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共6页).doc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 光山县文殊高中 罗超 摘要 新课标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在实际考查中,文本多是社科类文章,考点涵盖高考考纲的六个方面,从理解重要概念、句子的含意到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路、归纳要点,再到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一般是三道选择题,选项多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因果混乱、曲解文意、混淆模态时态或模糊范围等方面设置干扰项。 关键词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材 考点 设置干扰项 阅读对策 2008年以前的“考纲”对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自2008年后,新课标高考语文
2、考试大纲把“和说明类”四个字删掉了,本考点只剩论述类文章。所谓论述类文章一般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一类文章。在实际考查中,论述类文本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从选材看,本考点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命题范围涉及民间传统艺术、经典文化、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如2013课标全国I 李学勤的年代摘编(经典文化) 2013课标全国二卷 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摘编(文化习俗) 2012课标全国 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科技理论) 2011课标全国 金开诚诗经摘编(经典文化) 2010课标全国 启功
3、金石书画漫谈摘编(传统艺术) 2009课标全国 陈鹏举诗与歌词摘编(文学艺术) 二、从字数段落看,材料长度一般是800字左右,三至五个段落。 三、从考点内容看,考题涵盖了考纲六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级) 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关于“书”的表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I卷第1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段一、二句的理解,B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三句的理解,c选项是对第二段第二句的理解,D选项则是对第二段最后一句的理解。2013年课标全国二卷第1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一句的理解,B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二句的
4、理解,C选项是对首段末句的理解,D项则是对第二段首句的理解。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级) 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二段内容信息的整合,B选项是对第三段内容信息的整合,D选项是对第四段内容信息的整合。20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各选项则是对文章第二段文字信息的筛选整合。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I卷第3小题A选项“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就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二卷第3小题A选项
5、“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就是对选文中心意思的概括。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 如2011年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A、C、D三个选项就分别是对作者在文中第二、四、五段中所体现的观点态度的概括,B选项则是对作者在文中第三段中的观点态度的错误概括。 四、从题型看,一般为三道选择题(9分) ,题干基本有以下几种形式:1、下列关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于的理解,不正确(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理解和分析(或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4、根据原
6、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下列关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仅见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 五、从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1小题B选项,此项岀处在第1段第3句,原文“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并非指代“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而应指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又如2010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B选项将原文“(真书)写得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说成“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2、偷换概念 命题者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
7、加、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2小题D选项,对应信息在最后一段,原文说“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其中“这一条”指的是朱熹的话,选项故意将“这一条”偷换为“一句”。又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1小题B选项故意将原文第一段“似凫而大”表述为“一般大”。2012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C选项将文中的“选择”换成了“修正”。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岀来。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岀这种说法。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3小题C选项“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就属无中生有,从原
8、文第4段可知引用阐发的目的是论证黄帝书产生的时代,进而推知老子一书形成的时代而已。又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A选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原文一、二段并无与此相关表述。2010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B选项“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在原文中无此意,也属无中生有。4、混淆是非(肯否颠倒) 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2小题A选项将原文第二段“同时岀现”表述为“还没有岀现”。5、因果混乱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9、,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3小题B选项将周武王参拜商人神庙的原因强加为“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据原文最后一段,“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原因。又如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B项“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则是将原文中的因果倒置。6、曲解文意 故意错误地解释或转述原文某些词句的意思,把本来是这个意思的,说成另外一个意思。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c选项将原文第四段末“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曲解为“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
10、侯不要听信”。7、混淆模态、时态 把在原文中是可能岀现的情况说成是必然岀现的情况,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B选项“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这个结论,在文中其实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必然。8、模糊范围 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如2010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C项,就将“唐人碑版的书法”范围缩小了,“唐人碑版的书法”也并不全指皇帝、大官所写,无名书法家的作品也在此列。 六、阅读对策 1、要特别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等,避免以偏概
11、全,模糊范围。2、要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以及“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避免混淆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3、仔細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岀来。4、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岀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5、注意选项转述文意时是否有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情况,辨析是否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颠倒肯否。6、注意审读原文,弄清事情的主次、轻重方面,避免主次颠倒、混淆程度而曲解文意。 参考文献 1、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12、首都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4B版) 2、优化探究(中国书籍岀版社 2011河南专版) 3、天一信息卷分类周周练(20092013)(海燕岀版社) 4、高考1号文件(2009 首都师范大学岀版社)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微探 光山县文殊高中 罗超 摘要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从选材看,紧扣考纲“浅易”二字,聚焦于唐、宋、明三代的史传文章。从设题看,共设四道题,分值共19分。从考点看,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到筛选文中的信息,再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后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做题技巧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常用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高 全国卷 论述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