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扬州慢导学案设计: 审核:高二语文组班级: 组号: 姓名: 课前部分【使用说明】1 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2 用时4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3 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学习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运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全词。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4体会作者那种抚今追昔、忧国伤时的情感,黍离之悲的深沉哀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重难点预测】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把
2、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学法指导】课前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抓意象营造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并通过鉴赏全词,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可结合第一单元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赏析诗歌。)【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
3、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2追溯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然而,在南宋时
4、,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3关于扬州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扬州 慢导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