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之名词(共4页).doc
《明清科举制度之名词(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科举制度之名词(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明清科举制度简介与相关名词解释一、一般情况我国的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隋唐以来,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或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凡正式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2、。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考(考官为知县),府试(考官为知府),院考(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泮、游泮(周代诸侯的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水池,称泮水,学校称泮宫)。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正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 ,会试,殿试。(1)乡试乡试是考取举人的考试。乡试一词是:乡里举士之意。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
3、。主考官由皇帝钦命。乡试共举行三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参加考试的是秀才(廪生、增生、附生)、贡生、监生等。但是在参加考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2)会试会试,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春闱。会试的正副考官称为总裁,以大学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贴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
4、时艺、制艺。会试共试三场,每场三日,参加考试的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3)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公布进士之榜谓之“金榜”(甲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诗赋的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需经过候选,后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
5、翰林院由特设的教习官(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内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各省任知县。二、名称解释 邑庠: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庠,古乡学名,学校名。邑,旧时县的别称。 翰林院:中央政府里主管秘书著作的机关。 庠生:指秀才,科举制度中府学、州学、县学生员的别称。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士:中国古代大学的学生称太学士。 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1905年(清道光三十一年)设学部,
6、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简称“国学”。详见“国子学”。 科考:清代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所属举行的考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亦称科试。 科甲: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文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童生”的别称。对武童而言,表明文武考试体系之不同。亦称儒童。 童生:别称文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的生员(秀才)之试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为儒童,习惯称为童生。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儒童、文童。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举行两次。丑末辰戍为岁考,寅申巳亥为科考。 岁考:清代
7、各省学政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亦称岁试。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随考。 生员:明清两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为生员,即习惯上所谓秀才。经常须受本地方教官(即教授、学政、教谕、训导等)及学政的监督考核。文章上则常称诸生。 乡试:明清两代在三年一次的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的,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逢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也叫孝廉。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也简称“发”。明清则为乡试考中之专科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会试:明清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清 科举 制度 名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