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名词解释1. 态度:人对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2. 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3. 激励:指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管理手段,以激发个体工作动机的过程。4. 内化: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5. 群体: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所构成的人群结合体。6. 投射作用:投射作用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法,是把个体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投射到别人身上。7. 优先效应:就是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深
2、的。这实际就是首因效应。8. 工具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的作用没有多大区别,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被管理者像机械一样去动作。9.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的某种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10. 平衡理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感情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11. 退化理论:个人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12. 经济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工作就是为获得经济利益。13. 社会人: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14. 复杂人:人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且就是同一个人,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时间
3、和地点,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15. 自我实现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要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16. 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17. 角色知觉:对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18. 自我知觉: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个性等的认识。19. 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20. 制约现象:指原来与R的反应无关的刺激(S1)伴随无条件发射的刺激(S2)多次重复出现以后,无关刺激(S1)也会与无条件反射的刺激(S2)起同样的
4、作用。21. 线索偏差:指由于他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所掩盖而受迷惑,使人对其产生错误认识的现象。22. 需要:指人体缺乏某种事物的状态,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23. 內滋激励:指在管理过程,通过引导组织成员的内发性需要,从而达到激励职工工作行为动机的过程。24. 外附激励:指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借助外在刺激而达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的过程。25. 士气: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其一员,并协助达成目标的态度。26. 竞争:指群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相互争胜,力争压倒对方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和
5、行为。27. 合作: 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群体或者组织为满足各自利益、寻求相互收益的结果而采取 的相互配合的行为方式。28. 集权制:指一切事物的决策权均集中在上级领导,下级只是依据决定、法令和指示办事。29. 分权制:下级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上级只管重大方针政策性的问题。30. 服从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按照社会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观点、行为。31. 同化: 自觉接受他人的观点、态度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想接近的过程。二 简答题1. 简介X(Y)理论主要观点(1)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对工人管束和强制为主的管理观念称为X理论,其具
6、体理论观点如下: 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 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以便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只有少数人可以自己激励自己,能克服情感冲动而成为管理者(2) 麦格雷戈把以诱导方法,鼓励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管理观念称之为Y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 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依靠可控制的条件,可以使工作成为满足感的源泉和惩罚的源泉 外部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们朝向达到组织目的而努力的唯
7、一手段。人们在为他们承诺的目标工作时,将能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致力于实现目标是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人在恰当条件下,不仅能学着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和强调安全等是过去经验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人们的固有特性 在解决组织的问题中,多数人都具有发挥相当高的想象力、敏捷力和创造力的才能 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能力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所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2. 群体及主要特征群体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所构成的人群结合体。一般具备如
8、下特征:(1) 各成员相互依赖 由于同属于一个群体,因而各成员是相互依赖,所以在心理上能彼此意识到对方或其他成员的存在,各成员在行为上直接交互作用、交互影响。(2) 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由于从属于一定的群体,所以各成员一般有着共同的利益,并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而完成共同的目标。(3) 各成员都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在群体之中,彼此都有归属于同一群体的感受,并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4) 群体有其特定的规范 一个群体为了自己的目标,一般都有其约束各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规范,使得各成员的行为能协调一致。其心理特征有:(1) 归属感:彼此都体会到同属某一群体,行为协调
9、,一致对外(2) 认同感:对重大问题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互相影响,潜移默化(3) 群体的角色感:长期所处的角色,产生特有的习惯,言谈举止,思想方法,带有角色烙印。(4) 力量感: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受到群体的赞许、鼓励,从而强化行为,产生个体的力量感其行为特征有:(1) 助长倾向: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或活动时,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因而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 顾虑倾向: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拘谨、不自在,从而影响行为效果。(3) 标准化倾向:个人对事物的知觉、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工作的速度等,在单独情境下,个体差异很大。但个人
10、在群体中,这种差异明显缩小,即趋向于同一标准。(4) 服从行为: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5) 从众行为:在群体影响下,个人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随大流”。3. 自我知觉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 以人为镜: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2) 扮演角色,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个体在各种角色扮演中,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并由此而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规范及习俗,逐渐使自我概念得以发展。(3) 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评价自己: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把自己与和自己相类似的人加以比较来认识
11、、评价的。(4)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运用内省法,即自己观察自己心理活动的方式来认识和评价自己。4. 对他人知觉与自我知觉的区别和联系(1) 自我知觉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即自己既是知觉的主体,又是被知觉的客体。(2) 一般来讲,自我知觉的信息量要比对他人的知觉多一些,因而对自己能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有时因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知之明。(3) 人们对自己的知觉往往采取“以人度己”(即以人为镜)的方式;而对他人的知觉又往往采取“以己度人”的方式。5. 复杂人假设有哪些管理措施并不要求管理人员彻底放弃以前的有关人性假设管理理论中的合理方面,而着眼点主
12、要放在探讨“管理功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而有效的、不同的管理措施。主要的管理措施:(1) 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 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有时采取固定的组织形式,有时依据工作性质不同而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等。(2) 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般来讲,如果单位任务不明,工作混乱,就应该采取较为严格控制的领导方式;如果单位任务很明确,就宜采取民主的、授权的领导方式。(3) 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
