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读书笔记(共37页).docx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读书笔记(共3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读书笔记(共37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序曲 探索亲密关系1 共鸣2 亲密3 感受与亲近4 从物到人5 关系的发展阶段6 浪漫期7 权力争夺期8 整合期9 承诺期10 共同创造期11 混乱与关系12 认识权力争夺:一些有用的观念13 走过权力争夺期:实用指南14 爱、着迷与上瘾15 家庭花园16 性欲和关系17 爱的发展阶段18 和谐的花园19 灵性与关系他们相信“关系”是人间修行的最好方法,承诺做彼此的镜子、老师、同修,做对方生命中所有关系排序里的第一人。他们花费二十六年的时间开展一项探索“爱与亲密”的计划,因为相信自己的发现可以帮助别人,在更切实际的时间内进入亲密关系。 序曲:探索亲密关系两人都是受
2、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黄焕祥拿到医学博士后研习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麦基卓在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传统中医和针灸训练。两个人都醉心于宗教和灵性发展,也都非常投入与人亲近的工作,探索人们关心的事。 探索亲密的计划我们的基本规则很简单,但很严格,就是相互同意向对方打开内心世界,意思就是其中一人可以询问“你正在想什么”,另一人同意就自己当时所知,尽可能地回答。但我们有一项保留条款,可以回答“我选择不告诉你”。当焕祥严守口风,不让基卓事先知道生日礼物是什么的时候,就幽默地显现这个条款的重要了;所以诚实地袒露自己也包括可以坦率地有所保留。 我们从一开始就抱持一个重要的态度:没有真理,没有客观的真实。我们各有自己
3、的经验,受过去经验、既有成见的污染,除此之外,没有真理。所以我们可以不从对错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在关系的发展中,不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彼此,各人完全为自己负责。在这项计划中,我们发现原本相信的爱、关系、性和亲密,大部分都不再适用。我们同朋友、同事、案主坦诚以对,目的是找出“本然样貌”,而不是“应该如何”或“道听途说”。 其中一个障碍就是我们被训练出来的的专业距离。病人愿意同我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问题,但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客观的距离,这种方式显然使我们无法全然投入治疗。于是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我们决定尝试敞开自己,放下医生的角色,成为陪伴案主的人。可是我们发现自己会有防卫和偏见以及僵化的态
4、度,认为事情应该如何,而不是单纯地欣赏他们,以至于限制了我们与案主的关系。 我们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彼此的感受,这才发现我们多么不善于把感受化为言辞。我们能自在地在餐厅抢着付帐,或互相赞美对方,作为关心、喜欢对方的表现,却很难直接:“我喜欢你这一点。”更困难的是直接说出负面的话,但负面部分是必然存在的。我们过去客气以至于无法:“我不喜欢你这一点。”我们了解要使亲密越来越深入,就必须说出正向和负向的感受。 越熟悉彼此,就越了解自己团体过程有助于避免针对个别心理治疗所说的“情绪相奸”(意指个别治疗中,治疗师和案主常常沉溺在相互的关系、深刻的对话中,但没有贴近真实的生活)。学习在当下彼此同在所有
5、控制都会破坏关系在关系的初期,双方会迫切渴望能控制对方:我们越能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因此决心揭露所有可能出现的控制动机和手段。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控制,还是单纯的渴望呢?如果我们所做的只是渴望某件事的发生,当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就会坦然接受事实;如果我们想控制对方,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会觉得怨恨、生气。基卓:我现在了解自己从亲密中退缩的模式是因为恐惧,我一生都害怕被人虏获,我相信别人之所以接近我,都是想从我这里得到某些东西,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快乐。为了彻底击溃他们,我学会用特殊的方法在他们虏获我之前先虏获他们,包括引诱、讨好、成就和伪装,
