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画诗的意蕴(共10页).doc
《苏轼题画诗的意蕴(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题画诗的意蕴(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轼题画诗的意蕴引 言题画诗是画家、诗人对画面内容、题材、思想有所感悟从而题上一首诗。其中,画家本人可以题诗,他人也可以题。题画诗可以表达画面所没有的内容抒发题诗人的感情;也可以谈论诗画作品的艺术风格;还可以赞美画面景物所蕴含的意境。关于题画诗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那时,诗与画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画创作开始逐渐融合,是题画诗产生的开端。至唐代诗画融合形成一种独立的诗体,到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繁盛,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普通贫民,皆喜爱绘画,善功于绘画之人络绎不绝,题画诗的创作也发展到一个高峰,并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苏轼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大文豪。
2、在北宋的文人大家中,尤以苏轼的题画诗光彩夺目。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杰出的作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宋徽宗五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饱尝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足迹遍布当时的重要州郡,生活阅历广泛,创作丰富多彩,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写了很多题画诗,在我国题画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题画诗不仅数量之多,而且很多都是题画诗集中的名篇。据清代王文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0题155首。他的题画诗不仅以诗评画,借物抒情,而且还从诗画创作中建立诗画同源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诗歌理论为主,并将老庄以及六朝玄学理论用之于诗画创作与鉴赏。本文将
3、以苏轼的题画诗为切入点,来品析这位大家对作品所抒发的意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诸多感慨。一、题画诗的体裁与分类 (一)内容分类苏轼的题画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山水、马牛、竹石花鸟虫鱼四大类。其中人物类26题(占25.2%),有王维吴道子画、续丽人行、虢国夫人夜游图等;山水类29题(占28.2%),有八首、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惠崇春江晓景等;畜兽类14题(占13.6%),如书韩幹牧马图、韩幹马十四匹、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等等;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类33题(占33%),例如书文与可墨竹、题文与可墨竹等。具体说来,在宋以前所题多释道鬼神人物画、故实画、畜兽画,宋以后所题多山水画、草虫松竹画,畜兽科只有李公麟(李
4、伯时)的马而已。古画中以人物畜兽为大宗,时人画以山水为大宗,也有一些花草石竹等题材,这与宋代绘画在整个绘画史上的地位是保持一致的,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先有人物、畜兽的画科,唐宋以后,山水科勃兴,宋以后,花鸟科繁荣,山水花鸟等科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主流。 (二) 情境分类苏轼写题画诗,绝非为题画而题画,而是从题画诗中表现其内涵,从而联结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表达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见解。1、由画境走向实境 实境,即现实之境,包括诗人自身的情况、画家的情况、议论、现实情景的反映等。此类题画诗先写画内之境,后又转移到画外之境。如王维吴道子画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5、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当为实境。人物肖像画的品评,都是以人物现实生活的经历来言说人物的成功得失,如自题金山画像次韵借观睢阳五老图都着重表现画外之意。同类的还有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惠崇春江晓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共36 题,63首。2、由实境走向画境 画境,即画内之境,着重反应画面的内容。此类题画诗先着眼于画外之意,后又对画内之境描绘。如王维吴道子画中“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应为画境。如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
