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导读第三次作业答案(共11页).doc
《西南大学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导读第三次作业答案(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导读第三次作业答案(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077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导读(第三次作业)11用教学实例说明直观几何在中学几何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几何的直观性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由于几何的直观性,使得几何在数学中(即使在数学家正在研究的高深的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引用当代伟大的数学家Michael Atiyah(1929,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瑞典科学院外籍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的话:现代数学与传统数学的差别更多地是在方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本世纪的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实质上具有的几何困难作斗争,这些困难是由于研究高维问题而产生的。集合直观仍然是领悟数学的最有效的渠道,应当在
2、各级学校尽可能广泛地利用几何思想。现在各国中学几何课程中都加入了直观几何的内容。学生能够在直观几何课中遇到引人入胜的难题,例如,种种迷人的折纸与拼图游戏,观察和实验是直观几何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富有想象力的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几何变换;通过折叠、拼合建立关于对称的直观概念。观察、实验、操作、想象等认知活动在直观几何中以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学几何教学中有些“概念、习题”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解、指导,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顺利地解决具体问题。我在教学中,对某些“概念”的教学,常常就运用运动的观点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
3、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如:讲解“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知识时,我开始做了一个小实验:用橡皮筋构成ABC,使顶点B、C固定,顶点A可以移动(如图)。当顶点A来回运动时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三角形。这时,我便问学生: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当顶点A越靠近BC,BAC越接近180,ABC与ACB越来越小,接近0,而当顶点A落到BC上时,这时ABC+ACB+BAC=180。于是,我让学生猜想,一般情形下,ABC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吗?接着,课上学生又积极地探索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证实这一结论。整个一节课,学生思维积极,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4、,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几何图形是帮助我们进行数学想象的最有效的工具。本来,数学中的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而真正抽象的对象是难以思考的,直观的几何图形是我们最容易利用的数学形象。因此,直观几何不但能够帮助初学者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真正的数学研究与数学创造。直观几何并不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的层面,经过教师的细心引导,直观几何中也可以包含丰富多彩的、严格的逻辑推理。12你能否理解代数中的模式直观,以实例说明。答:模式直观是一种比图形直观更为广泛的直观思维途径。模式直观并不是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直观”离不开几何图形。模式直观是一种在大多数场合不能利用几何图形并借助于视觉形象所产
5、生的对于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直接的、形象的推断和理解。有时模式直观表现为人们对复杂过程所发生的程序或秩序的理所当然的了解和理解。在上面的证法2中我们把“从n个元素的集合中取m个元素的过程分解为两种绝然不同的取法程序,其中一种在所取的m个元素中不含固定元素a,另中一种在所取的m个元素中含固定元素a,这样合在一起就是从n个元素的集合中取m个元素的所有可能的情形”。证法2 的合理性建立在这种“程序分划”的模式直观之上。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直观的实例是关于组合公式(m,n 2)的证明。证法1:证法2:在n个元素中固定一个元a,那么从n个元中取m个元可分为两种情形。一定不取a,共有种取法;一定取a,共有
6、种取法,加起来共个取法。容易看出证法1依赖于组合符号的定义及烦琐的数字计算,是一种对发现公式本身丝毫无助的纯验证法。而证法2直观形象,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不但能够证明公式,而且这是一种发现公式的真正途径。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传统的教学观点甚至认为证法2不能算作逻辑证明,不少旧教材仅仅把证法1作为该公式的证明,而把证法2作为对公式的一种“直观理解”。现在我们暂时不对这些有分歧的观点做出过多的判断和评论,关于证法2是否是真正的数学证明这个问题,读完下文之后读者一定能够自行判断。13试述数学文化的含义。答:数学文化是指一个人通过某种特定的学习途径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行为准则、思