6、目的都是要别人照我的意思来做。焕祥却是全然不同的人,他对我一无所求,也不会纠缠我,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情形。 基于需求而有的关系必然是控制的关系,控制的人容易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分手时就成为充满怨恨、愤怒的受害者。相反的,完整的人在失落时会觉得哀伤,但是没有怨恨。匮乏的人会彼此纠缠,缺少适当的界限,无法成长。完整的人在关系中会变得更丰富,关系成为滋养每一个人的花园,使人成长、茁壮、完全发挥潜力。即使两人分手,也能继续欣赏彼此曾有的学习。 “关系花园”需要长久的照料在25年中,我们每年看不到对方的时间只有几天而已你最爱的才能长存,其余都是糟粕。庞德 沟通模式简介背景
7、(脉络):每一个人进入新的情境时,都会带着过去经验所形成的背景,使新的情景染上旧经验的色彩。一个人如果能常常检视内心世界,就能了解自己的背景。背景是可以转换和改变的,不要把自己的背景视为理所当然。知觉(五官):通过五官,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能接收成千上万的讯息(大部分在潜意识中运作),这些讯息只是神经系统受到刺激的结果,不具有任何意义,是未经处理的感官资料: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声音。感官产生的知觉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意义,要经过大脑的解释才会赋予意义。解释(赋予意义):解释无关对错,而是一个人了解讯息的方式。我们需要常常核对彼此的看法,如果双方的解释一样,不表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只是表示意见相同
8、,如果双方的解释不同,也不表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只是表示意见不同,这时可以对彼此的看法产生好奇,而有进一步的学习。/ 非关对错的好奇态度使人能敞开来了解彼此,如果坚持分辨谁对谁错,就会妨碍双方的了解。解释是与思考有关的心理运作,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了解释和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如何如何”,其实不是描述感觉,而是在说“我认为你如何如何”。感受:感受是身体的经验,和血流与能量的变动有关。正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扩张,伴随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想接近对方;负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收缩,有紧张、不安的感觉,想要避开对方。/ 负向感受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有错,而是反映自己内在的评价过程。所以正向和负向的感
9、受并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的价值,而是和自己的选择与评价有关。感受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解释而来的。 意图:意图是运用意志把感受化为行动的过程,每一个知觉解释感受的综合体都可能发展成你想怎么行动的意图,但人有自由意志,不一定要根据感受而行动,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比如你害怕一个人,但可能为了探讨你的害怕而决定接近这个人,并没有顺从感受而退缩。/ 了解彼此的意图,可以提升接触的层次,进行深层意义的沟通。比如表达愤怒的人,可能是意图厘清问题,以便更接近你,这时你可能愿意面对他的愤怒;如果他的意图是威胁或控制你,你可能就不愿理他。 行动:一旦清楚了解自己的知觉、解释、感受、意图,就容易决定付诸行动,不但能有效
10、执行这个决定,别人也容易了解你的决定。有了这种能力,就更能为自己负责,内在力量也会不断增长。 1、共鸣共鸣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将人物化的态度,是以权力为基础的纡尊降贵,伴随着想要照顾别人的渴望。同理心则非常人性化,是通过坦诚和脆弱而有的亲密参与。共鸣能使人连接到自己最深的本质。能量之海人和宇宙的分离为了适应社会而削减自己的能量 当孩童成为“好”小孩时,就冻结了大部分的核心能量,再也体验不到自己和宇宙能量(爱)的连接。人学习彼此照顾(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爱),以取代宇宙之爱的连接感。为了努力成为完美的人,而失去和真我的连接(真我就是原初宇宙之爱的振动)。这种爱能满足小孩发展成方形的需要以及
11、方形照顾者的需要。虽然宇宙之爱的能量是自由流动的,但社会接受的爱的方式却是有条件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最无私的),这种爱建立了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存活是方便而实用的,却也是大部分情绪问题的来源。为了顺应方形文化的期望,而切断了和宇宙之爱源头的连接,正是这种困境促使人寻找爱和发展关系。生命中的两难终其一生,人都陷入一种两难的选择:用更好的策略确保自己得到别人的照顾,还是找出某种方法和宇宙能量重新连接。大部分的关系都是以前者为基础,大部分的领袖和宗教体系则是以后者为基础。其实这不是二选一的情形,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给别人的建议都是两者的结合:关系就好像一座可以滋养人、保护人的花园,每个人在其中都能靠自己
