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共8页).do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回河镇中心小学 刘燕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
2、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诗人 1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
3、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广陵、安西。)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拓展
4、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 浩然 送元二使 安西 整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