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doc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1、 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2、 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 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
2、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5、地质环境的作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提供地质资源;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
3、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在评价
4、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做出评价。10、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11、 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和恶性反应。良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正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地质环境向着稳定有利的方面发展。如在潜水位高的沼泽地和盐碱地上进行人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上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盐碱地可以逐渐改变成好地。而在有些地区,人类活动不当,地质环境将出现恶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负环境效应。12、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功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其特点:自然界的
5、反馈作用表现形式,程度时间不同;可能发生在异地;连锁性。13、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14、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人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15、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推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第三章1
6、、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层。2、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3、 土壤具有两个独持的功能: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人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4、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 (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5、 土壤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物理净化:吸附、挥发、扩散、稀释、淋溶;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物质运输转移作用;枢纽作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理论。6、土
7、地是具有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7、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潍深、地势高低等。8、土地的基本特性: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土地用途的广泛性。9、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资源潜力不大。10、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
8、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指标为土壤侵蚀模数)11、中国七大水土流失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9、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率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表示)土壤侵蚀强度: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10、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坡长-径流量,坡度-水分渗透、径流速度,土壤因素:吸水性、抗蚀性、抗冲性,植被覆盖度;人为因素。11、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
9、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小流域治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面积大;土壤流失严重;分布范围广;侵蚀类型多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冰融侵蚀、复合侵蚀。土地荒漠化类型:沙质荒漠化、砾质荒漠化、岩质荒漠化、盐质荒漠化、泥质荒漠化。12、 土地沙质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烛、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
10、列的过程的现象,又称沙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功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13、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话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基本丧失。14、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旦减少; 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污染环境。15、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盐土、碱土和脱碱土统称为盐渍土。16、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盐分的
11、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富集。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表,形成盐渍土。 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化。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气候因素: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降雨少,水的浓度:海水、高盐化的水,地下水位升高: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灌溉、施肥不当,17、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恶化生态环境;2、
12、影响农牧业生产;3、 毁坏道路路基;4、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第四章1、水资源的概念: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农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2、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储量的有限性;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用途的不可替代性;利用不当的危害性。透水层:动水流能够透过的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米/昼夜的岩层为透水层。上层滞水:自然地面至地下某一深度出现了不透水基岩为止,可分为包气带和饱水带。3、地下水的补给和排
13、泄:补给: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排泄:排入地表水、泉水溢出、蒸发、植物蒸腾、地下径流、人工打井。水漏斗(地下小盆地):当地下水的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抽取速度时,在含水层中形成的一种以抽水井为中心的圆形 水面。4、地下水资源的优点:.储量大.季节性影响小,水温、水量稳定,温差小.清洁、水质好.易开采.费用低.流动性和可恢复性.流动速度缓慢5、水体污染: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6、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7、水质指标:则表示出水中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判断水质和水体污染的具体衡量
