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化人类学重点第一章民族中心主义:也叫“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 1. 论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指的是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生活、宗教、艺术及语言技术等等,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2)文化相对观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的绝对的标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
2、都是相对的。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2. 试述人类学的内涵。人类学就是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二章1. 简述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基本观点
3、:a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b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但有快慢差异。 c整个世界是依据自然法则运行的,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d社会科学的解释和自然科学的解释是一致的。评价:贡献:首先,使人们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特性;其次,他们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明确的区分,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局限性: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倾向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论模式,或者说过于追求通则而不顾文化的整体性;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取
4、舍过于简单,往往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心理等经验层次上去寻求支持。2. 简述泰勒和摩尔根的主要贡献。泰勒:1) 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2) 指出文化是进化的(文化进化理论)3) 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二是阐述了残存法(文化遗留分析法)。摩尔根:1)首创了亲属制度研究,并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的类型与历史发展,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血缘家庭伙婚制(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2)对氏族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做了科学的说明。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氏族、
5、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四种结构形式。 3)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在亲属称谓制度研究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3. 简述传播论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其贡献。主要观点:a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b人类的独立发明是有限的,文化采借多于文化发明。c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d认为进化论忽略了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贡献:A. 传播学派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观存在的,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把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推进了一步,为摩尔根时代的人类学所不及。B.
6、 提出了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统方法,并将田野工作确定为人类学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传播论者也留下了大量翔实的文化地理资料。C. 强调地理环境等因素,关注发明和适应等文化过程,填补了早期进化论者所欠缺的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视。D. 传播论所一脉相传的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经博厄斯的发展和倡导,使得文化相对论成为人类学的学科共识。4. 试述博尔斯对人类学的贡献。(1)最早提出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认为人类学的任务主要是:重建人类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探讨变迁的动力。(2)文化区分析方法:以特殊论和相对论为基础 博厄斯说:“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企图从各民
7、族独特的历史中得出普遍、抽象的理论或发展规律的进化论观点是不可靠的。” 世界各地相似的文化现象不能用传播论或进化论来解释,正确的做法是重建该文化所走过的独特的道路,因为文化有其特殊性。(3)文化区理论在研究北美印第安人期间,博厄斯收集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提出了“文化区”理论。 (4)研究方法上,提倡收集文化资料,将人类学家的眼光引向了田野工作。5. 试指出文化与人格理论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6. 简述社会决定论的要点。
8、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决定论要点:a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它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简化到心理和生物层次。b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c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d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e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7. 涂尔干对人类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对人类学的研究有普遍性影响。涂尔干对社会生活所做是一种进化论的研究。涂尔干强调社会整体观,认为这是研究社会的基础。分析社会整体的
9、同时,涂尔干也提出了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对于整体的“功能”问题。“事物的效用虽然不是事物生存的理由,但是,一般地说,食物要能够生存,必须有存在的效用。”效用即功能。社会现象的功能在于使其与社会整体的某种需要取得协调一致。涂尔干提出“集体意识”概念,并坚持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社会事实”。(2)涂尔干的宗教理论“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3)关于概念和范畴结论:第一概念和范畴都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是通过社会压力而强加给个人的。第二,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产生与之相关的特
10、殊分类与概念系统。第三,类别与概念系统的结构反映了社会组织的活动及其结构。第四,概念和范畴对社会具有其功能。8.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功能主义有什么区别?并简要概括两人的主要贡献。1)文化功能论(1924-1938占主导)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主帅,研究主题是生活史(家庭、经济和巫术),承接的是弗雷泽和韦斯特马克的课题,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2)结构功能论(1939-1955占主导)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主帅,研究主题是亲属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摩尔根、梅因、里弗斯的课题,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社会结构的平