12、成长,也能做一个负责的人。人的成长是从被人照顾的依赖状态,迈向更自主的状态,在宇宙之爱的层面与人连接。稍后我们会描述跳脱早期依赖与照顾状态的关系。依赖与照顾的状态就是浪漫期和权利争夺期,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连接感,但大多脱离和宇宙及自己更深本质的连接,彼此的所有权和社会义务的枷锁取代了真正的连接。虽然大部分人失去了自己和宇宙能量的连接根源,但内在的能量振动并没有完全停止,只是幅度缩小,无法直接碰触自己的感受。当感受升高时,振动的幅度也变大,这种情形可见于体验高度慈悲心和同理心的人,这些人有持续接触宇宙能量的倾向,较不害怕孤独和被人拒绝的可能。这些已完成个体化的人不太需要被别人照顾,也
13、不需要去照顾别人。心一旦开始解冻,就能感受宇宙的能量人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我们与别人的痛苦产生共鸣,所以开始解冻,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逐渐迈向亲密2、亲密 亲密的定义 亲密是一种存有的状态,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可能是亲密的(也就是袒露和脆弱的),而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以亲密回报。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袒露和脆弱是双向的。/ 在本书中,我们把亲密的意义还原成亲近和了解,所以,亲密与性行为无关。 失去连接感 社会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与宇宙能量的深刻连接,这个连接被照顾别人的行为所取代,这即是“爱”这个字最为人熟悉
14、的意义。一旦失去和宇宙震动的接触,社会化的人便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个物化的过程会持续一生,于是越来越接触不到自己深层的本质。 儿童的发展 孤独与分离 人类的存在处境是孤独而分离的,人活在自身的皮囊之内,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只能了解自己对他人的经验。人通过方便的社会和物化的世界来适应分离;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分离的。亲密包括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的分离,但因为知道彼此相连而有站稳的力量,因为分享孤独而有亲密的连接。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或“忧惧”。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内心恒久对
15、象 为什么害怕亲密 向另一个人表现亲密与坦诚,有助于重新认识自己,克服物化的倾向。可是,人通常以为亲密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这种亲密的滋生!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好习惯,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角色和形象 投射的形象 照顾和关怀 照顾别人和关怀别人是不同的。照顾别人通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并没有试图帮助和梳理他们。一般说来,人较愿意照顾别人,将对方婴儿化,以试图纾解自己的痛苦或焦虑。照顾者在心坎里其实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这种拟似父母照顾小孩的情形,常
16、常是为了处理照顾者心底的焦虑。 真诚关怀别人时,即使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对方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包括分享对方的感受,不会企图排除感受。照顾别人时,会低估对方的经验,贬抑感受的重要,试图将之摆脱;他们其实不是照顾别人,而是抗拒自己的存在焦虑。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大部分人都有未解决的童年问题,通常归因为“内在小孩”,人生的热情大多与这个小孩的满足有关:自发的玩乐、受到照顾、被人视为特殊、可以不负责任,甚至可以乱发脾气。同在才有共鸣 同在是亲密的必要条件,要以亲密的方式建立关系,双方就必须在互动的当下同在。 不与人同在的情形达到极端时,就是分裂的前奏
17、,那时我会与身体分裂。这种机制对受到攻击的无助小孩可能是有益的,但对试图建立亲密关系、能够自我负责的成人,却是一种障碍。如果当事人对现在的事件没有准备好用负责、成熟的方式处理(或心里顽强抗拒),会引发“往事重现”(自发地退化到过去的创伤经验),而使自己成为往事的受害者。 每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同在负责,从分裂回到同在。 空虚和不与人同在 在此需要注意,亲密关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双方都同在而不空虚,所以其他组合都会产生控制和隐瞒,而限制了亲密。 负责的沟通 负责、尊重的沟通是发展亲密关系的关键,我们的沟通模式是关系计划的基石,也是三十年来工作坊的教学核心,这个过程的要点就是使人变得更同在而较不空
