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弱电布线施工技术规定(共1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智能化弱电布线施工技术规定(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化弱电布线施工技术规定(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智能化弱电系统电气线路敷设与接地系统施工技术规定一、一般规定二、电气线路敷设2.1支架安装2. 2线槽敷设2. 3电线管敷设2. 4线缆敷设2. 5光缆的敷设三、电源设备安装3. 1弱电工程的供电系统3. 2电源设备的安装四、弱电工程的接地系统4. 1智能工程的接地系统4. 2电信设备的接地4.3电子设备的接地4.4接地极和接地线的安装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确保公司弱电总承包工作的需要、必须全面有效的推行工程质量管理,随着公司的发展,弱电系统的新系统、新项目、新设备也不断增多,为开拓市场、创建公司品牌,只有规范施工, 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现将有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电气线
2、路敷设与接地系统的施工规定和技术要求发给大家,要求认真执行。一、一般规定为了提高智能建筑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质量,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安装维护方便,特制订本章。1本章内容适用于上海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的工程范围内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及验收。2智能建筑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应按照设计施工图纸和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当设计并无规定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设备和材料的型号、规格、材质应符合设计和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件。3智能建筑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前,应具备施工平面图、接线图、安装图、系统图以及其他必要的技术
3、文件。4智能建筑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及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5智能建筑电气线路敷设及接地系统的施工竣工时,应提交有关技术文件。包括隐蔽工程验收报告、竣工图、线路测试报告等。二、电气线路敷设2.1支架安装 1 制作支架时应将材料矫正、平直。切口处不应有卷边和毛刺。制作好的支架应牢固、平正、尺寸准确。2 安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允许焊接的金属结构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金属预埋件上,允许焊接情况下应采用焊接固定。 2)在混凝土上,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3)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工艺管道上,应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 4)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
4、齐美观。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 5)支架安装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构架上时,其安装坡度应与电缆沟或建筑物沟架的坡度相同;安装在有弧度的设备或构架上时,其安装弧度应与设备或构架的弧度相同。3 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液滴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以及能移动的构筑物上。4水平安装的线槽及保护管用的金属支架间距应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如无明确规定,支架间距宜为1.52m;并在距下列部位0.2m也应设置支架。 1)拐弯处; 2)终端处; 3)接线盒。 垂直安装时可适当增大间距。 5 电缆支架间距:当电缆水平敷设时宜为0
5、.81.5m,垂直敷设时宜为1.0m。2. 2线槽敷设 1 线槽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允许偏差为50mm。 2 制作好的线槽应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尺寸准确。 3 线槽采用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不应有明显的变形。 4 线槽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母应在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 5 线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每米水平允许偏差为2mm,垂直允许偏差为3mm。其上部与楼板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垂直排列的线槽拐弯时,其弯曲弧度应一致。 6 槽与槽之间、槽与仪表盘(箱)之间、槽与盖之间、盖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对合严密。 7 线槽安装在工艺管架上时,宜在工艺管道的侧面
6、或上方。对于高温管道,不应在其上方。 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 9 当直接有线槽内引出电缆时,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 10 线槽应有排水孔。 11 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12 线槽应接地,接缝处应有连接线或跨接线。 13 地面暗敷线槽一般为3m,每0.6m处设一出线口,超过6m宜加装分线盒。线槽出线口和分线盒必须与地面平齐。 14 当强弱电缆用线槽敷设时,其线槽宜分开。若需要敷设在同一线槽内,强弱电之间应用金属隔开,分开敷设。2. 3电线管敷设 1 电线电缆宜穿保护管敷设。保护管不应有变形及裂缝,
7、其内部应清洁、无毛刺、管口应光滑、无锐边。 2 埋入混凝土内的保护管,管外不应涂漆。 3 弯制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 2)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当穿无铠装的电缆且明敷设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当穿铠装的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与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3)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4)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 4 当保护管的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或拉线盒,接线盒或拉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 l)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2)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 3)管长度每超过15m,有二个弯曲; 4)管
8、长度每超过sin,有三个弯曲。 5 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线箍或打成喇叭形。 6 金属保护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l)当配管采用镀锌钢管时,除设计明确规定外,管子与管子、管子与金属盒子连接后不必跨接,但应遵守下述规定: a)管子间采用螺纹连接时,管端螺纹长度不小平管接头长度的1/2,螺纹表面应光滑、无锈蚀、无缺损,在螺纹上应涂以电力复合脂或导电性防锈脂。连接后,其螺纹宜外露 23扣。 b)管子间采用带有紧定螺钉的套管连接时,螺钉应拧紧,在振动的场所,紧定螺钉应有防有松动措施。 c)管子与盒子的连接不应采用塑料纳子,应采用导电的金属纳子。 d)智能建筑管子内有PE线时,每只接线盒都应和PE线相连
9、。 2)当配管采用镀锌电管,设计又规定管子间需要跨按时,应遵守下述规定: a)明敷配管不应采用熔焊跨接,应采用设计指定的专用接地线卡跨接。 b)埋地或埋设于混凝土中的电管,不应用线卡跨接,可采取熔焊跨接。 c)若管内所穿的弱电导线绝缘层很薄,且易损伤时,电管不可采用熔焊跨接,以免管内的镀锌层剥落,造成导线绝缘层损伤,可采用穿PE线方式。 d)若管内穿有裸软PE铜线时,电管可不跨接。此PE线必须与它所经过的每一只接线盒相连。 3)若设计不要求跨接,则不必跨接。若要求跨接时,黑色钢管之间及黑色钢管与接线盒之间可采用直径不小于 6mm的圆钢跨接,单面焊接,跨接长度不宜小于跨接圆钢直径的6倍,黑色钢管
10、与镀锌桥架之间跨按时,应在黑色钢管端焊一只铜螺栓,用不小于4mm2的铜导线与镀锌桥架相连。 4)当强弱电都采用PVC管时,为避免干扰,弱电配管宜避免与强电配管平行敷设,若必须平行敷设,相隔距离宜大于 0.5m。 5)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以及可能有粉尘、液体、蒸汽、腐蚀性或潮湿气体进入管内的地方敷设的保护管,其两端管口应密封。 6)保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 7 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接地设备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并有防水弯。与就地仪表箱、分线箱、接线盒等连接时应密封,并用锁紧螺母将管固定牢固。金属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m。 8 埋设的保护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离
11、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 9 保护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用管卡固定时,管卡间距应均匀。钢管直径20mm及以下的保护管,管卡间距不大干lm;直径25mm及以上的保护管,管卡间距不大于1.5m。 10 保护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湿气体浸入时,应在其可积水的位置安装排水设施。 11 穿墙保护管段两端延伸出墙面的长度,不应大于30mm。 12 穿过楼板(或平台)继续向前明敷设电缆的保护管段,宜高出楼板(或平台)lm。 13 埋设的保护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mm;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箱)时,宜高出盘(箱)内地面50mm。 14 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沟壁。 15 在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化 布线 施工 技术 规定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