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定义(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教育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的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
2、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有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个类型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
3、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埋头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二个阶段1、古代教育,2、现代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
4、,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9、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中国;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有人培养成贤人与君子,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原则。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10、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贡献 英国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的重要贡献,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夸美纽期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卢梭和斐 期仄洛齐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期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
5、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11、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的旌及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系统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马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编写具有中
6、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许多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总是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讲座对许多教育基本总是有了新的认识。 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 “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
7、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在给教师的建议,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第二章1、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过去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8、。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相关内容的选择。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体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
9、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它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葛亮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也是人的资本形态。4、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
10、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组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5、什么是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学校中形成
11、的特别的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有以下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在鲜明的教育作用。它的功能是:具有导向、凝聚、规范功能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是对原来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功能,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
12、、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第三章1、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
13、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
14、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人的身心发展的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想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达到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村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
15、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休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叫遗传素质。作用:1、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
16、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8、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以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17、、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直辖市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0、少年其和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的特征,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是人生过程中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尺慌失措,高中期特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11、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
18、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性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1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要解决认识总是和价值总是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
19、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仲极端表现,一种是非曲直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第四章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
20、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企图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牧师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一个休体本们论,代表人物是孟子、卢梭和斐斯泰洛齐,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
21、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是荀子,柏拉图和康德,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用权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4、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
22、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8、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初中中学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
23、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2、具胡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怀趣,5、具有与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意识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
24、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10、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 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11、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令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磁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
25、本区别之所在。12、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素质教育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1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素质教育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
26、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第五章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有,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 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27、,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2、示范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3、系统性,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道德素养,忠诚于人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3、个性素养,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7、教师应具备哪些能
28、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的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8、教师应具体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码头、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9、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10、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
29、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1、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12、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佥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儿童权利公约,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13、儿童
30、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4、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发行的职责是什么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未成年学生由于正处身心发育的特殊成长阶段,因此在人身权方面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特殊保护。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上,还对中小学笺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友、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致责任。15、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义务有,遵守法律、法夫,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
31、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16、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7、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其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其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18、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是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睥授受关系,从教育窗帘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32、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业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第六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其内涵是什么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
33、型课程,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生了教育史上第一课程理论专著,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什么是课程计划,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
34、、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其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怀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行动。7、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
35、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8、什么是课程标准 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9、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10、怎么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严格招待课程标准,3、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4、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11、什么样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行动指导书能及各种视听材料。
36、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12、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13、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正确使用应做到: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这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
37、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力掌握,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严寒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14、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生和社会生活中一切
38、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5、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1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7、什么是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是指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受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18、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
39、涵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以四个方面的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19、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步骤是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它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
40、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CIPP评价模式,步骤是,1、背景评价,2、输入评价,3、过程评价,4、成果评价,4、CSE评价模式,步骤是,1、需要评定,2、方案计划,3、形成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20、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2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22、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
41、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主、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42、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4、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
43、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2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实践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几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
44、使高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2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第七章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含义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3、教学的意
45、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的过程。历史上
46、的观点有: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行动,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夸美纽期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他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后去运用理解,最后再去运用判断。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说”。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个阶段,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段教学法。19世纪未,美国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1
47、、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分两类活动的标准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承担者)作用于活动的客体(活动的对象)有没有引起客休的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学生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和实践性,3、教育性和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具体主导作用,学生具有主动作用,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