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散文阅读(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州散文阅读(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散文阅读(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州散文练习(一)城市与文化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800年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
2、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园林也不过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
3、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中国有“古城卫士”之誉的阮仪三教授曾大声疾呼: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
4、心态,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他指出,人们经常误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至于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一味追求经济回报。他们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这无疑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城市文化须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是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5、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20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从文章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21说说第段中提到的“反文化的短视行为”具体表现为哪些?至少写出三点。(3分) 22文中第五段首句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点理由。(3分) 2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具有哪些特征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城市”?至少说出两点。(3分) 24根据全文内容,请你谈谈我们苏州在大跨步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些什么?(2分) 答案:20、结构上,引起下文,为
6、下文论述作铺垫;内容上,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 21、(1)心态浮躁,急功近利。(2)理解错误,认为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3)做法荒谬,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一味追求经济回报。(4)结果悲哀,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22、因为文化中有历史,文化中有传说、有故事,所以,有文化的城市才耐人寻味,才具有生命活力,才会让人留恋忘返,才会让人感动,产生共鸣。 23、(1)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历史文化的滋润,有历史传说的熏染。(2)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
7、关,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3)需要有文化素养的人来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24、大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维护与发展,做到古城与文化同步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意对即可。 (二)山塘走笔 已经很久没有去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了。还记得那儿有一个饭馆叫“七里香”,于是你一定知道它的名字了七里山塘。 朋友说,总有一个印象。山塘在苏州的下面,就象小孩窝在父母的臂弯里。然而山塘的延伸绝非孩童般的青涩与单纯,那是一种淡定,还带有稍许的清高。它,有这个资格。这是一个满载回忆的地方。于是,风雨之后,灿烂之后,它依旧如故。哪怕破败,哪怕被忽视,它都有它
8、生存的轨迹。那条河一面临屋,一面临街,你偶尔的一抬头便会看到简陋中曾经的精致,破旧中曾经的华美。那些依旧镶在斑驳墙面上雕刻精美的木纹装饰,不知道是激起了心中的哀伤还是庆幸。 这七里路,喧闹和宁静比邻。甚至在菜场集市,每隔三五步,定会有个摊,木桌上摆着几个玻璃的大茶叶罐,罐子前面是用青瓷的小碟盛着的一小撮茶叶。于是,各种的茶香就夹在菜市场的腥味中,我行我素地飘散着。摊主从不吆喝,因为他知道,但几喝茶之人定会从喧闹中找到这个摊,然后,安静地坐下品饮。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山塘河流动那么自然。 弹棉花,修棕绷,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行业竟然深藏在这里,留着最后一点旧事物的残存,它们躲进了这里,或者
9、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归宿。 这样的天,没有阳光撒进巷子,也没有雨浸润着石板路。走进一条支弄,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抬头,两边的飞檐只给天空留了一小条缝。然而即使阴着天,那条缝依旧很亮很亮。你可以感觉到它身后的宽广和深邃。走过它,前面又是一片天地。于是,小小的地方就变得很大很大。 依旧住在山塘的人,大多是些苍苍白发的老人了。这些真正的老山塘,或许把一辈子都留在了这里。这些老人因为留在山塘太久了,甚至不能称之为苏州人,而只能称之为山塘人。于是“家”的含义对于山塘,对于老人就更为深刻了。每当和老人们谈起山塘,他们总是带着份骄傲,昂着头,用略微上扬的手势,指着这个家中的一切美好。留在这里,他们心里踏实。
10、 走过一段安静的街区,看见在一扇陈旧的木门前,一把小木板凳,一张小小的、已经有点摇晃的木桌,桌上有一只红红的蟹,还有一小杯白酒。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坐着,不紧不慢地享用着。那份闲适和自得其乐让人羡慕。当我返回时,再次经过他,桌上原来完整的蟹已经化为了一堆蟹壳,再看那男子,正专心地一丝丝挑着手中最后一块蟹壳中的肉。一种儒雅和平静,一种女子的细腻和老人的淡定居然表现在这男子身上。这样的场景,换作是北方人,定会惊讶不已,一个大男人,竟然静坐在巷中,在一段近乎奢侈的时间里,用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情,品味着的,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蟹,然而因为在江南,在苏州,在山塘,我想,他的举止或许只是属于这里的一个
