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大纲(共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教学大纲(共20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方剂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总学时数:80学分数: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联系和沟通基础与临床各科的一门桥梁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
2、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32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 言(1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1 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 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3.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上篇 总论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方剂学
3、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2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教学内容】1. 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2. 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藉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决、本草纲目、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种治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教学内容】
4、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3. 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第三章方剂的分类(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书及其特点,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现代剂型胶囊、合剂、片剂、颗粒剂、针剂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0.5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汤剂的服法
5、。2. 熟悉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及其意义。【教学内容】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2学时)【目的要求】 1. 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的变化形式。2. 熟悉方剂的配伍目的。【教学内容】1. 方剂的配伍目的。2.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作用特点,并举例说明。3.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下篇 各论第一章 解表剂(7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一类
6、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3.熟悉(二类方剂,下同):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4.了解(三类方剂,下同):大青龙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解表剂方剂讲授要点(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
7、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4)香苏散以苏叶和香附相配,疏散风寒,理气畅中,为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郁不舒证之常用方。应着重阐明方中苏叶和香附配伍的协同关系。(5)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剂。方中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
8、于宣肺,并引导学生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9)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为治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常用方。(10)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11)麻黄细辛附子汤功能助阳解表,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要重点阐明附子与麻黄、细辛配伍的意义。 第二章 泻下剂(4学时)【目的要
9、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3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黄龙汤、济川煎。4了解:大陷胸汤、五仁丸、禹功散。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泻下剂方剂讲授要点(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人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并
10、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2)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3)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应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和用量特点。(4)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5)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6)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7)十枣汤
11、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弊关系。对使用大枣的意义及重视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8)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第三章 和解剂(4学时)【目的要求】 1. 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2. 掌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3. 熟悉:痛泻要方。4. 了解:截疟七宝饮。【教学内容】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和解剂方剂讲授要点(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
12、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2)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3)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第四章 清热剂(7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掌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3. 熟悉: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苇茎汤、
13、玉女煎。4. 了解:清骨散、当归六黄汤。【教学内容】1. 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清热剂方剂讲授要点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
14、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7)左金丸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应阐明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配伍关系以及二药相配的常用组合对后世的影响。(8)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9)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
15、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10)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即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11)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第五章 祛暑剂(1学时)【目的要求】 1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香薷散。 3熟悉:清暑益气汤。4了解:清络饮、桂苓甘露散、六一散。【教学内容】 1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祛暑
16、剂方剂讲授要点(1)香薷散以香薷和厚朴相配,合扁豆而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治夏月感寒之常用方。(2)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证属于气阴两伤者。第六章 温里剂(4学时)【目的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3熟悉:吴茱萸汤。 4了解:回阳救急汤。【教学内容】 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温里剂方剂讲授要点(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
17、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5)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1.5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
18、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3.熟悉:防风通圣散。4.了解:五积散、疏凿饮子。【教学内容】1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表里双解剂讲授要点(1)葛根黄芩黄连汤外解内清,而以内清肠胃之热为主,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2)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证候。第八章 补益剂(7学时) 【目的要求】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