6、壁一诗,前几句“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每摹市井作公卿,画手悬知是徒隶。吴生已与不传死,那复典刑留近岁。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是实境;后几句“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则是画境,显然是先实后画的联结。同类的还有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书皇亲画扇书破琴诗后次韵水官诗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余归自道场何山遇大风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砚写风竹一枝题诗云等,共十题,十二首。 (三)体裁分类苏轼题画诗中,七绝数量最多为35题共66首,其次为七古26题2
7、6首、五古13题18首,以下依次为五律8题14首、七律8题10首、五绝6题13首、杂言3题3首、六绝3题5首,具体分类可见下表: 七绝 36题 35% 67首 42% 七古 26题 26% 26首 36% 五古 14题 14% 19首 12% 五律 8题 7.8% 14首 8.9% 七律 8题 7.8% 10首 6% 五绝 6题 6% 13首 8% 杂言 3题 3% 3首 2% 六绝 3题 3% 5首 3% 总计 102题(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一为五古,一为七古;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一为六言,一为七绝。故诗题总数应减去两个) 157首 苏轼155首题画诗中,自题有之,如自题临文
8、与可画竹、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自题金山画像、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等,更多的是他题,如惠崇春江晓景、八首、题王晋卿画后、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等等。 二、 苏轼题画诗的内涵 苏轼的题画诗运用多种文学理论,来表现作者对画的独到见解。在他的一生中,用丰富的阅历,卓越的才能,写出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题画诗。这些诗既道出了画面本身的意境,诗人读了所题的诗所想象的景物就像见到了画一样。本文主要从文学理论、人生哲学、社会价值来探讨苏轼题画诗的妙处。(一)文学理论苏轼的题画诗,运用想象、联想等创作手法表现出诗画一律美学理论的同时为我们营造一种空间意识,打破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意境
9、1、运用丰富、生动的想象和联想品读苏轼的题画诗能够启迪我们感受想象和联想对于美感的作用、感受画面的意境,想象诗中所表达的意蕴。感受题画诗所独有的美。因此,画家一方面反映客观世界,一方面又倾注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在题画诗中,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所题的诗既是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画家思想感情的流露。画面直观地给人以想象,而诗作却间接地使人产生联想。苏轼为虔州八境图所表现的景象是在郁孤台前,云烟飘渺,草木翠绿,淅淅微雨。而苏轼却想到,登上之罘岛,观看到海市蜃楼宫阙明灭的情景。用诗人丰富的阅历、诸多的生活体验把虔州的景象想象成依稀可见的殿堂。郁孤台在今江西虔州,之罘岛在今山东登州,相距甚远,但
10、是作者为什么能把二者联想到一幅画面呢?这是因为郁孤台的云烟、想象中的海市蜃楼都具有朦胧的特点。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加具有仙境般的幻觉,它补充了原本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使读者得到了更高的美的享受。通过想象联想到画外景物这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其次,作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所形成的联想就越多,想象把这种暂时联想加以重新组合,对艺术作品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使画面变得丰富,让欣赏者达到更大的美的满足。例如,以道根据诗经 小雅 无羊画了一幅考牧图表现西周那种悠游自在、自得其乐的田间畜牧生活。而苏轼却从这幅画联想到他童年有时候坐在牛背上读书、有时候驱赶着牛儿巡山跨谷的放牧生活。而最后四句“烟蓑雨
11、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表达了见画而兴憾,悔恨自己前半生热心于政治给自己招来祸害,却没有归隐田间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放牛翁。试想如果苏轼早年没有这种放牛的经历,怎能联想到自己,有怎能真正体会伏在牛背上那种悠然、自由。又怎能以一种坦然的开放的心胸对待一切,以一种乐观旷达的胸怀对待出与入的关系,达到了心灵的自由洒脱。由此可见,苏轼在阅读绘画作品时,借助画面上有限艺术形象的诱导从而充分发挥想象,接受、补充和丰富了艺术形象。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他的创造力在想象中自由舒展,情感伴随想象力而波涛起伏,心灵得到一种喜悦,一种情趣上的满足。这是在进行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再创造的美
