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共6页).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客观条件: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主观条件: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隋初经济繁盛原因及表现: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
2、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原因 概况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原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流通七省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2)不同意。可以从开凿大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体现的暴政,结合隋的速亡来阐述。 5、比较秦朝和隋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1)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2)都形
4、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3)都兴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修长城、隋开运河;(4)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第二课“贞观之治” 1材料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唐太宗常对臣子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唐太宗本着上述思想治国,有哪些突出措施和业绩?
5、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 (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轻徭薄赋和重视纳谏的思想。(3)政治上,任贤.纳谏,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二、简介“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开明治国思想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3、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
6、观之治。 4、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从唐太宗用人纳谏,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是否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2)要能容人,要善于接受批评意见;(3)应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3、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一般的知识分子
7、提供了做官参政的途径,扩大了选才的范围,能达到有效笼络士人的目的。但其毕竟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统治者笼络吸收人才上为了扩大统治基础,维护自己的统治。 4、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8、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5、简介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为什么武则天墓前立的是无字碑? 提示:(1)结合武则天一生曲折的经历,说明碑文如何撰写成了难题,于是只好立无字碑。(2)
9、武则天的是非功过,生前世人争论不休,死后也难以盖棺定论。于是只好立无字碑,任凭后人去评说。 7、为武则天写碑文。 提示:(1)生平(2)政绩;(3)历史局限性。(碑文实则考察对武则天的评价,应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用人有何相同点? 提示: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革新政治。(再结合2、3课相关史实,一一具体说明) 第3课 “开元盛世” 什么是开元盛世,有何表现? 1、“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农业方面: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茶叶生产的发展:
10、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经济交往因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历史 问答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