11、内在部分而已,他品味着的是山塘中的无忧和山塘的清高。 伸向山塘河的石阶上依旧有妇女在洗衣服,衣服从水中撩起时哗哗的声响荡漾在河道上。人踏着的小木板车依旧满载着热水瓶,瓶中灌满的热水随着小板车的颠簸,透出股股的热气。 砖瓦依旧,飞檐依旧,木色依旧,人也依旧。这里的居屋挤得很紧,好象相互拥在一起,很温暖,而且永远都不会冷,哪怕天阴着。 (摘自苏州日报沧浪副刊200438) 21历代文人都曾经为美丽的苏州放歌,下列诗句哪一项与文中5、6段所描绘的情景最吻合?( )(2分) A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横塘宋范成大) B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登阊门闲望唐自居易) C阳羡(注:宜兴)
12、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忆江南清沈朝初)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唐张继) 22“就这样,铺满一切古老的山塘安静地一直弯转到了虎丘山脚。”这是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末尾最恰当。(2分) 23品味“山塘在苏州城的下面,就像小孩窝在父母的怀里”。你认为这句话写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24文中第九段具体描写了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酌酒品蟹的场景,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把你的看法写出来。(4分) 25作者认为“山塘是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请你另外举一个也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并简要说说理由。(4分) 答案:21D 22第四段末尾。 23好。山塘象孩子那样偎
13、依在母亲的臂弯里,“窝”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塘和苏州的关系,只有苏州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才能孕育出这样淡定、清高的山塘。(意思对即可) 24这一独特场景正是山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很形象地诠释了山塘的淡定、儒雅、无忧和清高,这是苏州文化的一种体现。(意思对即可) 25略 (三)水 城 王剑冰 很难想像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会有一个极像江南水乡的地方,潺潺涌涌的流水,老旧 的石桥,灰色的民居,古朴的人家,许多景象与江南的同里和周庄都惊人地相似。中国幅 员广大,相隔万水干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如何相约一般造就两个水城? 无疑,都是利用了水。同里和周庄利用了泱泱太湖水,湖水穿巷过廊,
14、缠绕于小镇的 生活里;丽江则利用了汩汩山泉,长年喷涌的黑龙潭水依地势被人们框在一条条沟渠中, 顺着这些沟渠建构成一条条小街和廊坊。 在我的感觉里,江南小镇展现出十足的秀意、丽江古城则带有更多的拙朴。小镇构屋 多用砖,古城建房多用石;小镇的水柔而软,古城的水凉而硬;小镇人性情温和,古城人 野胆火热;小镇四面环水,古城八面围山;现在想起来,风都是不一样的,太阳都是不一 样的。因而我说,丽江古城是男性的,江南小镇是秀女型的。 相同的是,这两个地方都过多地来了旅游者,过多地来了外国人。让人想起一首叫蝶 恋花的歌子,让人想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谚语。在丽江,我甚至看见“老外”开起 了“茶吧”。“茶吧”都
15、不大,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邻水邻街,“老外”怀抱一个吉他, 很客气地迎你光临。“老外”在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静静地品味东方的古朴与神秘,相对 于西方一片纷扰繁杂,无异于脱胎换骨后的幸福。丽江城内,悠闲自在的“老外”随处可 见,他们在不慌不忙地利用时间,或者说在享受时间。国内的匆匆旅人,大多走马观花, 吃上一顿小吃,买上一点特产,照上几帧照片就满足而归。而很多“老外”的手里却拿着 有关古城的书籍在夕阳中细细翻读,印得精美的地图也被揉烂了。 许是交通的缘故,不管是国人还是“老外”到江南水乡都十分方便,到丽江则艰难 得多。更多的人是通过铁路或公路去的,有的“老外”则骑了一辆山地车。正因为如此, 同里
16、和周庄的夜来得很早,很早就不见了什么人影,旅人们不是在当天打道回府或转到别 处去了,就是寻了旅店早早安歇了。”丽江古城则不然,由四方街辐射出去的小街,几乎整夜地亮着灯光。灯光都不很亮,幽幽恍恍的,像古城惺忪的目光。人们相聚于各色各样的酒吧或茶吧,无需什么名贵菜肴,只要一壶茶,便可坐到夜的深处去,直听着吧前流水淙淙,流露些逝水流年的眷恋,离人怀乡的愁绪,世外桃源的感叹。没有大分贝的音箱,各小吧里飘出的有纳西古乐,也有西洋音乐。小吧设计都不相同,个具特色,土得朴拙,洋得大气,象形的古东巴文字和西洋文字交相辉映。 在丽江也遇到了一场雨,清新温润的雨掠过灰色的屋顶,像谁在播洒音韵,屋檐下是 再美妙不过
17、了。满街的石板都光光闪闪,阵阵笑声从那里飘出,带着水音。一道道溪水更 纯净了,细雨里听出另一种水声。雨,对于两地倒是一样的韵致了。 选自散文2000年第五期,有删节 18江南的同理、周庄和云南的丽江古城都是“水城”,两者在利用“水流”建城这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2分)19、作者认为“丽江古城是男性的,江南小镇是秀女型的”。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 由。 (2分) 20、为什么丽江城内随处可见“老外”,而且他们大都流连忘返?下面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3分) ( ) A丽江城内有“老外”的茶吧,西洋的音乐,西洋的文字,“老外”在那里不会觉得陌生。 B去江南水乡十分方便,到丽江的路途却艰难的多,去一
18、次不容易,因此“老外”不急 于离开。 C丽江古城充满东方古朴和神秘,在那里可以享受自然的悠闲宁静,调整人的心态。 D丽江古城别具风格,再加上“老外”时间充裕,住的时间长了,才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21、文章最后一段说“细雨里听出另一种水声”。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另一种水声” 的理解。 (2分) 22、无论是江南小镇,还是高原上的古城,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他们没有现代都市的纷扰喧闹,因而吸引许多人前去游玩。可纷至沓来的游客又难免会打破那里的宁静、和谐。如何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永存,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四)神秘的越王古剑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散文 阅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