11、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马林诺夫斯基贡献:1.文化功能论(1)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 (2)反对寻找文化的起源,反对构拟历史,提倡功能分析。(3)关于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有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功能,强调文化最终应满足个体的需要。文化在满足了需要的同时,又产生了衍生的需要或所谓的“文化驱力”,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产生。 2.巫术与宗教的研究建立在特洛布里恩德岛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巫术和科学、宗教的关系等。 3.田野工作的贡献 (1)提出“参与性观察”并亲自实践和积极倡导。(2)提出田野工作的三条原则:a部落的组织和部落的文化结构,必须
12、以明确、清楚的提纲形式记录下来,或用具体证据按统计手段编集文献资料的方法来写这类提纲。b必须在这一提纲中填充实际生活的细节和行为类型,这些细节和类型的收集,只有靠细微而认真的观察、靠密切接触当地人的生活才能获得。这些收集的材料,应当以某种人类学的学术性日记形式记载下来。c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生活的文献内容记载下来。布朗贡献:1.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a认为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b强调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研究,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c提出社会人
13、类学研究有两种: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认为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d坚持社会进化论,但认为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2. 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第一,强调对文化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第二,对结构概念的重视。3.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布朗避免探讨其起源,认为图腾崇拜应被看成是普通存在于人与动物或植物之间的某种仪式关系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或者看作是“总的仪式和神话的本质与功能问题的一部分”。4.亲属关系的研究 布朗对于亲属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调侃和回避关系的分析上。根据他的看法,调侃与回避关系应放到整个社会关系中
14、去考察。9. 新进化论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古典进化论一样关注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同时也有创新之处:1)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2)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3)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新进化论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形和特殊性。4)研究方法,新进化论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10. 概括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布朗)的要点。a认为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b强调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研究,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15、c提出社会人类学研究有两种: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认为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d坚持社会进化论,但认为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11. 什么是象征?概括象征人类学的创新之处。象征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和“象征”。无论什么事物、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之媒介物的即象征。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创新:A研究宗旨:将解释文化事象的意义作为研究的目标;B研究范围: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神话、语言、仪式、戏剧以及其他一些象征符号;C研究方法:超越了功能主义强调田野调查与另一些人类学理论流派重视文献研究的对立,方法论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12. 如何理解结构人类学的“结构”与“结构分析”?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核
16、心概念是“结构”,基本方法是“结构分析”。结构的内涵和特点:结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事物的构造形式或外表; 二是各事物的组成成分或原料。施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适用于任何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结构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个元素之间严密地相互制约,以至于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 第二,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 第三,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结构分析,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将一切关系最终都还原为二元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结构主义方
17、法要求人们尽可能找出各个现象的对立关系。结构主义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整体、总体的强调。结构主义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整体的部分。他们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表面现象的结构,人类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结构。第三章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也叫田野调查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人类学调查者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大规模社会与小规模社会文化震撼: 面对异文化而产生的种
18、种焦虑和困扰报道人: 詹姆斯斯普拉德利认为一个合适的报道人至少要有五个条件才较为理想:1)对己文化完全的濡化;2)眼下的完全参与;3)是调查者所不熟悉的文化中的人;4)有兴趣和有足够的时间;5)非分析性。 谱系法: 是搜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生活史: 是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田野笔记:在访谈过程中或参与观察过程中当场记述下来或及时补充完善的资料,偏重当地人的观点。田野日记:记录田野工作期间田野研究者自己的个人经历、想法、恐惧、迷惑、突破,以及在田野工作中的问题等内容。1. 什么是
