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论述题分析(共14页).doc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分析(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论述题分析(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一)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他反抗
2、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
3、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而“乞丐王国”,虽穷困,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甚至为救艾丝美拉达围攻巴黎圣母院。法庭审讯:审判卡西莫多,聋子与聋子的滑稽对话,法庭充斥着权欲与虚伪,没有公正可言。而乞丐们对格兰古瓦的审讯则体现着宽容和善良,虽滑稽却民
4、主,允许为自己辩护。情节的对照,更体现出雨果“反封建”的主旋律。2、 场景的对照:小说第三章用了较大篇幅写巴黎圣母院,“鸟瞰巴黎”,宏大的场景雄伟的建筑,笼罩着圣洁的光环。然而在这建筑之下,是“低矮、黑暗地狱般的坟墓”的地下工程。这也是黑暗与光明的对照。(二) 人物的对照人物之间的对照: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的惊艳和卡西莫多跛、聋、驼、瞎的奇丑外貌形成鲜明对照,而两个人都是弃儿,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待遇不同,艾丝美拉达受到喜欢、热爱,而卡西莫多则受尽嘲笑、鄙视。艾丝美拉达是至善至美的化身,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卡西莫多则是外丑内美的丑美典型。艾丝美拉达与克洛德:同样是为了爱,艾丝美拉达
5、对弗比斯忠贞不渝,为情人受伤而自责难过不已;克洛德则为了得到她而不择手段,近乎疯狂,最后甚至陷害她,害她被判绞刑。艾丝美拉达善良、天真,而克洛德却被宗教扭曲了人性。卡西莫多与另外三个男人: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是纯粹而自卑的;而弗比斯的爱则是轻浮的,只是玩弄、逢场作戏,姑娘被判刑他竟无动于衷;克洛德的爱是兽欲的爱,道貌岸然,内心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指使养子绑架姑娘,后来还多次乞求、威胁她(这论证了“丑怪藏在崇高背后”);而格兰古瓦的爱则是干瘪的无品行的爱,贪生怕死,不愿帮副主教救艾丝美拉达。人物自身的对照:1、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格:卡西莫多外表虽丑陋吓人,内心却善良、忠诚,为了爱不顾一切,
6、甚至把养父推下钟楼,抱着艾丝美拉达尸体殉情。弗比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是卑鄙龌龊的灵魂。2、人物内心、前后期的对照:克洛德宗教情怀与人性意识的纠缠:曾经是个善良热心,充满仁慈的教士,爱护弟弟约翰,收养卡西莫多,人性扭曲后被艾丝美拉达唤醒情欲,然而却被欲望控制,不择手段。格兰古瓦:文人的外表,庸人的灵魂。艾丝美拉达美丽的外表光环下,是无知、平庸和狭隘,她宁愿做弗比斯的情妇、奴仆,又体现出她性格中的懦弱和卑贱。莫里哀在伪君子中是如何塑造达尔杜弗形象的他是剧本的中心人物,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宗教骗子,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伪善。(一)结构艺术:莫里哀为了塑造达尔杜弗的形象,集中
7、笔力,以从间接介绍入手,再层层深入让人物自我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全剧五幕三十一场,每一幕每一场都围绕达尔杜弗伪君子形象的塑造这一中心来组织情节。剧本开场后整整两幕,达尔杜弗没上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谈和行动,间接介绍了他的严厉、身份。第三幕则直接描写,让人物自我暴露。剧本写了两次跌宕,他对奥尔恭年轻妻子欧米尔的两次求欢,按捺不住情欲的冲动,花言巧语地勾引欧米尔,更是他丑恶灵魂和流氓本性的大暴露。第一次被奥尔恭儿子达米斯告发,他以退为进,反复自责,造成一种自己含冤受屈的假象,迷惑了奥尔贡,使自己摆脱了困境,又得到了奥尔贡的财产继承权。第二次奥尔恭在妻子设计下桌下偷听达尔杜弗调情
8、。他阴险狠毒的真面目暴露,反客为主,要将奥尔恭一家赶走。他的伪善、荒淫无耻和贪婪形象暴露无遗。(二)对比艺术:与奥尔恭的对比:奥尔恭是真信徒,对于宗教有着发自内心的狂热,而达尔杜弗却是个假信徒,他以伪装的虔诚骗得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他明明是地地道道的好色之徒,却偏要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苦修士。实际上他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达尔杜弗自身的对比:言行不一,表里两样。假装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财,一边嘴里说着最为圣洁的言辞,利用教会行骗。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被看成是一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300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展史。歌德塑造了浮士德这一富于哲理意味的典型人物。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
9、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不断超越和否定自我的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走出书斋,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政治悲剧使他逃避现实;追求古典美,只得到海伦的衣裳,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追求事业,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听到百姓移山填海的声音误以为是群众在劳动,灵魂最终升入天堂。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体现了西欧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精神发展史,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
10、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这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主题和艺术成就1、 浮士德的主题是歌德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化身加以塑造。通过浮士德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体现出人类历史的道路:怎样摆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论述题 分析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