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级药师资格考试复习总结-药理学(共85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2年-初级药师资格考试复习总结-药理学(共8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初级药师资格考试复习总结-药理学(共85页).docx(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单元绪言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一)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1.药理学的概念: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1)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2)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药理学方法采用健康、不麻醉动物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麻醉动物研究药物对器官、系统的影响;采用离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进行“离体实验”或“试管试验”二、新药的药理学1.临床前药理研究
2、(1)主要药效学;(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3)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4)药动学(药代研究)。2.临床药理研究上市前(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3)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上市后(4)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
3、: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应。第二单元药效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性质和方式1.药物的作用与效应(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初始)作用。(2)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功能提高,活动增强。抑制:功能降低,活动减少。2.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2)全身作用:吸收作用,系统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药理作用的选择性(1)概念:药物有选择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对其他组织无影响或影响小。(2)意义:是临床选药的依据。选择性高,药理活性高,疗效好(3)选择性是相对的。(镇静催眠药)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 对
4、因治疗;对症治疗。 (2)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选择性低的药物副作用多见。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包括“三致”。变态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致畸作用: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用药应特
5、别谨慎。 二、受体理论(一)受体的概念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1.有饱和性、竞争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亲和性5.结构专一性6.立体选择性7.区域分布性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三)受体的类型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1.细胞膜受体(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内阿
6、片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如GABA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
7、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也称核受体。其配体多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甾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四)受体调节概念: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1)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数目减少,疗效逐渐下降。(2)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如用普萘洛尔可出现受体数目增加,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2.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1)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
8、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2)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三、药效学概述(一)作用于受体的药物1.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1)激动剂(agonist):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拮抗剂(antagonist):有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2)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有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2.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1)竞争性拮抗剂: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结合,但缺乏内在活性,结合后非但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但可通过增加激动剂浓度使其达到单用激动剂时水平;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与受体结合,可降低激
9、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但不降低内在活性。(2)非竞争性拮抗:拮抗剂与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它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或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争夺同一受体,但由于共价键作用,与受体结合比较牢固,呈不可逆性,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拮抗剂可降低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二)药物作用机制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1)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2.特异性药物作用结构特异性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如酶和受体)功能基团结合而发挥作用,大多数药物属于此类。通过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如肾上腺素激动受体;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如麻黄碱除兴
10、奋受体外,还可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大剂量的碘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影响自身活性物质,如阿司匹林影响前列腺素合成;影响酶活性,如喹诺酮类影响DNA回旋酶活性而抗菌;影响离子通道,如局麻药抑制Na+通道。(三)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1.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称为构效关系。(1)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通过同一机制发挥作用,引起相似或相反的效应。(2)药物结构的改变(3)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药效乃至毒性。(4)药物作用的特点取决于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生化反应的专一性,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2.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1)量效关系曲线药物只有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
11、起效;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效应成正比;在效应为50%最大效应时,机体对药物反应最敏感;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价:产生一定效应的剂量差别;ED50:半数有效量;TD50 和LD50。(2)从量效关系曲线看亲和力、内在活性(3)剂量的概念阈剂量即最小有效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致死量(lethal dose);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为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最大限度。3.药物安全性评价(1)治疗指数(TI,therapeutic index):LD50/ED50;TI越大,越安全。(2)安全指数:LD5/ED95;(3)安全界限:(LD1-ED99)ED99;(4)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
