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理论第五章(共22页).doc
《交通流理论第五章(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流理论第五章(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章 连续交通流模型如果从飞机上俯看某条高速公路,我们会很自然地把来来往往的车流想象成河流或某种连续的流体。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经常使用流量、密度、速度等流体力学术语来描述交通流特性。我们知道,流体满足两个基本假设:一是流量守恒,二是速度与密度(或流量与密度)对应。对于交通流,其中第一个假设比较容易证明,而第二个假设的成立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本章将推导交通守恒方程,介绍它的解析解法和数值解法,以此为依据还将介绍更精确的动态模型,并详细地讨论交通波理论。第一节 守恒方程一、守恒方程的建立守恒方程比较容易推导,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考察一个单向连续路段,在该路段上选择两个交
2、通记数站,如图51所示,两站间距为x,两站之间没有出口或入口(即该路段上没有交通流的产生或离去)。 Dx 站1 站2 图51 用于推导守恒方程的路段示意图设Ni为t时间内通过i站的车辆数,qi是通过站i的流量,t为1、2站同时开始记数所持续的时间。令N = N2-N1,则有: N1/t=q1 N2/t=q2 N/t=q如果x足够短,使得该路段内的密度k保持一致,那么密度增量k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N2N1)前面之所以加上“-”号,是因为如果(N2N1)0,说明从站2驶离的车辆数大于从站1驶入的车辆数,也就是两站之间车辆数减少,即密度减小。换句话说,N与k的符号相反,于是:同时,根据流量的关系,
3、有: qt=N因此 即 假设两站间车流连续,且允许有限的增量为无穷小,那么取极限可得: (51)该式描述了交通流的守恒规律,即有名的守恒方程或连续方程,这一方程与流体力学的方程有着相似的形式。如果路段上有交通的产生或离去,那么守恒方程采用如下更一般的形式: (52)这里的g(x,t)是指车辆的产生(或离去)率(每单位长度、每单位时间内车辆的产生或离去数)。二、守恒方程的解析解法守恒方程51和52可以用来确定道路上任意路段的交通流状态,它把两个互相依赖的基本变量密度k和流率q与两个相互独立的量时间t和距离x联系了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另外的附加方程或假设条件,对方程52的求解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把
4、流率q当作密度k的函数,即q=f(k)。相应地u=g(k),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只有在平衡状态时才能成立。下面介绍守恒方程的解析解法。回到式(52)的求解。考虑下面的基本关系式: (53)易知,如果在式(52)中u=f(k),我们将得到只有一个未知量的方程,可以对其解析求解。针对一般情况的解析解法很复杂,实际应用起来也不方便。为了简化求解过程,我们只考虑没有交通产生和离去的影响,即g(x,t)=0的情况,这样我们可以把守恒方程化为如下形式: (54)或 (55)应该指出的是f(k)可以是任一函数,没有必要特意构造条件使得结果通用,例如采用格林希尔治速度密度线性模型,式(54)就变为: (56
5、)式中:uf 自由流速度;kj 阻塞密度。式(54)是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可以通过特征曲线方法求出其解析解,具体的解析解法例子将在后面介绍。三、守恒方程的数值解法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解析解法的主要缺点是推导过程中要求的条件过于简化,这包括简单的初始交通流条件、车辆的到达和离开模型、没有出口和入口、简单的流率密度关系等。更重要的是,在真实条件下经常遇到很复杂的情况,如存在转向车道和出入口匝道等等,因此要想求得精确的解析解是非常困难的。通常对于可压缩流体的类似问题,可以通过对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来解决。该方法考虑到的情况包括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即对真实到达和离开模型的处理、更复杂
6、的uk模型以及实验条件等。数值计算思路如下:首先把所要考虑的道路离散成若干很的路段x,并按连续时间增量t来更新离散化的网络中每一节点的交通流参数值。D3D2D112jj+1j-2j-1jj+1j+2j+3BAABDxj交通信号上游虚拟路段下游虚拟路段图52 道路空间离散实例如图52所示,首先从空间上对路段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再将时间离散,即:T=ntT为观测周期,并满足下面的方程: (57)式中:在j路段,t=t0+nt时刻的密度、流量; t 0初始时刻; t,x时间和空间的增量,要求x/t大于自由流速度; 路段j在t=t0+nt的净流率(产生率减去离去率)。如果密度确定,在t0+ t(n+1
7、)时刻的速度由平衡态速度密度关系获得,即: (58)例如,对于格林希尔治线性模型有: (59)式中: uf 自由流速度;阻塞密度。需要指出的是,式(58)适用于任何速度密度模型,包括不连续模型;如果无法获得u的解析表达式,那么可以从uk曲线通过数值方法获得其数值解。t0+ t(n+1)时刻的流率可从下面的基本关系式获得: (510) 数值解法所需的基本数据可以由检测设备获得。数值解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是分析多车道交通流的动态特征。四、多车道流体力学模型1模型设计考虑一个同向2车道路段,如图53所示。xjJj+1jj-112x车道2(i=2)车道1(i=1)图53 同向2车道高速
