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后阶段自主复习(共18页).doc
《高三语文最后阶段自主复习(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最后阶段自主复习(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三语文最后阶段自主复习梳理知识清单及考前指南 自主复习的意义: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合理规划,提分最快 ;归纳整理,效益最高;精心复习,练就沉稳;目标明确,高考大吉! 高考目标:中等生力争语文全卷总分在105分左右,优秀生总分在115分以上。时间分配:第卷 阅读题70分(70分钟)、第卷 表达题80分(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0分钟)、全卷检查10分钟。 社科文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一、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2、。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二、具备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
3、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三、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
4、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
5、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
6、对象不当。 (3)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4)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6)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8)瞒天
7、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四)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六)选选出正确选项。小结:社科文阅读解题方法一是根据选项找原文;二是对照原文找差异;三是针对差异作判断。 文言文阅读(
8、47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文言翻译(7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参看虚词总结。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友情提醒】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
9、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
10、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去年的评分
11、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诗歌鉴赏(8-9题,11分,力争6分以上)约10分钟 强调四看(看注释、看题目、看诗歌、看要求)到位。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看高分学案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
12、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
13、简炼通顺。 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友情提醒】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 1先观点后理由 2先总后分式 3 分点作答式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
14、)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名句默写(10题,6分,力争5分以上)约2分钟名句默写:参照下发的背诵重点句子,以考纲划定的篇目为主。【友情提醒】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64篇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15、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 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认真翻看高分学案【友情提醒】 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 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16、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解答一般方法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规律点睛:1、整体阅读 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17、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答案要点:要根据分数提示 按照一定角度 用数字号 归并整合 相关要点。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规律总结】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开头作用文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18、 设疑法(悬念法) 好处(思维方向):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好处(思维方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还有: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二、结尾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1
19、.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
20、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2.社会环境(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对比、烘托(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1、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2、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六、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七、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八、人称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 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最后 阶段 自主 复习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