19、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有哪些?1)主位与客位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2. 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反映的是都市知识、政治精英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3.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小规模社会:往往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与外界联系较少。如江村经济 大规模社会: 所处的地理范围较大,文化的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与人口流动,内外关系联系增加,已卷入国家与世界一体的市场经济之中。2. 何谓
20、大传统和小传统?结合中国研究谈谈你自己的理解。3. 简述田野研究的类型。(一)问题研究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作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优:结论清晰,主题明确必须避免发生的情形:只关心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素,忽略对间接相关问题的注意;单一理论的套用,会使问题之解答过程的视角丢失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观察视角,从而使结论孱弱且不够全面。(二)过程研究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田野研究者本人反复性地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以及他人访问有案可查的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究。如金翼银翅第二,预先设定的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定期或非定期)田野研究。 4. 谈谈你对
21、田野调查进入方式的理解。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行政管理机构)自上而下进入非正式渠道进入5. 你认为田野调查中有哪些“重要观察点”?请联系实际论述。(1)重要观察点之一:社区布局。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 (2)重要观察点之二: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对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人该族群文化的内核。 如侗族的“鼓楼”,汉族的“祠堂”等。(3)重要观察点之三:住宅结构。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
22、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4)重要观察点之四:生境与生计类型。在特定的生境中不同族群往往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内在地规定了该族群文化的诸多特质。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环境与生计类型,这往往构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基础。(5)重要观察点之五:物质文化。作为外显的文化,物质产品本身不仅承载了诸多实际的功能,其制作工艺以及工艺背后的理念也往往反映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6)重要观察点之六:宗教场所与器物。宗教场所是构建一个社区文化结构的重要地点,对宗教场所的观察往往可以集中地了解到该社区人们信仰
23、体系的许多细节。 (7)重要观察点之七:仪式过程。一个族群的文化往往在其重要的仪式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操演。在仪式中,我们看到该族群的信仰、道德、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历史等众多内容。在仪式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仪式的各个阶段及其含义;仪式的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仪式举办的时间及其特定的内涵等等细节。(8)重要观察点之八:各种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往往是一个社区小传统文化得以全面表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各样的岁时民俗、生产民俗、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观察到一个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 (9)重要观察点之九:集市。在田野调查中,应当把集市理解为集中展现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的舞台。集市将人们
24、与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因此,对集市的调查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6. 田野调查做笔记时应遵循哪些原则?田野资料整理时应注意哪些原则问题?遵守以下规则:细致、忠于原貌原则;快速、准确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时记录原则;核对原则原则问题:取舍原则;关系原则: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制定的人类学的问询与记录要求人类学者不能将事实和理论混杂,观察者如果要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理论的建构,应在陈述事实后再进行。妥善保存原则第四章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
25、,等。民族(斯大林): 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族界标志: 指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1.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与民族虽然都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从性质上看,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第一,在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腹。从氏族部落民族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演进规律 。第二,民族与国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使用范围上看,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 联系:一个族群可能
26、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之为族群,还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族群。2. 简述族群特质的内容。(一)起源神话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群起源的神话,用以区分本族群与其他族群,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共享的历史经历,构成族群起源神话。起源神话在产生和维持族群认同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它们界定和描述着该族群的起源和共同的历史经历。 (二)族界标志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语言;表现文化:包括人体运动、舞蹈、音乐、宗教、民俗和神话、人体交流的形式,动作和空间手势距离等;宗教 ;民族英雄;服饰;节日 ;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三)
27、族群的变动性族群一般还具有变动性和流动性特点。这就是说,族群并非是稳定的群体3. 论述族群认同理论的理论。并试着用族群认同理论来分析中国“浙江帮”或“温州帮”或其他族群的形成。1).原生论模式也叫根基论。认为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所以族群情感所造成的认同是不容易改变的。2). 场景论模式(情境论)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他们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可被利用性,以及随着情境(工具利益)变化的特征,因而得名为情境论者。3).