12、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一般为成年人剂量的3/4左右。2.性别3.病理状态(1)肝功能不全甲苯磺丁脲、氯霉素等,由于肝的生物转化速率减慢,因而作用加强,持续时间延长;可的松、泼尼松等需在肝经生物转化后始有效的药物,则作用减弱;不经肝脏转化的药物使用不受影响,如在肝功能不全时可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2)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致经肾脏消除的药物排泄减慢;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头孢唑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3)营养不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微粒体酶活性低、数量少,药物代谢减慢;因脂肪组
13、织较少,可影响药物的储存。4.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1)个体差异量的差别:高敏性和耐受性;质的差异:免疫反应异常(2)遗传因素少年型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在肠内不能吸收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对治疗量的乙酰水杨酸、奎宁、伯氨喹、磺胺类药等可引起溶血。异烟肼乙酰化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慢代谢型者肝中乙酰化酶活性低,服药后异烟肼血药浓度较高,t1/2延长,显效较快。5.种属差异(1)种属差异(2)种族差异:对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作用靶点的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异烟肼乙酰化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中国人快代谢型者多,白种人中慢代谢型多。(二)药物方面的影响1.剂型水溶液散剂片剂;缓释制剂 控释
14、制剂是指药物按零级速率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稳定在有效浓度水平,产生持久药效。2.剂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产生不同作用,如镇静、催眠、抗惊厥。3.给药途径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影响作用性质:硫酸镁1口服给药:泻下作用;2注射给药:抗惊厥(拮抗Ca2+作用)。4.给药时间一般饭前服药吸收较好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催眠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日量早晨一次服用,可减轻对腺垂体抑制的副作用。5.反复用药(1)耐受性:快速耐受性,交叉耐受性;(2)耐药性,也称抗药性;(3)药物依赖性:生理依赖性精神依赖。6.药物的相互作用(1)配伍禁忌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氨基糖苷类失去抗
15、菌活性;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易致过敏。(2)药动学相互作用抗酸药影响弱酸性药物在胃内的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作用增强,毒性加大。(3)药效学相互作用协同作用:1扩血管药+利尿药+受体阻断剂;2SMZ+TMP。拮抗作用:1生理性拮抗: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2化学性拮抗:鱼精蛋白解救肝素过量。第三单元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代谢:转化(一)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1.被动转运方式: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分子量小、极性小、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易于通过生物膜。体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弱酸性药物:
16、HA=H+A-10PH-Pka = A-/HA = 离子型/非离子型弱碱性药物:BH+=H+B10Pka-PH = BH+/B = 离子型/非离子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2)滤过(3)易化扩散:载体转运,2.主动转运:逆流转运,特点逆差,需载体,耗能,有饱和性,在着竞争性抑制。有特异的选择性。3.膜动转运:胞饮与胞吐(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属于被动转运过程。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剂型、吸收环境等。(1)理化
17、性质: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难以吸收。(2)给药途径消化道吸收吸收方式:被动转运(脂溶扩散)口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小肠吸收途径:肠道内吸收-毛细血管-肝门静脉-体循环首过效应:如硝酸甘油(首关效应明显,舌下给药)舌下给药:经口腔粘膜吸收特点:速度快,无首过效应直肠给药:经痔(上/中/下)静脉吸收入血,首过消除 口服(痔上静脉经肝脏入血);缺点:吸收不规则、不完全;药物可对直肠粘膜有刺激注射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迅速、完全吸收方式:简单扩散,滤过影响因素:药物剂型: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入片吸收慢注射部位血流量丰富,吸收快且完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给如休克)呼吸道吸收:吸入给药。经肺泡
18、上皮细胞或呼吸道粘膜吸收特点:速度快,无首过效应适用的物质: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如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环境污染物如有机磷酸酯类皮肤和黏膜吸收:黏膜皮肤经皮给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透皮吸收)鼻腔给药:特点:吸收面积大,血管丰富,吸收迅速,无首过效应;分子量1000吸收迅速。(3)吸收环境口服给药:胃内的pH值;胃排空、肠蠕动速度;肠内容物多少;内容物的性质(影响药物溶解)注射给药:疾病状态可能影响注射部位血流(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因素。大多数药物可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仅游离型药物才能转运到作用部位产
19、生效应。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概念特性: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病理情况可影响体内血浆蛋白的数量一般规律: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1-糖蛋白结合2.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药物浓度高药物在体内的重分布或再分布,如:硫喷妥钠3.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但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硫喷妥钠脂肪组织;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及牙齿中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pH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pH约7.0)浓度较高。举例:口服碳酸氢钠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5.体内屏障(1)血-脑脊液屏障:特点:致密,通透性差;病理状态下通透性可增加透过
20、方式:主动转运和脂溶扩散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透过(2)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特点:通透性高。妊娠用药禁忌!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四)药物的代谢(1)概念: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也称之为生物转化。(2)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3)代谢反应与结果:2步(两相)第一相:氧化、还原或水解。产物:多数药物灭活,少数仍有活性或被活化。意义: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活性药与前体药;肝脏功能影响药物作用。第二相:结合,与葡萄糖醛酸或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产物:水溶性提高。意义:提高药物排泄程度。(4)代谢药物的酶特异性酶:MAO,COMT,AchE非特异性酶:肝脏
21、微粒体酶系(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1. 肝药酶特点(1)个体差异大:先天,年龄,营养状态,机体功能状态,疾病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及活性;(2)数量有限,对药物的代谢转化有饱和性。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相互竞争,相互抑制代谢。(3)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使药酶的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甲丙氨酯、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肝药酶抑制剂,使药酶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 (五)药物的排泄概念: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排泄器官:肾脏(主要)、肺(挥发性药物及气体)、胆汁、腺体(乳腺,汗腺,唾液腺汁)。1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途径: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初级 药师 资格考试 复习 总结 药理学 8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