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10(共1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井冈山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10(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冈山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10(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井冈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为适应井冈山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深化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第2条 凡在井冈山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3条 规划范围根据井冈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确定井冈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厦坪镇、拿山乡的全部及罗浮水库水源保护控制区,总面积约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5.90平方公里。第4条 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784号)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部2000192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200224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江西省建设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赣建城200838
3、号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9号)江西省园林城市标准(赣府厅字(2009)43号)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城市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城市防洪标准GB 5020194井冈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第5条 规划期限与城市人口规模本规划为井冈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的深化,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
4、20162020年,规划期末城市人口13.2万人。第6条 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利用井冈山悠久的革命历史和高知名度积极开展红色旅游。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有特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林城市。2、保护和建设好城市所依托的现有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井冈山市的生态优势,培育井冈山市的城市特色。3、园林绿化建设应以合理布局、完善结构为目标,并在高标准、高水平、高速度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风貌。4、努力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操作性。第7
5、条 规划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的原则 2、系统整合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4、可持续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实用性原则 7、可操作性原则 8、多样性原则 9、质量优先,数量保证原则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第8条 规划目标以现状调查及评价以及相关资料为依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井冈山城市文化特征、山水特色,将井冈山塑造成为体现多种文化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体现井冈山市的城市建设定位: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城市,井冈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9条 规划指标2015年建设目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2%、绿地率达35.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2
6、0平方米。2020年建设目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即:综合物种指数0.5,本地植物指数0.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30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为39.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6.09。第三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10条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原则1、市域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 2、市域绿地的结构布局要因地制宜,定位布局要与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结构以及城市的功能组团相结合,各类绿地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并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特点,形成合理的、特色鲜明的绿色空间网络结构。 3、在城乡一体化大园林框架下,统筹考虑和布局市域绿地系统,重视发挥中心城区和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辐射作用, 覆盖整个市域,