28、融合论一些权威学者把两派理论综合起来,如Keyes 和Bentley 等学者就认为只有在可行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时,族群认同才会产生。 4). 边界论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克.巴斯。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人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最主要是因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边界主要是“社会边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 5)对立论对立论的前提是: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过程是族群认同得以维持的首要原因。其核心是“持久的认同体系”和“对立过程”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文化成功地抵御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同化而存留下来,后者指的是一个族群企图吞并另一个族群,前者受到后者的抵御
29、。这样,在这个对立过程中,由于群体目标的政治组织或机制,族群认同在时间的推进中得以维持。4.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a)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b)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其中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c) 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d)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e) 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的但是可以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f) 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g)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后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
30、统格局。h)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5.谈谈你对国民性的认识。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或民族性格,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全体成员共有的性格人类学家在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国民性进行研究时,喜欢将民族性或国民性称为“文化精神”(Ethos)、“国魂”、“民族精神”等,是指一种文化特有的精神,是文化中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国民性研究是关于某个社会、民族中多数成年人所具有的共同的、持续性的人格特征与人格类型。关于国民性研究纷争很多,一派认为是文化及社会力作用的结果;另一派认为是文化与生物遗传特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国民性形成的作用。西游记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生计是环境和技术相互作用的产物生计
31、方式:指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文化生存与文化保护: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文化的生存及权益,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互惠:互惠交换,也称互酬,意为在亲属和朋友间的互相“赠予”的义务行为。这种“赠与”是广义上的,并非仅限于财产或服务方面,而指的是一种互助互利关系。一般互惠:指不计算交换物品价值,也不指明回报时间的互惠式交换平衡互惠:指在预定时期可获回报价值相等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负性互惠:指期望从对方获得价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一般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而受到欺骗的总是很少与市场货币发生关系的一方1. 简述狩猎采集社会、园艺式农业社会
32、、游牧社会、精耕农业的基本特点。1) 狩猎采集社会 小规模的社会群体与群队组合的灵活性 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 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平均主义(食物共享) 社会控制系统的随意性2) 园艺式农业社会 永久性定居的出现 人口密度增大 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 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3) 游牧社会 游牧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迁徙性水平移动和季节移动 复杂的社会政治组织营地-部落如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哈萨克族的“阿乌勒”(教材168页) 游牧社会还与其他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交换与掠夺4) 精耕农业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比园艺式农业复杂 精耕农业生产者比园艺式农业生产者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也获得了更大
33、的回报。 集约农业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水稻农业最重要之处在于土地能够丰产,可以在同一地域年年耕种,很少甚至没有休耕期2. 对游牧社会进行生态评估。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游牧生计方式拥有农耕无法比拟的优点: 通过家畜间接而充分地利用野生资源 生存危险降低 可迁移性3.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化生存问题的看法。文化生存: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 清末民初,“弃猎归农”,1915年,政府制定生计放垦地章程1953年开始,中央政府在鄂伦春地区实行定居化,又一次开始大规模农业开发。1996年1月,政府对鄂伦春实行“禁猎转产”文化生存危
