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共2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共2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共27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 总则 1.1编制目的 泸州地处长江与沱江汇合口,城市屡遭洪水侵袭,所辖四县三区也常遭洪水与山地灾害。在现有防洪设施不完善,多种山地灾害未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为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尽可能减轻和降低汛期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旨在抗洪抢险中做到有备无患,临危不乱,措施得力,科学有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本防洪应急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
2、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四川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等国家、省相关法规、条例和政策,按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制定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结合我市防汛实际,在原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形成新的泸州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泸州市境内(以城市为主)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洪水(含江河洪水、水库垮坝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 1.4.1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预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3、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团结抗洪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防汛保平安”。 1.4.2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要求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的落实要贯穿到防汛准备,汛期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的全过程。 1.4.3各部门、各单位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凡有防汛任务的主管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防洪应急预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并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和完善包括特大洪水处置措施的防洪抢险方案。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2.1.1总体地貌 泸州市处于四川省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
4、带,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其中丘陵占43%,山地占57%。全市可综合分为四种地貌类型区域: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沿江河谷阶地区。泸州城市区地貌为长江、沱江一、二级阶地,以“馒头状”浅丘为主,相对高差一般2030米,沿河岸阶地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其余以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红层分布面积最广。 2.1.2水系泸州地处长江、沱江交汇处,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河流有: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龙溪河,皆属长江水系。影响城市防洪的主要江河有长江、沱江、永宁河。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区,流经市区段36.95千米;沱江由西向东汇入长江,流经市区段长约10
5、千米、永宁河由东南向西于安富镇汇入长江。 2.1.3气候 泸州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18,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9,全年无霜期340天。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61毫米,实测最大降雨量1464.9毫米(1962年),最小降雨量760毫米(1960年),但时空分布不均,70%雨量集中在59月,一般大雨开始在5月上旬,9月底结束,暴雨大多集中在69月上旬,多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大风速40米/秒(1989年4月20日),平均日照总数为1208小时。 2.2社会经济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泸州城区位于市域西北部,地处长江与沱江
6、交汇处。城市海拔标高在235520米之间。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区,沱江由西向东汇入长江,将市区分割为中心半岛、江北和江南三部分。现城市用地面积29.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泸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一个以主城(中心半岛)为中心, 其它六个片区(小市、兰田、安富、茜草、高坝、玉带桥工业区)连接而成的现代化城市,城市交通比较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齐备,能源、化工、机械、食品加工、港口等企业遍布城区城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经济建设,泸州已成为四川对外开发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3洪涝风险
7、分析 2.3.1洪水特性泸州长、沱江河段汛期洪水的特点是:涨落缓慢、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淹没时间可达一周之多。据长江泸州水位站资料分析,每年洪枯变幅都在10米以上,1015米变幅占64.4%,1519米占.36.5%,1905年历史洪水计算达20.79米,一般洪水上涨始于6月初,下落止于10月末,长达五个月之久,历年最高洪水基本发生在78月份。沱江流域主要以降雨补给为主,其年内径流分配受降雨支配,干流洪水多发生在69月,尤以78月机会最多。洪枯变幅高达15米,汛期特别是长江高水位时,沱江受长江洪水顶托影响较大,泸州市区河段主要受长江水位控制。见长江、沱江主要控制站到泸州站的洪水传播时间表一。
8、李庄、富顺站、泸州站不同频率洪水位、流量见表二。 主要控制站至泸州站洪水传播时间表 河名 岷江 金沙江 长江 沱江 站名 五通桥 高场 岷山 李庄 三皇庙 石桥 登岩 石盘滩 富顺 传播时间(小时) 19 12 15 8 43 37 25 17 8 表一 李庄、富顺站、泸州站(麻沙桥)不同频率洪水统计表 站名 项目 富顺 李庄 泸州 备注 不 同 频 率 洪 水 解放后 最大洪水 流量(m3/s) 15100 58400 表中泸州站麻沙桥为黄海高程 水位(m) 273.26 276.13 242.93 历史最 大洪水 流量(m3/s) 18600 66084 水位(m) 278.07 245.