19、、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3.熟悉:玉屏风散、地黄饮子。4.了解:八珍汤、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教学内容】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补益剂方剂讲授要点(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
20、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6)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都是补气生血之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使气旺血生,主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与补中益气汤之治气虚发热有别。(7)归脾汤方中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故为补气生血,健脾养心之方,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以及脾不统血证。(8)炙甘草汤重用生地黄为君,配以
21、炙甘草、桂枝、麦冬,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9)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10)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之主方,方中以熟地、龟板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具有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11)一贯煎以生地、枸杞滋补肝阴,少佐川楝以疏肝理气,组成滋阴疏肝之方,滋阴而不腻,理气而不燥,为阴虚气滞的代表方。(12)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13)地黄饮子具有
22、阴阳并补,水火既济,化痰开窍之功,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之暗痱证,阐明其用药特点及配伍意义。第九章 固涩剂(4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掌握: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3. 熟悉: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4了解: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教学内容】1. 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固涩剂方剂讲授要点(1)牡蛎散具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是用于卫外不固、阴液外泄所致自汗、盗汗日久之常用方。(2)四神丸以补骨脂与肉豆蔻配伍,具有温肾涩肠之功,主治五更肾泻。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主,配伍补脾温中之品,主治脾肾虚寒
23、,久泻久痢,滑及脱失禁之证。(3)金锁固精丸与桑螵蛸散均为涩精止遗之方,金锁固精丸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故方中以一派补肾涩精之品以固其精;桑螵蛸散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之遗精、遗尿;故方中以桑螵蛸为君,配伍远志、茯神等交通心肾之品,使心肾交养,遗精自止。(4)固冲汤重用白术配伍黄芪、山茱萸与固涩止血之品,能补脾益气,固冲止血,主治脾气虚弱,冲任不固所致之崩漏。固经丸则以龟板、白芍滋阴配以黄芩、黄柏清热,佐以椿根皮固涩止血,而以滋阴清热为主,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5)易黄汤重用山药、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配白果收涩,黄柏、车前子清热祛湿,共成固肾清热、祛湿止带之方,为主治肾虚湿热带下之常用方
24、。第十章 安神剂(1.5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3熟悉:朱砂安神丸。【教学内容】1. 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安神剂方剂讲授要点(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3)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第十一章 开窍剂(1学时)【目的要求】1熟
25、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熟悉: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教学内容】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开窍剂方剂讲授要点(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补气收敛,防止香散耗气。第十二章 理气剂(4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越鞠丸、半夏
26、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3熟悉:柴胡疏肝散、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4了解: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小半夏汤。【教学内容】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理气剂方剂讲授要点(1)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2)枳实薤白桂枝汤具有通阳散结、祛痰下气功用,是主治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所致胸痹的常用方。(3)半夏厚朴汤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4)天台乌药散以温中与行气之品配伍,功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
27、用巴豆炒川楝子,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脉之疝痛。(5)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温暖肝肾为主,又以当归、枸杞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主治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疝气或少腹疼痛。(6)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肃降之哮喘。(7)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
28、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甘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之证。第十三章 理血剂(6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3. 熟悉:生化汤、失笑散、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4了解:鳖甲煎丸。【教学内容】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理血剂方剂讲授要点(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
29、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血活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为主者。(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者。(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药至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
30、、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7)失笑散以五灵脂和蒲黄相须配伍,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功效。是治疗瘀血停滞所致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的基础方。(8)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桂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癥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9)十灰散以大队凉血止血药配以清降、收涩、化瘀之品,炒炭应用,其止血之力吏强,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血热出血证。(10)咳血方以清肝泻
31、火青黛、山栀子、配伍清热化痰之瓜蒌、海蛤,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11)小蓟饮子重用生地,配伍小蓟与利水通淋,凉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12)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肠凉血为君,配伍荆芥穗以疏风,枳壳以宽肠,主治肠风、脏毒属血热之便血。(13)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伍附子、白术、阿胶,组成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大便下血。方中佐黄芩、生地,既能加强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伤阴血和热药动血之弊。第十四章 治风剂(4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3.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32、珠4. 了解:玉真散。【教学内容】1. 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2. 治风剂方剂讲授要点(1)川芎茶调散中一派上行疏风止头痛之品,为主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用茶清调服,既能清利头目,又可以其苦凉之性以防止诸药之辛散太过。(2)大秦艽汤中以祛风药配伍养血活血清热之品,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顾,标本同治之义,主治风中经络。(3)小活络丹功能疏经活络、祛风化痰,又能祛瘀止痛,是治疗风湿顽痰瘀血留着经络之筋脉挛痛、关节曲伸不利或手足不仁等证的常用方。(4)牵正散中为白附子与全蝎、僵蚕配伍,功能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5)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
33、血、清热药,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有制其过燥伤津之弊,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之风疹、湿疹。(6)羚角钩藤汤以羚羊角配伍钩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筋,为治肝热生风之代表方。(7)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伍以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因方中一派镇潜之品,故少佐茵陈、麦芽、川楝疏肝清热,以顺肝喜条达之性。(8)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配伍补养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9)大定风珠以大量滋阴之品配伍三甲,组成滋阴熄风之剂,主治热灼真阴,神倦瘛疭,有时时欲脱之势者。第十五章 治燥剂(3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治