34、机的后果是该族群中的酗酒和非正常死亡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连续的非自愿社会变迁的严重后果。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在不与少数民族协商的前提下,硬性划分了国有林范围,虽保护了部分林木,却切断了这些民族的螺旋游耕序列,最终导致了无序烧荒,结果是猎人打猎没地儿打了,烧也不够烧了,多少年以后才会发现,攸乐山里都不快乐了,基诺族人心理疾病也出来了。在瓦解了传统游耕系统的运作之后,既没有地方族群迅速适应的生计方式,也没有文化制度的有机衔接,致使游耕者的生活无所适从4.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生计方式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的理解。在个人层面,食物是营养;在社会层面,食物是用来维持社
35、会关系的;同时,食物也是文化。谋取衣食和居所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的方法和手段,便是生计,或称为生存战略;生计方式指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不同环境中一般有不同的生计,同一环境中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生计。关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生态人类学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前工业社会人类所有食物生产方式(包括游猎、游耕、游牧和精耕农业)都是人类对于不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适应性利用方式;食物获取方式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如婚姻家庭、亲属结构、性别关系、政治组织、艺术形式和宗教信仰等。对食物资源及其量的适应问题:南人喜米,北人喜面,南甜北咸,东辣
36、西酸对其他群体的适应人类群体除了必须适应地区资源的变化之外,还需要适应与之毗邻的民族和群体以及他们的活动。实例:科曼奇人5. 结合实例谈谈再分配和市场交换的作用。对于首领来说,再分配是巩固其统治地位、增强其威望和权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再分配,首领或其他统治者获得了充足的对自己的供奉,占有了供其享用的物品和劳务。再分配也有保证社会所有成员基本生存的功能,在那些比较平等的社会中,这种功能尤为突出。案例: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赠财宴会市场交换是通过公认的交换媒介按照供求关系而进行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市场交换是一种与其他社会义务分离的纯粹的商业交易。交易者之间不必有什么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如“库拉”圈贸
37、易中的伙伴关系)或政治关系。6. 结合中国实例,谈谈你对乡村社会中几种交换方式的看法。村落集市上的交换村落内部生产交换乡村社会的人情交换、礼物交换7. 什么是经济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类学家对经济的研究被称为经济人类学,是一门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运用民族志等方式研究人类经济制度和行为的学科。第一,经济人类学并不孤立地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将经济防盗装置、亲属制度、宗教仪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观察分析。第二,经济人类学将西方经济形式仅仅作为人类各种并存的经济形式之一来研究,并不认为西方的经济模式是全人类普遍的模式或具有未来普遍采用的必然性。第三,经济人类学研究在全球化
38、背景下各民族经济形式变迁的不同路径8. 概括经济人类学的观点。经济人类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将经济放到政治、亲属制度、宗教仪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的整体中去观察分析。西方经济形式仅仅是人类各种并存的经济形式之一种,西方经济模式不是全人类普遍的模式,也不具有未来普遍采用的必然性。在现代经济理性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的经济形式。西方经济类型及交换类型与非西方经济类型是并置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非西方类型不是西方类型的过去。非西方类型也并不必然发展成为西方类型西方社会经济类型在与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类型的交流过程中,也从对方吸取了某些内容进而发展了现代经济理论。.经济理性问题人类学的视角需要纵观全部人类历史
39、,亦需横扫全人类各种社会形态。第六章婚姻:是为一定社会制度所承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以此确定夫妻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乱伦禁忌: 是对社会习俗或文化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亲属之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禁忌。内婚制: 指的是必须从自己所属某种群体之内选择婚配的规定,又称族内婚外婚制: 指的是必须从自己所属某种群体之外选择配偶的规定。狭义的外婚制又称族外婚。交错从表婚: 亦称“姑舅表婚”,简称交表婚,指姑舅表兄弟姊妹之间优先进行婚配的婚姻。家庭:建立在婚姻关系和血缘或收继关系基础之上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的最小细胞。 亲属关系:指的是社会文化中依据血缘、姻缘以及其他多种途径确定的个
40、体与其他人的一种社会联系。是由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亲属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性的。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宗族:指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继嗣制度:是根据已知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使每个人与特定的亲属发生关系的规则。世系群:也称家系,指的是由一个可以确知的共同祖先的后裔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 有父系世系群和母系世系群之分。氏族:指一群相信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却又无法明确地厘清血缘关系的亲属群体。氏族又分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两类。 1. 简述婚姻的条件与功能。条件:作为制度化的性的结合方式的婚姻,其发生与存在是人类的一种适应