14、指标8、主要的污水水质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 .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9、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10、区域水位下降的原因:从一个地区来说,地下水未经大量开采之前,基本上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地下水位大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就会破坏这种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11、区域水位下降的危害:(1)城市地下
15、水资源枯竭:地下水资源是绝大多数城市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企业密集,地下木开采量远远超出补给量,水资源日趋减少乃至枯竭的趋势愈加明显。(2)泉水流量减少:岩溶泉域地区,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造成泉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3)生态系统改变: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影响到城市花草和树木的生长,植被覆盖率降低,湖泊水面和湿地减少,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4)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加剧:人工抽取地下水是引发地面沉降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2、防止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1、合理开采地下水:(1)开采
16、量小于补给量,(2)调整开采时间和间隔。(3)分散开采。(4)轮采多层地下水。2、人工补给、人工回灌。13、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地面沉降的危害:沿海城市低地面积扩大,海堤高度下降而引起海水倒灌;海港建筑物破坏,装卸能力降低;地面运输线和地下管线扭曲断裂;城市建筑物基础脱空开裂;桥梁净空减小,影响通航;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城市供水及给排水系统失效;农村低洼地区洪涝积水,使农作物减产等。它是一种威胁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14、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
17、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体侵入的过程和现象。又称盐水入侵、海水内浸、咸水入侵等。沿海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很大。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可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恶化。15、海水入侵的危害:(1)供水井报废(2)水质恶化,地方病蔓延(3)影响工农业生产(4)生态环境恶化。16、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1)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2)人工回灌 (3)阻隔水流(4)监测预测(5)跨流域调水17、海水入侵的条件:(1)水动力条件:(2)水文地质条件:具备海水与淡水的联系通道。第五章1、 资
18、源:是指维持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利用的物质。 2、 矿石:含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 2、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3、矿产资源一般包括能源资源和原料资源两类。能源资源即矿物燃料和核燃料;原料资源有金属原料(金属矿产)和非金属原料(非金属矿产)。4、矿产资源的特征:1. 不均匀性2.有限性3.相对性4.生态性5.共生和伴生性5、矿产的种类
19、:地球上的矿产按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6、矿产的成因:矿产的形成作用一般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等。7、矿山开采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8、与地下开采相比,露天开采有许多优点 :操作灵便 、采收率高 、开采成本低 、作业安全 、生产效率高 、劳动条件优越 ,适合于大规模开采 。9、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1露天采矿破坏土地2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二)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三)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污染空气。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边坡失稳的原因:边坡角过大、爆破振动、水
20、的激发、岩石性质等10、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一)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井突水:坑道突水是在工程开挖和矿床采掘等过程中,底板含水层内的地下水突破矿层或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或沿断层、节理等结构面突然涌入矿井的现象。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三)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高陡临空地形地貌部位,由于山崖或山脚的采矿活动,常造成上覆山体开裂变形,甚至发生崩塌灾害。(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地震:矿区诱发塌陷地震多起因于采灾区和顶板陷落。地震波由顶板块体脱落敲击底板而产生矿震分布范围较小,震源极浅大多处于开采平面上。震级小但震中烈度高。岩爆。矿井热害。
21、11、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灾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岩爆产生于具有大量弹射应变能储备的硬质脆性岩体。13、岩爆发生的条件:是岩体经受过较强的地应力作用;围岩内储存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埋藏位置具有较紧密的围限条件;机械开挖造成应力的突然释放。第六章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也叫初级能源,是自然界现已存在,可以直接使用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也叫次级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得到的产品能源。2、按照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一般指
22、不会随人类的开发利用而递缩的能源,即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成,一旦使用在短期难以再生成的能源。3、 按照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新能源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新发现的能源资源或利用先进技术新开发的能源产品;过去曾被利用过而现在又以新的方式利用的能源也属新能源。4、 按照能源使用方式划分: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燃料性能源指通过直接燃烧而产生能量的能源。非燃料性能源指不需通过燃烧就可获得能量的能源。5、 根据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情况,还可把它分为清洁性能源
23、和污染性能源。能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酸沉降-空中死神;烟雾-煤烟型、光化学。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石油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石油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和利用中的环境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开采对地表的破坏,泥浆和含油污水、废气与炼厂渣对环境的污染。(1)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开采过程产生的洗井水和
24、钻井泥浆往往含有石油,伴随石油同时采出的油层水多是含油污水,这些污染物质的排放对周围水体、土壤、农田和动植物都会造成危害。(2)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储存和装运过程中,会有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漏出,污染环境。油船压舱水和清舱水的排放以及油船事故性溢油,会严重影响海洋环境。(3)加工转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加工过程中可产生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沥青烟气等废气,造成空气污染;炼厂废渣和废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碱、盐、油、酚、氰等物质,它们的排放会造成土壤、水域和农田的污染。2、石油泄漏的危害:形成油膜效应,影响“水-大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不透气:抑制膜下海水蒸发;阻碍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质学 权威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