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讲义(共5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园林史讲义(共5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史讲义(共56页).doc(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园林史第一章 绪论1、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2、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
2、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欧洲园林
3、体系 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伊斯兰园林体系 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
4、。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霍华德:“田园城市”设想。此时期园林特点: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 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此阶段园林的特点: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园林包含城市,“
5、城市在园林中”;针对防止环境污染选择植物,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城市外围营造防护林带,连接森林公园或更大范围的绿色景观;任何工程项目开发中,都必须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园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中国园林直接越过了工业文明而进入现代文明,中西园林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
6、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小型的在0.5公顷以下,中型在0.5与3公顷之间,大型在3公顷以上。2、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二、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三、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主要功能有:1、狩猎(或称围猎)主要在郊野的皇室宫苑进行,供皇室成员观赏、兼有训练禁军的目的,还
7、有在贵族的庄园或山林进行。2、游玩(或称游戏) 中国人称为“游山玩水”。3、观赏 对园林及其内部各景区、景点进行观赏和欣赏,有静观和动观之分。4、休憩 古典园林中设有建筑、供园主宾朋居住或休息。5、祭祀 古代的陵园、庙园等。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 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1、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2、行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8、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3、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二)、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另外还有:陵寝园林 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三、全盛期
9、:相当于隋、唐。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一、物质因素1、囿 狩猎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 栽培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2、台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登高可以观天象、通神明;登高远眺,观赏风景。3、园圃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二、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始于西周,人们开始将自然风景作为品赏、游观的对象。三、
10、精神因素(使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向风景式园林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协和”思想。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伦理德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第二节 贵族、皇家园林一、贵族园林奴隶社会(殷、周)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通称为“贵族园林”1、沙丘苑台:历史上最早的贵族园林,殷纣王所建,包括苑和台,不仅作为狩猎、通神的地方,也是他的娱乐、游赏的场所。2、灵台、灵沼、灵囿:周文王,三者组成一个规模甚大的园林,已具备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既是狩猎、通神的地方,也是生产的基地、
11、游赏的对象。3、姑苏台:吴王夫差所建,建于姑苏山上。为一座山地园林,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天池等景观。规模颇大,并已利用水面作泛舟水嬉之游,是中国造园及游园方式的发展。4、章华台:又叫章华宫。楚灵王所建,高大精美,据考古发掘,方形台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四台相连,最大的一号台长45米,宽30米,高30米,分三层,三休而乃至其上,已呈大型的园林建筑群之势,首次开辟大型水体。二、皇家园林始自秦始皇时代1、秦代宫苑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皇帝独裁政体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主要皇家园林建设:大咸阳规划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合一”
12、的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秦代有代表性的离宫、御苑(1)上林苑 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上林苑内有专为圈养野兽而修筑的兽圈,如“虎圈”、“狼圈”等,并在其旁修建馆、观等建筑以供皇帝观赏动物和狩猎之用。上林苑内森林覆盖,天然河、人工河等河流纵横。(2)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一求仙功能。2、西汉宫苑汉武帝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西汉代表性宫苑: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等。(1)上林
13、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内容山水 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丰富是一座特大型的植物园。苑即园林 长安志引关中记:“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即三十六处“园中之园”。宫 宫殿建筑群台 观 汉代对体量比较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生产基地综上所述: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上林苑内的建筑密度较稀疏;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2)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建造的宫苑,是上林苑内的主要的十二宫之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
14、筑有城垣。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以后,“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3、东汉宫苑东汉建国初期,朝廷崇尚简约,反对奢华,宫苑兴造不多,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追求享乐,形成东汉皇家造园活动的高潮。东汉皇家园林称“宫苑”,有宫、苑之别。同时也有称之为“园”的。大内御苑:濯龙园,永安宫,西园,直里园行宫御苑:上林苑,广成苑,平乐苑,显阳苑,西 苑,鸿德苑,光风园,罼圭灵昆苑,鸿池总的看来,东汉的皇家园林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较小,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
15、较注意造景的效果。 第三节 私家园林两汉私家园林:非国库开支所建的为私人独家所有的苑囿。秦代,因秦始皇晚年滥用民力财力,私家园林未见端倪。两汉时期,是私家园林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的时期,它包括王侯官僚、富豪的苑囿和文人的宅园。一、王侯官僚的园林 以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兔园和东汉梁冀的苑囿为代表。1、梁孝王兔园兔园后称梁园,也称梁苑。位置:西京长安,另说在淮阳城东。据历史记载,兔园以建筑为主,但山水、动植物已占很大比重。园中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由于受文士影响,园中布景、题名已开始出现诗画意境。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值得关注的发展倾向,文化因素对苑囿的影响由来已久。2
16、、梁冀苑囿特点:(1)、宅园中堆置了形似二崤绵延起伏的山丘,山上有大片树林,山下有深陡的溪涧,山林间放养奇禽驯兽。(2)、范围大,似现今的大型自然公园。梁冀苑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二、富豪巨贾苑囿以西汉时茂陵袁广汉为代表。三、文人宅园隐士庄园主多半为文人出身。如西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致仕归田隐士。第四节小结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生成期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就园林本身的发展情况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秦、西汉;三、东汉。其中:殷、周为生成期
17、的初始阶段;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东汉是园林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建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早期的台、囿与园圃相结合既已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因子,以后又受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的影响而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毕竟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秦汉苑囿是汇合着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要素的古帝国园林。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
18、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第一节 总说(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发展。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3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氏篡魏,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史称西晋。西晋之后,由于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壮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士族拥有自己的庄园和世袭特权,足以跟皇室抗衡,导致皇家、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促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有权势的人争权夺利,贪婪奢侈。二、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与贪
19、婪奢侈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玩世不恭。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舒服,寻求个性的解放有两种表现:1、饮酒、服食、狂獗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流”。例如比较有名的有:竹林七贤、白莲社等。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成了一种浪漫风习。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六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而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
20、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第二节 皇家园林此时期的典型代表皇家园林: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一、邺城(曹操):(今河北临漳县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 始筑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东汉末,曹操封爵魏公,独揽朝政,在战国时兴修的水利的基础上开凿运河,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以此为割据政权的根据地,进行城池、宫苑的建设。 据文献记载,
21、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以宫城(北宫)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宫城的大朝文昌殿在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利用东西干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内有举行典仪用的建筑和广场。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 官署东为戚里,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区。宫城以西为禁苑铜雀园,其中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园西北隅凭借城墙加高筑成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平时供游览和检阅城外军马演习之用,战时作为城防要塞。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3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 邺城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
22、也利于宫禁的防卫。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有代表性的园林:铜雀园、华林园1、铜雀园在邺都城内西北,长3里,宽2里。园内修筑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园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2、华林园(华林苑)位于城北面。二、洛阳: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更为明确,规划格局
23、更完备。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内城以外为外郭城,外城大部分为居住坊里。 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形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代表园林有芳林园。魏明帝时期在东汉旧苑基址上重新建芳林园。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三、建康园林建康即今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园林 讲义 5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