8、公路空间离散图示假定每一条车道都满足守恒方程,两车道之间车流的交换代表所研究车道的车辆产生和离去。对每一车道分别写出守恒方程: (511)式中:qi(x,t)第i车道的流率(i=1,2);ki(x,t)第i车道的密度(i=1,2);Qi(x,t)车道交换率(i=1,2)(i车道之间的车辆变化率),正值表示进入, 负值表示离开。从上述条件可得: (512)这里是敏感系数,单位是时间的倒数,ki0第i车道的平衡密度。由于系统封闭,流量守恒,因此很容易看出Q1+Q2=0。2模型改进上面的模型并没有考虑入口或出口匝道引起的车辆产生或减少。此外,当两车道密度相等时,如果平衡密度k10k20,根据这一模型
9、判断将发生车辆改变车道的现象。而事实上,当两车道密度值相差不大时,车辆一般不会改道行驶。因此,要想使这个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必须对其加以改进,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敏感系数是可变的,它随两车道之间密度的不同而不同;2)考虑进出口问题;3)考虑时间滞后影响。这样,上面的公式被修改为: (513)这里g(x,t)为车道1(右侧车道)内的匝道口净流率,驶入为正,驶出为负,且有: 式中:是恒定值,如果密度值低于它,车流将不变换车道;是相互作用滞后时间;kjam是阻塞密度。 在这个模型里假设在车道1车辆可以驶入或离开,该模型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离散数值求解。图53中给出了包括一个入口匝道的两车道高
10、速公路路段的空间离散过程,由此求出的数值解是: (514) (515)式中: ; i=1,2;与相对应的平衡速度;s车辆在第i车道的第j节点进行车道变换所延迟的时段数; t=t0+nt时刻,第i车道,第j节点的密度,t0是初始时间。如果使用格林希尔治线性模型,则很容易证明。随着计算每一时间段的密度,流率和速度可以从下面两式得到: (516)和 (517)求解所需的上游或下游边界条件应与车辆的到达和离开相对应,它们可以是常量,可以是变量(随时间变化),也可以是随机的,随机值可以使用模拟技术产生。初始条件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根据所考虑的实际情况随距离而变化。在确定下游边界条件时,如果交通流情况不详
11、且x又充分小,可以假定: ; (518)最后,在初始时期0t(即当ns0时),可以假设,这意味着没有变换车道的现象发生。我们可以将多车道模型扩展到多于两个车道的情况,如果I代表车道数,每一车道的一般守恒方程是: i=2,3,I (519)式中:对于所有的内侧车道,即对于i=2,3,I-1,上式中:或者常量上面的公式对最外侧和最内侧车道(即i=1和i=I)也是适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进行如下变换:对于i=1,令i-1=i;对于i=I,令i+1=I,并且。按照前面的类似记法,式(519)总的求解结果是: (520)式中: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模型并没有明显地包含车道宽度y这个因素,也就是说没有对
12、y方向进行空间离散。由于我们已经把道路划分成了多条车道,所以y方向的空间离散是很自然的。原则上,一个二维空间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交通流行为。下面是一个满足守恒规律的简单二维连续方程: (521)式中x,y,t分别是空间和时间坐标;k=k(x,y,t)为交通流密度;ux=ux(x,y,t)是速度向量沿x方向的分量(与道路中心线平行);uy=uy(x,y,t)是速度向量沿y方向的分量;g(x,y,t)是车辆的产生率。由于上面的方程有三个未知量,因此它必须和下面的两个状态方程联合起来求解: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个新方程里,密度代表每单位区域内的车辆数,例如阻塞密度定义为:式中:Sx、Sy分别代表x和y方向
13、的最小车头间距。式(521)的一般形式为: (522)我们也可以采用数值解法对 式(521)和式(522)求出数值解,ue(k)和ve(k)的表达式也能得到。至于有关的具体解法,读者可以参考相关专著,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详细介绍。第二节 动态模型一、交通流观测中的加速度 前一节中我们介绍的守恒方程解析解法,曾简单地把速度看成是密度的函数,即,这使得求解析解变得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交通流的平均速度u不可能瞬时地跟随密度k发生变化,所以在动态交通条件下使用q(k)的稳态关系不能准确表示qu的动态过程。事实上,驾驶员总是根据前方密度来调整车速的。设交通流的速度为u,由数学的微分知识,我们知
14、道有下面的式子成立: (523)这里的是观测车随交通流行驶的加速度,而是观测者在路边固定点所观测到的交通流的加速度。如果假设u是k的函数,即: 则 (524)将式(524)代入式(523),得: (525)又因为 所以 (526)这里,此结论将在第三节中介绍。现在结合式(526)和式(51): (527)注意到,uw可写为: (528)将式(527)代入到式(525),得: (529)把式(528)代入到式(529),得: (530)式(530)表示观测车随着交通流行驶的加速度是密度梯度的函数,由于平方项恒为正,交通流观测中的加速度取决于密度梯度。具体地说,当0,即前方密度趋于增大时,0,这意
15、味着车流开始减速;当0,这意为着车流开始加速。这样,我们就从理论上证明了车流的加速和减速行为与车流前方密度的关系。二、速度动态模型研究表明,对于速度的调整,驾驶员要有一个反应过程,车辆本身的动力、传动装置等都要有一个调整时间,故车速的变化总比前方x处密度的变化滞后一个时间,即 (531)把上式左侧对、右侧对x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阶项,得到: (532)通过实际观察与研究发现,取x为平均车头间距为宜,即,再把近似地看作常数并且小于零,引入一个大于零的常数,即:同时把全导数:代入式(532),得到: (533)这就是连续形式的速度动态模型。对式(533)进行空间离散化处理(差分处理),即把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流 理论 第五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