7、通过城市绿化带动市域绿化建设。 4、 提倡多部门、多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途径,保证市域绿地规划内容得以实现。第11条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1、规划以茨坪(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新城区、龙市为两翼,以319国道、白厦公路为环形主轴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以新城区及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为重点,形成合理的、特色鲜明的绿色空间网络结构。2、至 2020 年绿地占整个市域面积 74.69%,其中林业用地88744公顷、农业用地8165公顷(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地区、蔬菜基地)共同构成市域绿地的基础和主体。 3、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大型水库、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区域等构成对城
8、市整体生态、休闲环境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实体。 4、山体与河流构成城市的绿化大背景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基本构架。 第12条 市域林业绿地规划以现有四个林业分区(西南山地杉木用材林区、东北丘陵茶果经济林区、茅湘山地用材林区、中部山地风景林区)为基础,以及沿河道、公路、铁路、高压线和平原农田林网,形成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 确定的主要林业树种如下: 1、用材林抗性强、材质好、速生丰产。2、防护林适应性强、枝叶茂盛。3、经济林产量高、结果早、品质好、抗病虫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 第13条 市域农业绿地规划按照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生产特征的发展方向等,将全市划分为四个农业区:东北部低山丘陵
9、粮、林、养殖区,中部中低山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用材林果茶园区,西部中、低山用材林、药材区。农业用地应逐渐完成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高效农业的过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 第14条 市域风景名胜区规划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范围213.5平方公里。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景区发展。1、 不断研究、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以适应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 2、 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
10、在保护区内应严格遵守保护规定,严格控制开挖山体,在建设施工和旅游活动中应特别保护景区内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破坏性开发和任何破坏环境的建设活动。 4、 风景区内旅游整体环境的保护和美化一方面有赖于对景区内林木资源的整体保护,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保证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5条 市域水源保护地规划 市域水源保护区有井冈村水库、足山水库等,在其周围划定 500 米宽的一级保护区和 2000 米宽的二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
11、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等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任何建设项目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16条 市域河流防护绿地规划 在拿山河、行洲河、仙水河、湘洲河等河道两侧各划定 50-100 米宽的河流保护区,保护区内建设以林木为主体的防护林带,严禁破坏性建设活动。 第17条 市域其它山体规划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它毁林行为。加强对山体林木的抚育和管理,保护原有动植物资源及动物的繁衍生息环境。第18条 生产绿地规划城市绿化苗木生产应以井冈山乡土树种为主,近期苗木供应的主要来源是茨坪市区的南山花圃、三角塘花圃、草坪坳花圃、野生
12、花卉引种驯养基地、大厦花圃等。第19条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个相当宏观的生态概念,包括四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多样性:保护古树名木、保护不同立地类型植物、保护植物群落多样性、建立保护基地、植物规划。第20条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全市范围内古树总株数为1290株,其中一级34株,二级173株,三级1081株。规划通过多项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21条 规划布局包括点、线、面三种形态:“点”的形态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及生产绿地等。“线”的形态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中的绿线、滨河绿化带、林荫道、行
13、道绿化及防护绿地等。“面”的形态主要指附属绿地和面山绿化,覆盖全城。第22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井冈山市城市绿地框架结构为“一轴、一带、三环、多点”一轴:通过“Y”字形绿轴将城市外部的绿色背景引入城市,形成内外交融的城市绿地系统。“Y”字形绿轴位于城市中央,主导城市景观,构成城市的景观轴线。一带:为拿山河沿岸的滨水公园绿带。三环:指黄洋界大道、八面山大道、外环路三条道路及其两侧的绿化廊道形成的绿化景观环带。多点:指分散设置于各个片区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等。第五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23条 公园绿地(G1)规划结合井冈山市总体规划对绿地系统的要求,本规划有关定额
14、指标具体规定如下:人均公园绿地24.30平方米。1、公园绿地规划原则(1)均衡布局性原则 (2)功能多样性原则 (3)大、中、小相结合原则 (4)景观组织原则 (5)城区和郊区相结合的原则2、公园绿地布局、构思大型的城市公园绿地与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化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绿心,并通过道路、水系形成的绿化廊道串接起来,从而构成城乡一体、完整有机的绿色生态网络。(1)通过“Y字”形绿轴,将公园绿地结合布置,形成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轴线。(2)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城区水体景观,开辟各种形式的滨河公园和小游园。 (3)充分利用现有所辖范围内适宜的林地、空地、水面,充实景观内容,完善必要的设施,作为城区公园