18、虚。 重点在于没有人可以使别人有任何感受,人无法启动或关闭另一个人的感受,也无法使别人兴奋或厌烦、愤怒或快乐。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开启和关闭这些感受,使自己兴奋、厌烦、愤怒或快乐。事实上,就一个负责的人而言,自己的感受、思绪、态度和经验都是自己要负责的。每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思想、偏见、态度、感受、反应和欲望负责。语言和文化反复教导我们这种信念:别人会牵动我们身上的木偶绳线,所谓“正常”的情况就是“我们是别人行为的受害者”。把这些责任放在别人身上,要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实在是一种恶劣的社会习惯。如果要变得负责和自由,我们就必须处理社会文化灌输的僵化态度。有趣的是,当人开始为自己负责时,就变得与众
19、不同了。 在这种负责的模式中,最困难的一点就是了解人不可能伤害其他人的感受。人们确实常在言谈中“意图”伤害别人,但他们其实无法达到目的。受伤感觉的生理机制在当事人的身体里,由自己的大脑对别人的话语所产生的知觉和解释来控制。我们要为自己的知觉和解释负责,刺伤自己的武器正是这些知觉和解释,所以毫无理由为受伤的感觉谴责别人,但可以分享受伤的感觉,让伴侣知道自己内心发生的事。通过分享,有可能不再以受伤的感觉控制伴侣。在这种脆弱的表现中,彼此会更加袒露自己,于是逐渐滋长亲密。没有责备,没有对错 没有人需要为别人的感受被责备,没有人要为别人负责,也没有人对别人有义务。在这之中有极大的自由:如果两人一起建立
20、关系,那是处于双方的自由意志和渴望而作出选择。双方不需要有相同的知觉和解释,也不需要同意对方。当一方分享不同解释而产生的感受时,另一方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重要的是能尊重彼此的立场,避免贬抑或轻视对方。这种方式有时难免使人因为意见不合而觉得不舒服,但这是需要学习去接受的生活方式。增进接纳彼此差异的能力,在生活中保留这种张力,对任何关系都是有益的。 沟通模式的前提就是没有对错,只有同意或不同意。内疚、羞愧与宽恕 我们则将这两种感受作出非常明确的划分:内疚会妨碍个人的发展和亲密;羞愧则有助于个人成长,并强化亲密。内疚时说的话可能是:“我不是会做这种事的人。”羞愧时说的话可能会承认“我正是会做这种事
21、的人”。在佛教哲学中,羞愧(惭)被视为高度滋养的意识状态,重要性相当于信心和同理心。羞愧会带来坦诚和体认,两者都是回到真我本质的关键因素。熟悉不是亲密 亲密还需要高度的脆弱性,这是了解彼此感受的途径。 亲密的等级 3、感受与亲近情绪和感受情绪和感受不同,情绪是表达感受的工具,当感受从内在向外界呈现时,就是情绪。不愿流露情绪的人需要高度的了解和鼓励,才能帮助他们在关系中流露情绪。切记: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受!不要用对错的观点来看不流露情绪的人,这种态度容易引发更多防卫。分享感受是互惠的冒险,双方都能有所学习。分享感受的意图必须被提出来讨论和澄清,如果能让关系变得更深入,即使是害怕分享的人也可能愿意尝
22、试。任何与控制、亲密和信任有关的问题,都必须先提出来讨论,使不流露情绪的人知道自己处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为感受负责所有感受都是出于自己的解释,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可以作出进一步的选择:可以同别人分享感受,也可以保留在心中。如果分享出来,就得以释放自己的能量,建立更强的亲密感,对方可以更了解我们,我们也觉得与对方更亲近。如果选择保留不说,身体的能量就必然会关闭,于是觉得不被了解、与对方疏离,而减少亲密感。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负面的感受,如果不承认自己有嫌恶、生气、嫉妒或哀伤的感受,就会因为有所保留而与对方疏离。如果我因为不喜欢某件事对某人感觉不舒服,我可能不敢说出自己的不舒服,因为担心伤害对方。可是
23、,我其实无法使他有受伤的感受,因为只有他可以伤害自己。我更担心的通常是他可能因为我的做法而不喜欢我、排斥我,可是如我不说出感受,他就更不了解我,我们就更不亲密。一旦我自信能完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能以不责备、不要求对方改变的方式分享。对方不一定觉得我的负面评断是有益的资讯,说不定还不予理会,所以我有可能得不到什么反应,如果我对这种结果觉得失望或怨恨,就知道自己的分享是控制,而不是真正的分享,可能危害彼此的关系。感受的分类正向感受:兴奋、感动、放松和舒服、愉快、高兴和开放、充满能量和投入、羞愧、欣赏;负向感受:焦虑、厌烦、冷淡、苦恼、不舒服、关闭、疲倦、退缩、内疚、嫉妒、羡慕或骄傲。体验感受和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懂得 亲密关系 成长 读书笔记 3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