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共9页).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 空 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4、儒家与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
2、了灵感,首创之功。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戏为六绝
3、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孔子的文艺思想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人的道德修养要从感性的、具体的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立于礼: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成于乐:通过音乐的熏染来改造自己的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本能触发守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1)兴,强调文学的审美作用,指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
4、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联想某种抽象的一般意义,从具体到抽象)2)观,强调文学的认识作用,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志。3)群,强调文学的团结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4)怨,强调文学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作用,“怨刺上政”, “怨而不怒”。3、文学批评标准:思无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它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即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
5、,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如: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庄子的艺术创作论1、斋以静心:创作心理自由。心斋是一种艺术创作境界,也包含了创作的心理自由。虚静之心是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心情,只有这种心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梓庆削木为鐻,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心理问题。鐻之所以达到鬼斧神工之境,归结于虚静之心。只有虚静之心,才能含纳万谷,虚而待物,把一切纳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中。2、大巧若拙:创作技巧。不是不要技巧,而是超越了一般的技巧,大巧是不可传授的,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只能亲身体验,能说的只是小巧。3、由技近乎道:艺术修养。道即悟道的功夫,由一般的技巧升华到道的境界,于无形中说
6、出了艺术修养的道理,艺术是技巧性的创作,到比较高的阶段则信手拈来,不讲究技巧。艺术创作活动是合乎规律而又不受规律束缚的活动。三、周庄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周庄梦蝶本不是审美但深刻涉及了审美问题。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和对象经常处于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过程和状态中。主体感到自己化为了对象,同对象不可分。周庄梦蝶揭示了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它就没有审美。四、荀子“音乐人心治道”模式1、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之乱。音乐是人的感情之自然流露。所以具有特殊的陶冶人心灵的作用。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天生就要求满足自己的私欲,故其思想感情有邪而不正的方面,为此需要有好的音乐
7、来感化它,使之改恶从善。(评价)是对艺术作用的极度夸大,一方面铸就了艺术担当社会责任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夸大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对艺术自身规律的忽视,只把艺术看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2、全面阐述礼乐关系,提出“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荀子发挥了儒家关于理解意外、乐以和内的思想,指出礼作为礼节仪式、典章制度,是节制人们行动的准则。礼是为了从外面限制人欲望之无限度发展而制定的,而这种欲望是产生于人的内在本性。因而,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陶冶人的内在本性,是指自觉不会产生非分之要求。3、荀子在乐论中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五、毛诗论这是汉代经学四大派之一毛派解释诗的序文。毛诗分为两部分
8、,“毛传”和“毛序”。“毛传”解释字义,“毛序”解释诗义。“毛序”又分为大序和小序。小序在每首诗题之下,很短的文字,揭示其主体和背景。大序,在诗经首篇关雎小序之后,用很长的文字总论全诗。文学理论上所说的毛诗序实际上指的就是诗大序。六、班固论汉赋辞赋在西汉时代作为一种成熟的和完备的文体出现,是有其根源的。班固指出其源出自古诗,是“古诗之流”,在艺术上是有所前承,有所发展的。但它特别盛行于西汉武、宣之世,更有其政治的和社会的原因。那就是继“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也随之巩固和强大起来,汉大赋正是适应其时政治上“润色鸿业”的需要而产生、而兴盛的。武、宣之世创作繁荣
9、的情况是空前的,不但专业作家司马相如之流“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就是公卿大臣倪宽、董仲舒辈,公务之余,也“时时间作”。真是名家辈出,名篇传诵,成果十分惊人,这是与其时实行“崇礼官、考文章”发展文化的政策分不开的。班固在这些方面的论述,都是符合汉赋兴盛和繁荣的实际情况的。第一、“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认为赋是古诗的后续,是另一种形式的诗。这显然是为了抬高赋的地位,为给汉赋以很高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汉赋的产生和盛行,并不是在“汉初大定,日不暇给”的时代,而是在“崇礼官、考文章” 武、宣之世。东汉前期,汉大赋要再度发展,也是因为“海内清平,朝廷无事”,适应崇礼尚文“以备制度”的需要。从而指
10、出了汉赋“雍容揄扬”的特点。第三,班固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明了汉赋的价值。从内容说,赋既可“抒下情而通讽喻”,也可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从形式说,汉赋的文章,彪炳于世,是不可或少的。七、魏晋文学观念变迁1、文学创作主题和文学思想的变化文学创作主题从政治教化,美刺讽谏等社会政治主题转变为以写个人悲观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及对动乱的现实的深沉感慨。文学思想从言志到缘情,魏晋之际的缘情说在于突破儒家礼仪的束缚,要求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2、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重视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经学时代,人是工具,文学为礼教服务。人们只把自己当
11、做礼教的工具而存在,不懂得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儒家思想统一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人存在的价值。反对用共性扼杀个性,要求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3、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经学时代,儒家在对待形式与内容上,强调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服务。但片面强调为政治教化服务。对形式本身的独立性重视不够。常忽略艺术本身的特点及规律。严重者甚至只讲内容不讲形式,以思想取代艺术。魏晋时期有根本变化。鲁迅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他们重视对艺术本身创作规律的探讨,这和文学创作主题的抓花,重视自由抒发个人感情强调要有独特创作个性分不开。因为把文学看作是个人精神上的安慰,心情苦闷的
12、一种解脱,自然会追求美的享受,对创作的审美特征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八、文人相轻的文学批评态度1、典论论文提出问题“文人相轻”且“自古而然”,说明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存在。2、分析具体原因:一、“夫人善于自见,暗于自见,其人谓己为贤,谓人为短”。由于批评主体的态度存在,就很难对他人及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批评对象存在文体风格、作家才性的不同,使作品呈现一种复杂的情形,这种情形也容易导致不公平、不客观的现象发生。3、解决问题:提高修养。从批评主题来说,要有较高素养,“盖君子审己度人”。九、文气说1、这里的“气”,它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
13、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2、这里的“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仪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而曹丕的“气”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性。3、曹丕把文章的气分为清浊两类,开启后世文学批评的阴阳之说。4、首次把哲学的“气”引入文学中,从此“文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十、文赋:“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轮机认识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困扰作家的重大问题。即“文”与“意”“物”的脱离。意指构思中的意。构思中所
14、形成的具体内容。不是指文章已经表达出来的“意”;“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与艺术表现问题。十一、文赋的艺术构思(一)、虚构:凭虚构象。“课虚无以责有,叨寂寞而求音”。“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文学创作要有虚构,没有虚构就不是文学创作。(虚乃道家之无)。(二)、想象1、情物结合:当文思勃发,“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形成是同步进行的。2、不受时空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批评 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