15、绿地的补充,既节约了财力、物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3、公园绿地规划构想综合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公共绿化,面积较大,有完善的活动内容和娱乐设施。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50分钟内可达,乘公共汽车20分钟内可达。根据井冈山的实际情况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与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中设中心公园。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能容纳全市居民中的20的人同时游园,高峰游人的容纳量约为服务范围内居民的3040,人均公园活动面积为1050m2。(1)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原则:根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符合国家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园特色和园林形式,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创造我国特有的
16、园林风格与特色,并能充分发挥当地地方文化特色。按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分别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满足市民的多种需要。充分了解现状相关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有机的组织公园内各项内容,确定公园设置项目和设施规模、建筑面积和设备要求,使设计和建设、管理相结合,适应现代经济形式。规划设计要求切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及经营管理模式。巧于因借,注意公园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分析与设计处理。合理布置景点,结合周边景观视线,“佳则纳之,次则屏之”。(2)综合公园规划规划内容:A公园内可建一处具代表性的标志建筑或景观,作为城市的标志性象征。B.有一定面积的水体,及水生植物。C休憩娱乐:按游人
17、的各种年龄、爱好、职业、习惯等不同的要求,安排各种活动内容的分区,如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等。D文化科学普及与教育。E服务设备:设置供休息用的坐椅、亭、廊等设施,也包括饮食服务的餐厅、茶室、摄影等,以及厕所、垃圾箱、灯饰等。F.园林管理区:管理办公室、附设花圃、苗圃等。中心公园规划:中心公园:位于井冈山市中央Y型景观轴上,面积为110.98公顷,服务半径为方圆23公里,绿地占80%,硬地铺装占10%,游憩、公用服务设施应不大于总面积的3%,公园管理用房面积应小于1%,园内应以通透的绿地空间,为游人提供休闲设施;充分体现井冈山市的地方特色。结合现状改造,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以生态景观、环境科学
18、研究、生态学为主,集休闲、观光及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实施项目主要为道路的布置以及景点的建设,除设置一些必需的卫生用品(如垃圾箱)、道路和公共设施(如厕所、休息凳椅)外,控制其它不必要的人工设施。使用中,必须严格加强环境保护及防火意识。专类公园保留北城区现有主题公园,作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带状公园沿八面山大道、黄洋界大道、拿山河沿岸规划带状公园,八面山大道靠城区中心侧规划60米带状公园、黄洋界大道两侧规划20米带状公园、拿山河沿岸规划50200米的滨河带状公园,开辟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主要供市民休息游玩(绿地内部设亭、廊、花架、座椅与休息、观赏平台等)。形成居民日常游憩服务绿地。街旁绿
19、地规划在新建区内修建街旁绿地、小游园,面积在0.51公顷之间,间隔为1000米左右。为市民提供交流、娱乐、休憩的场所,在增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地被和草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施尽量简单,硬地铺装占20%,绿地占70%。街旁绿地一览表序号绿地名称位置规划面积(公顷)11号绿地位于步云山路与遵义路交叉口西侧0.5822号绿地位于湘洲路与外环路交叉口东侧2.9233号绿地位于外环路与井冈山大道交叉口东侧3.9244号绿地位于外环路与沿河北路交叉口北侧2.3855号绿地位于城区西南角组团中央2.5166号绿地位于广场路与站前西路交叉口西侧1.2777号
20、绿地位于拿山路与站前东路交叉口北侧1.10合计14.68第24条 生产绿地(G2)规划规划生产绿地面积到规划期末达到42.96公顷。1、规划主要布局、构思(1)生产绿地建设,既要以全市性专业苗圃、花圃为主,又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扶持私人参与开发建设,作为补充调节。2、园林生产绿地规划城市绿化苗木生产应以井冈山乡土树种为主,近期城市绿化苗木供应不足时,可在全省范围进行调节、调运。近期生产绿地建设的重点是整合茨坪市区的南山花圃、三角塘花圃、草坪坳花圃、野生花卉引种驯养基地、大厦花圃等,对已有 (近10年内不会变动位置)的生产绿地,加强技术投入、提高自繁自育能力、加强乡土树种的驯化、适当引种外来苗木
21、、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品种,以实现城市的物种多样性,保证园林绿化建设需求。对于农民自发经营的苗圃进行规范,并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新城区的北部边缘与拿山河以南、绿苑路以西各规划一处苗圃,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满足城市扩大建设的需求。远期项目的绿化苗木以本地自产为主,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75以上。同时,提供部分优秀树种推向省内外市场。苗圃建设可考虑先圃后园的发展思路,拓宽苗圃建设的资金来源。第25条 防护绿地(G3)规划1、绿地有关技术指标(1)划分地区或用以分隔的防护绿地:以10米至50米为标准。(2)防止交通公害的防护绿地:应大于30米。2、防护绿地规划布局
22、在319国道两侧,规划种植两排景观性、抗污染性、遮荫性强的常绿乔灌木。在衡吉铁路两侧控制20100米的绿地,种植防尘隔音效果好的常绿乔灌木。3、由于防护绿带宽度较大,占地较多,故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积极结合下列多种功能进行综合建设开发。(1)苗圃、花圃;(2)经济林木;(3)城市防洪通道;(4)高压走廊。第26条 附属绿地(G4)规划附属绿地包括道路绿化、居住绿地、公用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等,规划对城市各类附属绿地指标作如下规定:各类用地绿地率规划指标用地类型绿地率备 注一类居住用地45%二类居住用地30%旧城改建20%行政办公用地30%商业、金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井冈山 绿地 系统 规划 文本 2010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