34、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3. 熟悉:桑杏汤、增液汤。4. 了解:益胃汤、养阴清肺汤。【教学内容】1治燥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2治燥剂方剂讲授要点(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方以苏叶、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药,主治凉燥伤肺的咳嗽。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2)桑杏汤与清燥救肺汤同为治疗温燥伤肺的常用方。桑杏汤证受邪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为法;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卫气同病,故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故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3)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35、乃助水行舟之计,主治温热伤津,大便不通之证。(4)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用于肺阴虚,虚气上逆,亦可用于胃阴虚,虚气上逆之证。麦冬得半夏滋而不腻,半夏得大量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虽燥而不碍阴虚之本。(5)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化痰止血。方中二地与百合、麦冬、玄参配伍,滋补肺肾而清虚热,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咳痰带血,骨蒸潮热盗汗等症。第十六章 祛湿剂(7学时)【目的要求】1. 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 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猪苓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完带汤、独活寄生汤。3. 熟悉:
36、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4. 了解:五皮散。【教学内容】1. 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祛湿剂方剂讲授要点(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2)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3)茵陈蒿汤是治湿热黄疽之主方,方中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用大
37、黄意在泄热。(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温化之用。(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之证。(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者。(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之证。(9)二妙散功能清热燥湿,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证的基础方。(10)五苓散
38、与猪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行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11)防己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己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12)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白术、甘草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13)真武汤与实脾散,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两虚,水
39、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去白芍加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满之证。(14)完带汤重用白术、山药补脾益肾祛湿,伍以白芍、柴胡之柔肝,组成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之方,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15)羌活胜湿汤以羌活、独活配蔓荆子、藁本、川芎、防风,功能长于祛风胜湿止痛,湿治疗头身重痛为主,而恶寒发热之表证不著之常用方。(16)独活寄生汤是以祛风寒湿药物为主,配伍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是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第十七章 祛痰剂(4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
40、、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3熟悉:小陷胸汤、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4了解:茯苓丸、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丸。【教学内容】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祛痰剂方剂讲授要点(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主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3)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
41、特点,主治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5)贝母瓜蒌散功能润肺清热化痰,为治疗燥痰咳嗽的常用方。(6)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以温肺化饮,合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是治疗寒饮咳嗽的常用方。(7)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第十八章 消食剂(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保和丸、健脾丸。3熟悉:枳实导滞丸。4了解:木得槟榔丸、肥儿丸。【教学内容】1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消食剂方剂讲授要点(1)保和丸以山楂为君药,配以神曲、半夏,组成消食散结的方剂,主治一切食积。方中
42、佐以连翘,取其散结以消食滞,清热以除食积所生之热。(2)枳实导滞丸以大黄攻积泻热为君,配伍行气利湿之品,适用于湿热食积内阻肠胃之轻证。(3)健脾丸以四君子汤与山楂、神曲、麦芽配伍,组成消补兼施之剂,主治脾虚停食之证。第十九章 驱虫剂(1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乌梅丸。【教学内容】1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2乌梅丸以乌梅为君,取其酸能安蛔,配以川椒、细辛,取其辛能伏蛔,配以黄连、黄柏,取其苦能下蛔,加入附子、干姜、桂枝寒热并用,主治寒热错杂之蛔厥。三、教学方法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
43、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方剂的能力。2结合实际,适当穿插较为典型的用方案例,或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四、成绩考核方法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与各章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70%;各章形成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30%。近几年在期末闭卷考试试题中,加大了论述分析题和病案分析
44、与处方用药的内容,约占40%,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章形成性评价中,增加了方歌背诵,病案讨论、处方用药分析等中医思维训练的内容的比重。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先修课程为中医理论基础、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中医类主干基础课程,后续课程为中医经典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临床课程。方剂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是沟通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桥梁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内容,则有助于将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加以融汇、串联,既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为以后学好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六、学时分配章次教学内容讲
45、授时数备注绪言、总论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7各论第一章解表剂7各论第二章泻下剂4第三章和解剂4第四章清热剂7第五章祛暑剂1第六章温里剂4第七章表里双解剂1.5第八章补益剂7第九章固涩剂4第十章安神剂1.5第十一章开窍剂1第十二章理气剂4第十三章理血剂6第十四章治风剂4第十五章治燥剂3第十六章祛湿剂7第十七章祛痰剂4第十八章消食剂2第十九章驱虫剂1七、教材与参考教材教材:李冀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2月。参考教材:李飞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5月。周凤梧:周凤梧方剂学,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6月。附:课程简介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紧密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骨伤等)的桥梁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校中医学、中西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及非医药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等各专业各层次(七年制、五年制本科、专科)学生的主干基础课、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及临证组方及求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以及将来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执笔人: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