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内涵探析(共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内涵探析(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内涵探析(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内涵探析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内涵探析 摘 要:孟子“充实之谓美”命题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然而其具体含义尚有可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句,一些学者对其的解释有神秘化的倾向。“充实之谓美”作为美学命题也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孟子;儒家;充实之谓美;美学 作者简介:明宣丞(198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
2、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一、“充实之谓美”的内涵与美学意蕴 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审美观继承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挥和深化。其中,“充实之谓美”这一章所包含的美学意蕴十分丰富和深刻,体现了孟子人格美的思想。 孟子“充实之谓美”的命题,是在和浩生不害的交谈中表述的: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
3、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1 孟子在谈论人格美时,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孟子针对人格美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六个等级,即善、信、美、大、圣、神。从行文看,“美”之前的“善”和“信”显然是一种道德评价而非是审美评价,是“美”的前提和出发点。“善”和“信”处于人格境界的较低的层次。“可欲之谓善”是说一个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不违背社会规范的事情。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善人”或者“好人”。“信”,说文:“诚也。”“有诸己之谓信”是说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来固有的人性(仁义礼智)做事,不违背或扭曲人性,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诚的人。“善”人不违背社会规范,“信”人不
4、违背内在固有本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美”与属于道德范畴的“善”和“信”相区别,它以“善”和“信”为基础,又高于“善”和“信”。将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善”与不违背内在固有本性的“信”扩展充实盈满方可言“美”。到达这一步所形成的“美”还不足以外化,形成外在的具体可感的“美”。还只是一种达到“充实”的地步后所形成的状态。只有到达了下一步“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的境界,由“充实”而得来的“美”才会外化,在形象上具体可感,也就是“大”。“大”这个形象在先秦时代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古人素以高大为美,在诗经中也多有体现。这个“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外貌上。当“充实”达到了“有光辉”的地步时,就会在人
5、的外在上体现出来。这个外在形体并非指具体的身材变得高大了,而是由内心充实而形成的气度与人格美。到了这一步,精神上的内在美就可以被他人较为直观的感知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2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内在美是可以影响到人的外在的。尤其是通过眼睛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个人心中正恶:“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g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C哉,”3所以,当一个人的内在“美”达到一定的地步后,就会对其外在形体气质产生影响。只有到达这一步,才是到达了“大”的境界。“大”之前的“善”、“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充实 美美 内涵 探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