13、式,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6. 领导者的心理品质(1) 能力素质 工作与技术能力:领导者应该通晓所主管部门的业务、技术,以及能够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管理能力:诸如计划、设计能力,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能力等。 决策能力:领导过程就是不断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命运和领导者的领导绩效。(2) 非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个性倾向: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等。 领导者的性格特征:是领导者个性结构中最核心的成分。良好的性格特征是领导者成功的重要心 理条件。 领导者的增效素质:指能增加领导行为效果的其他条件,即除基本素质以外的心理条件。一般包括:如何树立
14、威信、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协调人际关系。7. 职工在组织环境中典型的不良适应(1) 攻击:表现为对管理人员恶意的批评,制造谣言、发牢骚、怨言连天,对同事不友善,无故旷工等。(2) 退化:表现为对某一人物及组织的盲目性效忠,情绪缺乏控制,易受谣言影响,不能明辨是非等。(3) 固执:表现为盲目排除革新,不接受他人的建议,固步自封,明知方法无效也一再重复(4) 冷漠:当职工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管理人员适当的反应,或长时间没有晋升机会时,就表现为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都消极、自暴自弃等8. 性格在管理中的作用性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只要掌握了职工的性
15、格特点,就能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1) 性格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性格特征能使组织人际关系和谐,有凝聚力,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2) 性格与创造力、竞争力:职工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是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生存、发展,是否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品质。而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又与人的性格特点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独立性强的人,适应能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富于创造力和竞争力。(3) 性格与效率:有的人能力不高、不强,但其有着良好的性格品质,为人勤奋好学、有恒心,则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也能在工作方面取得很大成功。(4) 性格与领导类型:不同类型的领导,在管理中起的作用效果不同。领导者
16、的性格是影响领导类型的重要因素。不仅领导者的性格特征会影响领导类型,而且领导者的性格特征对被领导者的性格也有重要影响。9. 影响人对挫折的容忍力的因素(1) 心理因素:一个人对挫折容忍力的大小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心理健康和思想状况良好的人,在挫折面前就会表现出不折不挠。而心理脆弱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也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2) 生理因素: 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对生理需要的挫折容忍力显然高。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身体健康者抵抗疾病的基础强。 (3) 过去的经验 :有些人在生活中,经历曲折,有了失败的锻炼和经验,见的世面多,因而能正确看待困难
17、和失败,容忍很大的挫折。而有的人从小娇生惯养,身处顺境,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或遇到挫折时就设法逃避。因此,就缺乏真正遭受挫折的经验,所以一旦遇到无法躲避的挫折,哪怕是极小的挫折,也会产生很强的消极情绪,而变得面对挫折无法忍受,无所适从。 (4) 对挫折的思想准备 : 在思想上有遭受挫折的准备,预料到了挫折,那么,当真正遇到挫折时就可能能够容忍。而不能预料村和,毫无思想准备,在挫折面前就会惊慌是错,觉得无法容忍。10. 群体地位和作用(1) 群体的中介地位和作用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是组织中的细胞 提高群体管理水平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基础:只有在提高对群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协调好群体之间的关系
18、,才能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 群体行为对实现组织目标有根本的影响:好的群体行为可以带动其他群体,好的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 群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群体对其成员的凝聚作用:由于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密切的关系,群体对其成员客观上就存在着凝聚作用 群体的力量效用:群体力量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竞赛所形成的一种新质的力量。 群体具有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功能: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满足归属感、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 群体对成员产生巨大影响:群体所具有的文化、意识、信念,以及目标、任务、规范等,都会对其成
19、员产生巨大的影响。11. 自我实现人假设有哪些管理措施(1) 管理重点:既重视人的因素,更重视人的工作环境。正向他们所主张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特长和创造力。(2) 管理者职能作用: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既不是生产的控制着、指挥者,又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生产环境与条件的设计者和采访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发挥出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3) 奖励制度: 重视内在的奖励,即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内在奖励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4) 管理制度:任何管理制度都应
20、该保证职工,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就。12. 如何对待受挫折的职工?(1) 采取宽容的态度:领导者应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而不应该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来对付攻击行为。这样才有利于使职工从挫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2) 帮助职工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应当在受挫折者冷静下来的时候,领导者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热情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受挫折者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3) 改变环境:调离原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到新的环境里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关怀和温暖。(4) 精神发泄法: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折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受压抑的情感。只有让他把情绪发泄出
21、去,才能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5) 心理咨询:当职工自己无法摆脱挫折的影响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13.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 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不是能力本身。(2) 知识和技能: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的联系着,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3) 教育:教育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具体有效的途径。同时,教育在能力发展中也起着主导作用。(4) 社会实践 :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5)勤奋 :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要想让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的增长,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些因素都对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此外,营养状况
22、、个人的爱好等,也有很大的影响14. 影响角色知觉以及角色行为的获得的因素(1) 社会角色期待:人们为了实现某种角色,必须知道该角色的行为模式标准。而对该角色的认知往往就是根据周围人们对角色的期待而获得的。(2) 社会角色冲突:一种角色或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3) 社会刻板印象:依据其国籍、民族或职业的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对每一类人都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的社会角色或人格的依据。15. 內滋激励与外负激励的异同同:二者都以个体没有满足的需要为起点,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不同表现在多个方面:(1) 激励力量来源不同:内激的力量来自于个人本身,外激力量来自于外部,是被激励者以外的人提供
23、的(2) 满足需求的途径不同:在内激中,人需求的满足是靠个人的努力实现的;在外激中,人需求的满足是他人给予的(3) 满足需求的过程不同:在内激中,满足需求是激励过程的重点,也是激励的目的。在外激中,满足需求是激励的手段,是实施激励的开始(4) 被激励着的感受不同:在内激中,人受内发动机的激励,所以人是主动的;而受外激作用的人相对是被动的16. 产生挫折的原因 (1) 产生挫折的因素 外在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A. 自然环境: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的限制 B. 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的限制 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期末 复习资料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