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岳麓版.pptx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岳麓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岳麓版.pptx(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II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1古代农业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
2、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3古代商业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特色: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工具的进步(1)刀耕火种
3、: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2)铁犁牛耕春秋后期, 开始出现。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春秋战国时期, 广泛使用。唐代发明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种植业牛耕铁农具曲辕犁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 、郑国渠;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_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 。都江堰王景治理坎儿井黄河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4、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私有土地【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 。(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 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公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土地
5、买卖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屯田制: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2)发展战国时期已经产生。汉代日益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 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租佃经营(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
6、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金属冶炼(1)青铜冶铸:商周时期 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2)钢铁冶炼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燃料:汉代开始用
7、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2.纺织业(1)丝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 ”称号;唐代出现 技艺。(2)棉纺织业:元代 全面推广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青铜煤焦炭丝国缂丝黄道婆明代3.陶瓷制造(1)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制瓷: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 ;南北朝时期人们成功烧制出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出现 等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开始出现彩瓷;明清出现粉彩和珐琅彩。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青瓷白瓷景德镇4
8、.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是家庭副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 发育。(2)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技术高,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到 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私营手工业: 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明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明代前期春秋战国【构图解史】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概念解读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
9、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针对练1(2018天津南开区质量调查题,2)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
10、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11、。(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认知深化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12、。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考点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租佃关系(1)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概念解读2.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1)
13、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泽,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2)在田庄里,佃主与佃户每每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田庄在战乱时有利于生产稳定,但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的是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
14、闭门为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针对练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联考题,4)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D.农业商品化加强1.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15、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认知深化2.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
16、徭役。(4)隋唐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就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实行
17、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7)明朝“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正式废除了人丁税,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
18、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考点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2.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概念解读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
19、态及特点认知深化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20、。(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针对练3(2019潍坊模拟,7)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多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解析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
21、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唯物史观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
22、辉煌。素养感悟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一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获取材料信息要求:分析材料,指出“鱼鳞图册”与黄册的主要区别。信息:_ “鱼鳞图册”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而黄册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的根据,从而保证了政府的税收。材料二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
23、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信息:_ 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材料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
24、中国通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思考: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工匠地位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从材料中发现问题试答:_ 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史料一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认识史料的价值史料二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辨析史料:“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和“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为后人根据古
25、代典籍绘制,反映出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也能看出经济布局的变化。应用:对以上史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因是后人所制,主观性强,不具有史料价值B.反映出汉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C.可用来研究汉唐的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D.反映出南北方农业经济的区域特色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1.(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真题感悟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D对: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中国古代 农耕 经济 18 讲古 中国 农业 手工业 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341749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