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笔记(共83页).doc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笔记(共8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笔记(共83页).doc(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
2、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
4、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
5、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
6、;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革命的爆发确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1、 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 在晚清就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过白话文。显然,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实现“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也
7、是一个前提。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更是刺激和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借鉴与模仿中很自然地将本土的传统文学与世界性的现代文学做比较,从而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这又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2、而这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又为新的文化与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 3、 更加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
8、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 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 的生力军。4、 由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入促成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
9、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上所做的第二方面的工作,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无论是陈独秀主张的“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都以恢宏的气度、充沛的热情大力输入西方文化。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四个反对,四个提倡)(1)反对:反对文言文:旧的语言方
10、式包括了旧的思维方式,不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中国无法进步,近代科学的逻辑推理要求精确的语言。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文学必须反映平民的意志,表现人性、人的情感,而非反映封建的道德。反对桐城派和文选派的文学形式:“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反对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小说“逆流”鸳鸯蝴蝶派 (2)提倡提倡白话文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提倡人的文学,主张文学要表现个性解放提倡写实文学:写文学必须表现现实人生,人世的痛苦以及社会问题,产生“问题小说”、“问题剧” 文学观念的五大变化 1、文笔不分的传统破除和严肃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2、文学仿古作风的改变与人生的求真精神的发扬。3、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得到了强调。4、
11、白话文学从边缘进据中心地位。5、新文学体裁出现,文体大解放:新诗、小说、话剧、美文。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2、 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3、 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4、易普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
12、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与“五四”精神相吻合。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成风。 5、“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1)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与参与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2)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等刊物大量刊载翻译作品。小说月报专辟小说新潮、海外文坛消息等栏目,发表外国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和文坛动态,介绍外国著名作家传略及其创作。新青年文献 ()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 胡适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
13、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1917年2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
14、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论战1、 文学革命先驱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2、 与林纾的论战 。3、 1922年,又发生了与“学衡派”的论辩。4、 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 实绩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第三,是文学理
15、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意义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与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系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自觉地借鉴与吸收了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
16、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主要社团: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三白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
17、学研究会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因此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最初文学研究会成员难于区分现实主义与白然主义的界限),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1921年
18、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为界,分前后两期。随着
19、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1925年“五卅” 后期创造性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
20、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其他社团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除了文学改良当议(胡适)与文学革命论(陈独秀)这两篇发难之作外,其他先驱者参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 文学史 十年 笔记 8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