12、的享受。而想象的发挥是基于历史知识、学识教养、生活经验。换句话说,历史知识越多,学识教养越高,生活经验越丰富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他的想象空间就越大,想象力越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与画面的图景紧密结合,构思巧妙。同时作者扬长避短,用具有灵活暗示性的语言,“春江水暖鸭先知”把画面写得栩栩如生。通过诗歌语言阐述水温的细微变化,鸭子的知觉,作者通过鸭知水暖,不但把群鸭戏水的意境准确的传达出来,而且,借助动物的灵活性、暗示性,让读者进一步领悟到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早春图景。整首诗既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洋溢着一股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浓郁诗情,还包含着对生活哲理的启迪,发人深
13、思。 再次,运用想象反映作者的思想认识。如苏轼的一首题画诗陈季常所蓄二首(其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如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此诗是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于黄州,途经岐亭所作。朱陈村再也不是“官少事”的世外桃源,曾经风俗淳朴、安闲平和的朱陈村已不复存在,现实的生活情景已不堪入画,即使是离县衙门最远的深山居落,也会有县吏深更半夜来敲门催钱。横征暴敛的官吏已经破坏了此中的安宁祥和,人们在担惊受怕中苟生。可见,苏轼的想象有的时候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投影。批判现实的锋芒更加尖锐,直指向“王安石变法”。以题画诗为手段已达到寄予某种意蕴是题画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汲汲于富贵而不惜奴颜婢膝
14、于权贵的批判。又如他的李思训画不仅再现画中景物和画中意境,而且还依据画中景物,借助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新的意蕴。作者注意发挥诗歌描写动态的特点,把同一空间定格的景物形象,转换成某段时间持续运动的形象。这首诗,作者用轻松的笔调重现江水的辽阔、高耸的孤山、参天古木、悬崖路绝,有客舟在江面上划过。紧接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客人放歌,船小随波起伏等种种情状活画出来。其实画中划船人哪能唱歌;船中人盼船靠岸的焦急心情,又怎能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呢?这只不过是诗人在欣赏画时想象和联想的产物。但却同画意紧紧相连,道出了画面不能表现的东西,补充了画面的不足。于是动静结合,丰富了画面的意蕴。2、诗画一律的美学理论 在中
15、国古代崇尚老庄哲学,认为“崇虚无、尚自然”老子、庄子的思想一直是历代文人所遵守的谨训。而作为苏轼在宋代政治斗争激烈,战争风起云涌的时代除兼容老庄的出世哲学,同时在崇尚自然、语言文辞上,有更为充分的表达,他的题画诗表现了对“文”的重视。(1) 描摹物象相通 围绕“以诗题画”,即由画入诗,再以诗题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在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之二中有更为鲜明的展现。这首咏画诗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说它准确,是因为诗中出现的画面景象正好可以用来印证前首诗的艺术理论;说它形象,是因为诗中对王主簿的折枝画描写得逼真生动,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前两句“ 瘦竹如幽人, 幽花如处女”,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6、,用“瘦”字写竹,用“幽”字写花,颇具情致,把“瘦竹”比作“幽人”,“幽花”喻为“处女”。 用“幽人”、“比竹”、“处女”这一系列象征美好意蕴的词语比花,更进一步写出了竹与花的风骚、神韵,这是诗人以“神似”的主张论画、赋诗的结果。诗的中间部分侧重描写画面上的枝、叶、花与鸟雀、蜜蜂的生动形象。三、四句中,用“低昂”二字写雀再现构图的相互配合照应,写在“低昂”的花枝上有许多鸟雀在戏耍,它们欢快地蹦来跳去,用“摇荡”二字传达出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摇荡”的花枝使花瓣如春雨般纷纷落下。正是于“疏淡含精匀”、“天工与清新”中表现内在情味的妙句。“双翎决将起”再写雀。庄子逍遥游:“决起而飞。”“决将起
17、”,指将起而未起。“众叶纷自举”,再写折枝。用“纷”字、“举”字,描绘出叶片争欲挺出的神气。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是意念中的动作,是画家传神写照的结果。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四句,画家不仅注意到了小鸟的展翅欲飞,而且还注意到了小鸟欲飞时因用力而造成的花枝反弹、众叶自举,尤其是采花蜂两腿上挂满的“清蜜”也清晰可见,富有天巧的画家将生机盎然的春天牵引到自己的笔下和纸上。这是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形似”的明证。在这里,我们在惊叹王主薄巧夺天工的同时,不能不折服于苏轼“锱铢之别,淄渑之辨”的精密观察力。苏轼从王主薄折枝图的细微一角,读出的不只是常态下的竹子、鲜花、鸟雀和蜜蜂,而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题画诗 意蕴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