。在此基础上,从宋代开始,古人进一步认为,气能贯穿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物,以绝对连续的状态存在。连续是与间断相对立的空问概念。气绝对连续,是指气的空间分布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不问断的。宋代和明代的不少学者认为气有无限的穿透能力。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天地之气刚,故不论甚物事皆透过。”气本柔软无形之物,无刚强之性可言,但它细微精绝,朱熹即认为它至坚至剐,可穿透任何东西。他还举例说:“阳气发生,虽金石亦透过。”2 o金石是古人认为最坚硬之物,既然气可透过金石,则无物不可透过。朱熹认为,从大范围看,气“包罗天地”,无处不有;从小空间看,气“人毫厘丝忽里去”,无孔不入。u纠明代方以智对气的贯穿能力作了精
11、辟概括: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更何疑哉。”。【l到这些论述表明,宋明学者认为气充虚贯实,具有无限的贯穿能力。正因气贯通一切,无处不在,所以古人认为它以绝对的连续状态存在,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连续的。就宏观连续性而论,宇宙中一切实物都是气的凝聚状态,一切虚空都是气的分散状态,整个宇宙是由气的不同疏密状态构成的统一连续体。对此,宋明学者作过大量论述。朱熹强调指出:“气之流行,充塞宇宙;”【14j天地之间,一气而已。”【60吕祖谦说:“通天地一气,同流而无间。”【15J王廷相明确认为:“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L90王夫之也指出:“太虚之为体,气也,充周无间者皆气也
12、。”u”黄宗羲认为:“大化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160方以智同样认为:“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l“如此等等,都表达了古人关于气的宏观连续性思想。就微观连续性而论,明代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气的“无间隙”性。“气无间隙”,表示气在微观尺度上是绝对连续的。宋应星说:“气本混沌之物,莫或问之。”【17王廷相说:“元气混涵,清虚无间。”93王夫之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它物,亦无间隙;”气“升降飞扬而无间隙。”这些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种观念。方以智在解释声和光的传播时说明了气的连续性。他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
13、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131在这里,方氏首先是指出气与形的区别,“形之用止于其分”,形是有一定分界的、彼此不连续的物体,而“气无空隙”,是连续性的存在物;其次是说明有形之物发出的光和声,之所以能向周围空间传播,是因空间分布着连续的气,由于气无间隙,能把光和声由近及远地相互转应开来。由此说明,方氏认为,气的连续性是光和声传播的条件。方以智的学生揭喧在注释物理小识时,对气的连续性也作了充分阐述:“气既包虚实而为体,原不碍万物之鼓其中天地之间岂有丝毫空隙哉。”天地间无“丝毫空隙”,正说明了气的绝对连续性。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内业篇描述气的形体时即认为,“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大至充塞整个
14、宇宙,小至无内部结构。“无内”说明无最小体积。气既无最小体积,就不可能以分离的微粒状态存在,只能以绝对连续的弥漫状态存在。作为万物本原之气,在最细微处只有无状无像的混一本性,没有空间区分。它浑涵无间,以非粒子状态存在。中国古代元气的绝对连续性或非粒子性与西方古代原子论者所强调的原子的间断性或粒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4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我国古人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气是变化无穷、运动不息的,正是气的不停运动造成了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万方数据庄子秋水指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由此表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明确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随着认识的
15、发展,古人把各种具体的物质运动现象归结于元气的运动,并对元气运动的持续性作了反复讨论。唐代柳宗元极力强调元气的自我运动属性,认为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s1其运动变化不需要外因的作用。宋明时期,一批学者充分论述了气的永恒运动性。张载认为,“阴阳之气”具有“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相兼相制”、“驱伸无方”等运动属性,并得出气“运行不息,莫或使之”的结论。【19与柳宗元一样,张载强调气是自在自为的本体,其运动变化属性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正因如此,气的运动变化才是永不止息的。朱熹明确指出:“一气之运,无顷刻停息。”【加。陈亮也说:“阴阳之气,阖辟往来,间不容息。
16、”L2王廷相也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圳王夫之也强调:“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人动,不滞不息。”【23】“无顷刻停息”、“不容以息”、“间不容息”、“不滞不息”等都是强调气具有永恒运动属性。古人认为,气的运动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是聚散运动。弥漫无际、细微无形的气如何生成宇宙万物,古人用气的凝聚和分散加以说明。如前所述,庄子最先提出元气聚散说,认为人之生死是气之聚散的结果。淮南子天文训用气的聚散运动说明天地的生成,认为清阳之气“薄靡而为天”,重浊之气“凝滞而为地”。唐代成玄英进一步认为:“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为
17、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显然,成氏认为,不同事物是由不同属性的气凝聚而成。气的聚散运动决定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这种认识被宋明学者进一步发展。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4o程颐程颢指出:“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25王廷相也说:“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l圳吕坤也强调:“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矧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深信自然万物的生衰变化是由气的聚散运动决定的。其二是升降运动。宋明学者认为气有永不止息的升降飞扬运动。张载说:“气块然太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4J朱熹说:“气之升降,无时止息。”(”王夫之说:气“升降飞扬而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自然观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