41、策略;性别分工;繁衍并抚育后代;性的竞争;缔结婚姻的双方的一种结盟 。功能:A.保持社会(群体)的稳定。B.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的社会和经济条件。C.在早期的采集狩猎社会中,婚姻可以提供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D.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在小规模社会,缔结婚姻男女的背后都有宗姓群体在支撑,群体联盟的意义表现在“不是男人和女人结婚,而是土地与土地结婚、葡萄园与葡萄园结婚、牛群与牛群结婚”。或者进一步说,同时也是家族与家族、宗族与宗族结婚。2. 如何理解多偶婚(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存在。一夫多妻婚是指一个男子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妻妾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婚是与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许多方面密切
42、联系的事社会现象,单纯用男女的数量比例等某一种因素来解释这一制度,显然是不全面的。一夫多妻婚的功能:多妻可以获得经济活动的助手;多妻可以提高男子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一夫多妻制是协调性比例失衡的一种手段。 一妻多夫婚就是一个女子可以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丈夫的婚姻形式。形成原因:母系社会婚姻方式的遗存;经济上的落后;男女比例失衡;由于丈夫时常外出,妻子和家庭需要照顾人类学家认为,一妻多夫制可以控制人口增长,并且在遗产继承方面因所分的份数减少从而可增加每份价值,避免家庭财富的流失。3.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婚仪中的文化内涵。4. 聘礼与嫁妆在婚姻中有何意义?试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聘金又称聘礼,是新郎
43、为获取新娘,由新郎或新郎的亲族支付给新娘亲族作为补偿的一定数量的财物。聘金的高低在不同社会中往往不一样,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所支付聘金的数额也有差异。嫁妆是结婚时由新娘亲族支付给新婚夫妇的一笔财物,实质是新娘在自己的家族中应该继承的财产的一部分。5. 试举一例,详细阐述结婚后居住方式的社会文化根源。1)单居制A 从父居:又称从夫居,是新娘在结婚后搬到以新郎父亲为首的家庭中生活的居住模式。多见于犁耕农业社会和畜牧社会。与内部战争相联系B 从母局:又称从妻居、从妇居,是新郎在结婚后搬到新娘的母亲为首的家庭中生活的居住模式。主要存在于园圃农业社会或氏族社会中。与外部战争相联系C从舅居:指的是新婚
44、夫妇同丈夫的舅父生活在一起的居住模式。从舅居是母系社会内部矛盾的产物。从舅居的另一个原因是继承财产的需要。2)两居制A.两可居可以选择到父方家庭或母方家庭的任何一方生活,在狩猎或刀耕火种民族中较为常见。 两可居的原因如下:1)可能是因为某些需要而产生。 2)资源变动的结果。 B 两方居或称两边居,是新婚夫妇同父方亲属和母方亲属交替生活的居住模式,即一段时间同父方亲属居住,另一段时间同母方亲属居住。产生原因:1)两方居社会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灵活性;2)母权和父权的矛盾。6. 简述家庭的特点、功能和类型。特点:社会基础性、结构封闭性、功能整合性、高频互动性功能:限制并满足两性生活;生产和消费的功能
45、;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教育子女的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类型:1)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子女既指有血缘关系的,也包括有正式收养关系的。 2)联合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通过男系或女系继嗣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家庭。3)扩大家庭,指的是指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在核心家庭扩大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如果说核心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横向的夫妻关系,在扩大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则往往是纵向的亲子关系。7. 简述亲属关系的类型。(1) 血亲自然血亲彼此具有与生俱来的的血缘关系。包括直系血亲(因出生自然形成的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己身和自己所生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46、)法定(拟制)血亲经由收养程序认定的血缘关系。(2) 姻亲男女结婚后,双方彼此的家人即互为姻亲关系。(3)配偶男女双方经由法定程序认定成为夫妻,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为配偶。我国的婚姻制度目前是由“登记制”认定。8. 结合中国实践,谈谈你对中国的宗族制度的理解。9. 谈谈你对氏族、世系群、宗族等概念的理解。氏族与世系群的区别:氏族的家系联系源远流长,氏族成员和氏族的开基祖先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一种假设的或想象的关系,甚至这位祖先是否存在过也不确定。氏族和世系群另一个区别:分散而非集中居住,无法拥有有形的财产,往往更多的是举行庆典和政治活动的单位。 10. 何为继嗣群?有哪些类型?继嗣群:一群根据某种继嗣
47、规则限定的、具有共同祖先的血亲。 1). 单系继嗣群 A.世系群:也称家系,指的是由一个可以确知的共同祖先的后裔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 有父系世系群和母系世系群之分。世系群普遍实行外婚制。B.氏族:指一群相信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却又无法明确地厘清血缘关系的亲属群体。氏族又分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两类。 C.联族也叫胞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很可能有亲属关系的氏族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联族中的血缘链环也是不确切的。虽然他们相信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存在,但不能精确地把他们的继嗣关系追溯到这个祖先。D.半偶族:如果一个社会正好被划分为两个仅仅是两个较大的单系继嗣群,并且这两个继嗣群与氏族或联族相等,那么,每个群体就叫做一个半偶族或半族。2). 非单系继嗣群 A.两可系继嗣群,两可系继嗣群是一个其成员既可根据男性,又可根据女性追溯共同远祖,但又无法具体说出家系链环的亲属集体。B.双边继嗣群,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亲属群体。这个亲属群体又被称为亲戚或亲类,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亲属。由于双边亲戚的范围无法确定边际,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