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汇总(共6页).doc





《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汇总(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汇总(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5、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
2、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
3、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 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 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婆娑() 秀颀() 倔强()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
4、。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和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
5、(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挈全文。 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24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
6、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
7、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四 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讨论课文后思考练习一。 3.回答课文后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默写生
8、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二 研习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教师范读第5、6段,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议论和明确: 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杨 礼赞 教案 课后 反思 公开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