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陈亚兰教学目标:1、明白理解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方式。教学重点: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1、了解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少年讲的故事的深刻寓意。 2、理解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方式。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再现课文。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螳螂捕蝉,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
2、学习了第一小节,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二、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质疑) 3、多媒体出示整理、归纳的
3、三个问题: (1)少年说了哪番话?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三、读懂故事,明白道理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
4、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呀!指名用简短的话来概括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的关系:螳螂要捉蝉,黄雀又预备啄食螳螂,少年正拿弹弓瞄准黄雀。(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3、这个故事真有趣,谁来完整地讲一讲。 四、讲解局势,体会联系1少年真的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告诉吴王一个道理,学生读,并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继续引导: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顾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顾到?(理解“一心”和“隐伏”)指导朗读: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螳螂捕蝉 第二 课时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