9、35 流量(m3/s) 6040 36000 水位(m) 269.30 236.75 流量(m3/s) 9280 44000 水位(m) 270.01 271.63 239.19 流量(m3/s) 11670 50000 水位(m) 272.02 272.94 240.69 流量(m3/s) 13990 55000 水位(m) 272.90 274.11 242.09 流量(m3/s) 15330 58800 水位(m) 273.59 274.67 242.88 流量(m3/s) 17010 62600 水位(m) 276.02 275.43 243.79 流量(m3/s) 19260 680
10、00 水位(m) 279.29 276.45 244.85 表二 2.3.2洪涝灾害成因及特点 泸州城区地处长江干流,由于有两条较大支流(沱江和永宁河)汇入,长江与支流洪水相互顶托,历来洪涝灾害频繁。城区以上长江上游集雨面积达67.4万平方公里,上游地处著名的四川省三大暴雨区中的鹿头山暴雨区和青衣江暴雨区,形成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洪枯流量、水位变幅大的特点,因而洪水涨势迅猛,破坏力极强。据实测统计,城区洪峰流量极值倍比达6.2以上,洪枯水位变幅约14.820.3米。而泸州城区的兰田片区和小市片区地势低洼,居民住房、城市建房多数在海拔243米以下,河道防洪标准低,目前仅能防御五年一遇洪水,所以泸州
11、城区洪涝灾害频繁,据统计,仅从1905年至1998年94年间,有记载的洪水就有22次,平均4年多发生一次。 2.3.3历史洪涝灾害 据泸州志记载及调查,从1847年至2000年的153年间,泸州市城区遭受的大洪水有15次,即1847、1863、1905、1907、1919、1920、1931、1933、1936、1937、1948、1949、1955、1966及1991年。其中1905年、1936年、1955年、1991年为特大洪水。 1905年洪水:长江二道溪(沱江汇口下游2.10公里)水位243.9米,流量6.77万立方米/秒,“大水入城至三牌坊街(今北城迎晖路,路面高程244.98米),
12、为清代水之最大”。 1936年8月2日至4日,长、沱江大水,回水顶托造成洪灾,沿江两岸农田、房屋被淹。3日洪水入城至三牌坊、大什字、小市、兰田正街都可行船,小市体仁堂(今川塑厂)洪痕高程243.73米,城乡受灾严重。 1955年7月15日,长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长江二道溪水位242.00米,流量5.84万立方米/秒,相当于30年一遇洪水。据统计,本次洪水泸州城区淹没了三分之一,(其中小市被淹近60%),交通几近瘫痪,市区直接经济损失7300万元(当年价、下同),约4000户居民近25000人受灾,毁坏房屋2188间。 1991年8月10日,长江发生相当于20年一遇大洪水,水位为
13、241.78米。受灾户2.06万户7.45万人,全市区有698个企业停产,财贸系统1520个企业、仓库、商业网点被淹,据统计,本次洪水仅市区直接经济损失2.84亿元。 2.4城市防洪现状 泸州城区段河道断面狭窄,河床地形复杂,糙率增大,坡度变缓。从纳溪安富至罗汉的长达27.5公里河道中,警戒水位的平均河面宽度为790米。在机场口至二郎滩河段急剧收缩变窄,河宽仅440米,过水面积0.95万平方米。河段水下礁、滩较多,河道蜿蜒曲折,局部段呈瓶颈状卡口,行洪不畅,威胁城区安全。除沿江遭受江水淹没外,城区局部地区有内涝(如兰田、茜草、五桂桥、营沟头等处)和山洪(如小市水井坎、宝莲街、转角店等处)。 经
14、过实测与计算,目前各保护区防洪能力一般均低于20年一遇洪水,高坝片区地势稍高可抗御20年一遇洪水,小市和中心半岛可抗御1020年一遇洪水,茜草坝可抗御10年一遇洪水,兰田坝可抗御5年一遇洪水,安富可抗御1020年一遇洪水,均远低于20年50年一遇城市设防标准洪水。 由于城区多位于江边一、二级阶地或冲积平坝上,而洪水又具有峰高量大,水位变幅大的特点,因此城区洪灾频繁严重。目前城市防洪存在问题: 一是现有河段已建堤防工程标准相对较低。 二是因航道整治、河滩地开发及倾倒弃土垃圾至使长江、沱江和永宁河河床逐年抬高,河宽减小;且由于长江、沱江上游沙土流失,河道淤塞日趋严重,行洪能力降低。 三是城市排水系
15、统不完善,标准低,断面不足,部分地方尚有占用排水通道建房的现象; 四是沿江存在滑坡和岩崩的安全隐患。 五是水文观测设施少,难以满足洪水预报、预警对水文资料的要求。 3组织体系及部门职责 根据水法及防洪法,设立泸州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在省防汛指挥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行使政府防汛指挥职能,领导和指挥全市的防汛工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防汛指挥部组成人员及其调整,由市政府发文明确。 3.1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防汛工作,组织制定泸州市城市防御洪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市汛情、灾情,按照不同洪水量级发布洪水预报、汛情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 泸州市 城市防洪 预案 2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