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水调歌头中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
2、地,与胞弟苏辙分别后,已是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即词牌名,双调95字。 上片词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驰骋想象,壮怀逸心。开始,诗人面对天空中皎洁的明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就是说,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有开始啊?诗人举杯望月,寄情于月。在中国诗歌史上,望月怀远,寄情于月是常见的寄情方式。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里,诗人
3、寄情于月,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李白因失意怅惘的抑郁、孤独的情感。对苏轼来说,这里也是寄情于月,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不得已自请外出到了密州。然而,诗人在密州,心却在朝廷,既对朝廷政局的关注,又期望重返朝廷,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因而,苏轼在中秋夜,只好把青天中的明月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从而寄情于月。这不但抒发了自己情怀,也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第二次对月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宫阙”即宫殿。这里的意思是说,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这里的问话语气比上一问要舒缓些。如此圆月,引发诗人的向往。所以接着说:“我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水调歌头 中秋 审美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