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共21页).doc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名词解释一、绪论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8.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
2、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3、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3)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特点: 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4)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特点: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用较少量抗原
4、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一般结构:被膜、
5、小叶间隔、实质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产生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是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
6、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4)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5)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
7、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4.免疫分子: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5免疫调节(IR):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集合淋巴组织或其黏膜表面淋巴细胞及辅佐细胞的统称。参与抵御由黏膜表面入侵的病原微生物。1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分布于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清除血循环中的颗粒物质。13.树突状细胞:一类具有分支或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分为髓系和淋巴系两类,前者是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16.免疫活性细胞
8、(ICC):T细胞和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17酶联免疫法():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 微量反应板 ) 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三、抗原1.抗原(Ag):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2.免疫原性(Immunoge
9、nicity):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又称反应原性。4.半抗原(Hapten):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9、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5.凝集反应(直接凝集、间接凝集):是颗粒性Ag(如完整的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
10、,适当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现象。6.直接凝集:细菌或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7.间接凝集:将可溶性AgAb包被在惰性颗粒载体(红细胞、乳胶颗粒等)表面,再与相应AbAg反应,出现可见凝集物的现象。8.沉淀反应:可溶性抗体(如血清蛋白、细胞裂解液或 组织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物的现象。四、抗体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又称球蛋白(丙种球蛋白)。2.抗体的结合价:单体(IgG、IgE),二聚体(分泌型IgA),五聚体(IgM)。分别为2、4
11、、10价。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人血清含量最高。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指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多个基因座位且互相紧密联系的基因群。人的MHC称为HLA。4.HLA:HLA作为基因时,称HLA复合体,是指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作为抗原时,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HLA复合体编码的产物。5.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除抗体外,还包括天然存在的。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泌型分泌进入体液,介导体液免疫人类抗体依照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
12、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IgG、IgA、IgM、IgD、IgE 5种。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2:18.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lc antigen):又称 Forssman 抗原。指在不同种属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9.免疫记忆:机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增强性快速应答,由记忆淋巴细胞承担。特点:具有抗原特异性和长效性。10.单克隆抗体(McAb,mAb):借助杂交瘤技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的Ab。11.多克隆抗体:由不同B细胞产生的不均一性抗体。五、天然免疫分子与细胞因子2.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
13、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3.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由三部分组成1.的固有成分:C1-C9,B,D因子;2.中的成分:CR1-CR5 ;3.补体的调节:P,I,H因子等补体激活途径(1)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的,由C1C9参与的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其结果是靶细胞因细胞膜受攻击复合物作用而裂解。(2)旁路途径:不经C1、C4、C2,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3)MBL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也称凝集素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物:病原体
14、甘露糖+MBL5.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7.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发挥多种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IL-1-IL-30)。8.干扰素(IFN):指宿主细胞受干扰素诱生剂(如:病毒、聚胞苷酸和丝裂原)作用后合成的一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10.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1.自身免疫(ATI):指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应
15、答。12.自身免疫病(AID):由于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并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疾病。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称为自身抗体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13.人工免疫:是用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制剂(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功能,以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14.人工主动免疫(AAI):是用人工的方法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于隐性感染时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15.人工被动免疫(API):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19.超敏反应(HS):
16、指致敏集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应答。20.组织相容性抗原:由组织相容性基因编码,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非自身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引起表达该抗原的移植物被排斥。22.食物不耐受:指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23.食物过敏:食物中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进食某种食物后造成的,有呕
17、吐、腹泻及皮肤起疱等症状。21.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M)、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B细胞等。22.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4.半抗原(Hapten):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1)构象决定基(conf
18、ormational determinant):指在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是BCR及抗体特异识别的单位。 (2)顺序决定基(sequential determinant):指一段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形成的决定基,又称线性决定基(linear determinant),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主要是TCR特异识别的单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线性决定基也可以被B细胞识别。(3)T细胞表位:只能被TCR识别的表位。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由一段线性的氨基酸序列组成,抗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所识别。 (4)B细胞表位:只能
19、被BCR或抗体识别的表位。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的构象决定基或线性决定基,无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就能被识别。特点:一般而言,出生后获得;作用有明显针对性。发挥作用较晚,但有记忆性;在同种不同个体有明显差异。(5)抗原结合价 (antigen valence)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的总数。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而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称为多价抗原。 10.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并
20、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成为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再被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1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12.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称为 TD-Ag。主要是IgG,大多为蛋白质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少数多糖抗原,主要为IgM,不产生免疫记忆13.超变区(HVR):在VL、VH中某些局部区域氨基酸组成和序列更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之。VL与VH均
21、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 site),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超变区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意义:Ig结合Ag的具体部位,更代表Ig特异性。14.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 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多为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15.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外璧层中特有的一种化学成分,分子量大于10000,结构复杂,在不同类群、甚至菌株之间都有差异。以为例,其脂多糖由
22、、O-多糖侧链、和类脂A组成。为革兰氏阴性的主要成分,脂多糖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16.佐剂(adjuvant):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19.抗原处理:APC细胞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解成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以适合与胞内MHC分子结合。4.HLA多态性MHC结构十分复杂,起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1)多基因性(polygenic)同一个体内HLA由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座位组成。(是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在3600kb长度内,已确认224个基因座,其中1
23、28个为功能性基因。)(2)多态性(polymorphism):群体中不同个体同一基因座位存在多个(复)等位基因,编码二种以上的产物(共显性表达)。(是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已确认等位基因1695个) MHC的多态性: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的差别。1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抗体(IgG)V区与靶细胞Ag特异结合, 其Fc段结合NK 、中性粒C、 mon/Mf 等表面的FcgR,介导这些细胞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14.MHC限制性: 具有相同MHC型别的免疫细胞间
24、才能有效相互作用( FM递呈抗原给Th,Th辅助BC产生抗体,以及Tc杀伤靶C过程中,只有两种细胞上的MHC一致时,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即两个细胞来自同一个体。) 53、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55、细胞因子: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4、 Fab 片段(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抗原结合片段。9、Fc 片段(fragmemt crystalizable) 可结晶片段,因在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免疫学 名词 答题 汇总 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