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概念整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概念整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概念整合 1、 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Aesthetica拉丁文原义:感性学/感觉学2、 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3、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西方柏拉图 中国老子)4、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5、 康德的美学巨著判断力的批判6、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希庇阿斯的那些答案只是回答“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没有回答“美本身”的问题。 “美是难得”7、黑格尔对美下的定
2、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8、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主要有四种观点 记住后两种(选择题):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物与物形象。 物甲:本身(客观) 物乙:物的形象(主观)使人产生美感。“象”9、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0、 如何区分艺术&非艺术:看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向世界。11、 “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雕龙12、 王国维认为美的对立面是“眩惑”。所谓“眩惑”,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念之中。由于美感是超功利的,所以“眩惑”与美相反对。13、 海德格尔:“美是作为无蔽的真
3、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 这里的“真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逻辑的“真”,也不是尼采所反对的所谓“真的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生活世界”。14、 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的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审美心胸的理论15、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体现的美学观念是移情。16、 泰纳艺术哲学中说明“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决定审美和艺术的面貌。17、 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18、 模仿说主张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别林斯基。 选择题,哪些人不是模仿说19、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4、20、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定范畴。(选择题)21、 博克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郞吉弩斯提出崇高,但不是研究)22、 优美是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2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推崇的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24、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25、 “空灵”的文化内涵式禅宗的“悟”。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26、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
5、德境界、天地境界。二、辨析和简答1、美感与认识的区别。 认识:科学性、超越情感、冷静 美感:是内在情感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所以,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
6、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人士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是灰色的,乏味的。2、如何理解康德的“审美无利害”?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主客二分。审美对象不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审美意象,这个审美意象是对事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康德说,在审美活动中,人“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人必须完全不对着事物的存在不存在有偏爱”。是一种自由,没有占有欲,超越了实用性、功利性。没有对象的实在,欲望就得不到满足。3、辨析:卡西尔说,审美愉悦并不限于单纯或单一的喜悦感、和谐感
7、。审美愉悦是复杂的,多色调的具体的、包括悲愁、不和谐感、绝望、恐惧等人类所有情感色彩。审美愉悦包含了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4、美感的具体特点。5点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 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
8、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5、辨析:“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自然美的生成还依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也就是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6为什么说“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答:一定历史时期的一
9、定区域里的人们有着其固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显示出价值,是任胜利是风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民俗风情作为重要的审美领域,历来为艺术家所关注。例如宋代画家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例子。27、 为什么说“旅游活动”也是审美活动?答:旅游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中断。人们住在原来的城市,周围的一切对你都显示出实用的价值,可是一到旅游景区,旅游者都把日常的眼光(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换成了审美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成了美(意象世界)、新鲜、奇特、有意味。28、 艺术作品的意蕴和理论著作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理论著作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
10、表述,艺术作品的“意蕴”却很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 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艺术作品的“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 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述的,是确定的,有限的。而艺术作品的“意蕴”则是蕴涵在意象世界之中,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复活(再生成)的,因而意蕴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29、 意境的美学内涵。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定范畴,是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同时又在魏晋玄学和禅宗的进一步推动下,在唐代形成了意境的理论。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
11、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蕴”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30、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优美。类似但是不等同。区别是:a) 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的优美源头是希腊文化,崇高源头是伯希莱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壮美和优美源于易传。b) 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源于易传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可以互相转换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同一的意象世界。这种互相渗透,在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31、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什么?优美
12、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其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32、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什么?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就各自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他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
13、,不完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比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黑格尔还举了索福克勒斯另一部作品安提戈涅为例子。33、 辨析:“在某种程度上,荒诞感已经显示出一种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因为在荒诞感里面渗进了理性地思考。”这为什么是对的? 答:这主要是因为荒诞常常以寓言为表现手段,它的意蕴藏得很深。人们不能从它的感性外层直观的把握它的意蕴,而必须借助于理性地思考。所以荒诞感更多的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34、 沉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
14、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沉郁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35、 辨析:“美育的基本目的是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什么是错的?答:审美不同于人质,美育也不同于知识教育,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地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诗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
15、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36、 辨析:“美育是艺术教育”为什么是错的?答: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所以美育与艺术教育有很大部分是可以重合的,艺术教育也往往可以成为美育的主体。 但美育并不限于艺术教育,因为在当今的美育中,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都已经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 所以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三、论述题1、“童心说”P98-106 P429-451“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
16、,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的联系;将那些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2、谈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17、郑板桥,竹)P52-54 P248-252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 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活动“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客观物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意象,人的眼睛好比是照相机,具有一种反映和记录能力。但却又不是照相机式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所以“眼中之竹”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即艺术体验活动。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活动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不仅不同于生活原型,也不同于表象,它已经是客观物象与理想情感的结合。胸中之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
18、使艺术和模仿划清了界限,同时饱含主观创作因素的胸中之竹也极大的抒发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创作者自身特点和魅力。它必然指向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飞跃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活动郑板桥所谓的“手中之竹”是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即艺术传达活动。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来创作一幅画,把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形成作品。也就是审美意象的物化。也就完成也艺术传达这一活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代表了绘画的三个
19、过程。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分别代表了绘画过程中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客观因素即绘画创作的来源生活,主观因素即创作者的审美思想,思想情感。手中之竹是绘画最终创造出的艺术美,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前者。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3、罗丹那句话“自然丑=艺术美”的理解 立春女主角,丑,但是作为艺术表现对象时是美的4、怎么理解“丑的如此精美”P350.罗丹:在艺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他的著名雕塑欧米哀尔又名丑与美。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 (这是艺术中的形象,不是现实的人,罗丹并不是在客观地表现这个个人的丑陋不堪,而是对她的衰老和无奈,茫远的希望和缥缈的梦想,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也许正是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痛楚悲怆情感使许多人觉得这尊雕像“丑的如此精美”) (在我们面前,是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人的无限苦痛,她热爱永恒的青春和美貌,然而看到自己的皮囊一天天地衰败下去,却又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有灵性的人,他所追求的无限欢乐,和她的趋于灭亡、将化为乌有的肉体,形成了一个对比。现实将要告终,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但是梦想与欲望永远不灭)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