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6页).doc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摘要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依赖自然而生存,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纵观历史,自然在人类的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人类不可脱离自然而单独发展。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中
2、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 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物质基础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作为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人类历史上来看,人与自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改造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3、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决定还要求我们“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相互孤立的,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二、生态失衡是破坏和谐社会的因素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
4、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的特性,是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在自觉的实践中将人的目的、计划、蓝图变为现实的存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对待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我们差不多是采取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态度。”不幸的是,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 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 70年代13次, 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
5、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其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2年底至2003年春SARS的流行,再次向人们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无数事实表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些人类文明消亡的重要原因。五六千年前,在西亚地区建立起来的古巴比伦王国曾经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国家,与中国、印度和埃及一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但随着人口增加,为了大量增产粮食,古巴比伦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
6、格里斯河的上游地区大量砍伐森林,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两河的中下游地区平原淤积,河道堵塞,洪水成灾,大面积土壤变成沙地。到公元前4世纪,巴比伦王国开始衰落,到公元前2世纪,便成了废墟。许多都城的兴衰存亡与生态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盘庚迁都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反过来加重了社会矛盾,如此恶性循环迫使迁都;生态环境影响了商代都城的形成和布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殷墟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繁荣的基础;汉唐长安城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正相关制约关系。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的特点和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表明,环境污染已深刻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成为国内、国际不
7、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必须有效消除环境污染,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三、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社会。当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迹象日趋明显,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并正在深刻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文明观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圈系统中,与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的地球表面上的土壤、空气和水域等子系统中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是不可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无限的物质需求的,而且还
8、对人类社会有制约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缺水可以引起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是非暴力、非军事性的,但如果受其他因素影响,则可能扩大、升级,演变为军事冲突。国际上,水资源短缺引起的纷争是不胜枚举,20世纪5060年代,以色列单方实施“国家输水工程”分引约旦河水,阿拉伯国家为了与之对抗,实施自己的河水改道工程,双方互不相让,导致多次破坏工程的军事冲突,最后成为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主要诱因之一。 石油短缺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核心。国际上,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第
9、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它已远远超出人与资源的范畴,部分地区已上升为严重的政治矛盾和军事冲突,两次海湾战争就是争夺石油、掌控国际石油资源支配权的最好注释。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古往今来,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一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消失、迁都、移民的事件屡见不鲜。它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之间,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进而深刻地破坏了人
10、类社会的和谐。资源短缺,特别是水、石油短缺,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另一集中表现,它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尤为突出,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生态危机警示我们,以往的文明模式,即工业时代的文明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人类的实践,已经无法正确处理当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尽管在“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思维方式下人们可以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善待自然,可以采取某些措施阻止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发生,但是,由于工业文明模式的内在局限和缺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整体性的生态危机。正如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狩猎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的先后更替一样,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走向衰落,过时的文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人与自然 和谐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