7、想观念及对待事物的态度.数学文化是由数学的思想、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出来的能与相关文化领域结合为一体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数学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成分:包括数学理论知识、数学问题、数学语言等。(2)能力因素:包括数学应用能力、将问题通过适当途径而数学化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3)数学观念:包括数学思维方式、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虽然数学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一个人数学修养的各个方面,但是它更强调当一个人的数学知识与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力相融合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8、分。数学课程应当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14下面列举5个长期困扰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数学问题,请选择其中1-2个加以分析研究,讨论如何在数学课程中更加恰当地解决此类问题,以教师教学中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与思考。1)为什么1.2+1.3=2.5而?答:因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至少在
9、不少幼童心里存在这样的直接想法:1.2+1.3=2.5,说明加法总是将同类的对象相加,为什么分数的加法违背大多数加法法则,不是把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这种同类东西相加,而是另外使用一套非常难以想象的复杂法则呢?我们不能把这样的问题看得过分简单,可以强调分数加法自有一套法则,但是初学者心里难以将这样复杂而违背常规的法则转化为自己心里的直观形象。下面是对于“通分”法则的解释:首先观察带分数的减法。如果将小数看成十进制分数,那么是27-进位制的分数,同样是14-进位制的分数,而是7-进位制的分数。小数加减法只有当进位制相同时才能进行。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分数运算与小数运算具有统一的法则。而“为什么1.
10、2+1.3 = 2.5而 ?”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分”就是把不同进位制的分数化为相同进位制的分数,然后再进行运算。古埃及人十分重视,这类分数,把此类分数称为“分数单位”,实际上分数的运算是又“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数单位”也是分数的“位值”,自然地,不同位值的两个数无法简单地进行运算。上面的解释表面上看起来好象不涉及心理学问题,但是“位值制”概念是比较直观的概念,例如:(苹果)+(香蕉)难以进行简单的运算,其主要的困难就在于被加的对象没有等同的“位值”。对于初学者来说,普通概念是他接受专业概念与专业法则的基础。因此,简单地重复法则无法使学生摸去“心里的错误”。教师纠正错误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先
11、做下面的问题:教师心里必须明白,在各种各样的分数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儿童心目中分数是抽象的,但是是个例外,是一个最富有形象的分数。注意到这一点会对分数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小学生学习分数,第一步学的不应该是,而应该是。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分数加法运算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仅仅是成年人的想法,儿童没有这样的心理。只要有每次吃半个苹果经历的儿童都不难接受的运算法则,但是与一样难。第二步还到不了做的地步,应该通过适当的反复,尝试反复做,,这类问题,通过同分母(不是一般的同分母运算,而是同分母的单位分数运算)的运算让学生首先注意到的不是抽象的分数运算法则,而是单位分数(即)的重要概
12、念。与相仿,单位分数在分数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单位分数的运算基本上接近整数的运算,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比较清晰。几何形象也许是帮助儿童解决心理困惑的工具。下面我们摘录一段著名的美国数学家David Mumford(1937,哈佛大学教授,1974获菲尔兹奖,19951999任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讨论大学微积分课程改革的一篇论文(载美国数学会刊物Notices of AMS,1997第44卷)中对数学课程中“公理证明”与“图形直观”的看法和意见,Mumford说:“通常图形是促进交流的办法,在小学里,当你接受1/(1/n)=n时,你可能像我一样困惑。当然,现代教科书中程度不同地摆弄公理的办法去证
13、明这一公式,但是用下面的对比图形不是一样清楚吗。(参见下图)”总共6块饼,每人2块,可以分给几个人?6/2=3.结论:6包含3个2总共1块饼,包含几个1/4块?结论:1包含4个1/4,因此1/(1/4)=4Mumford评论:“介绍一个实例,观察一个图形,导出一个解释,难道不比去介绍形式化证明更好吗。”2)为什么“负负得正”?答:“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教学设计”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与教科书中呈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本模式相对应,“负负得正法则”的教案设计方式通常有“变号法则模式”、“运动模式”以及“合情推理模式”三种基本模式,而且,分别对应于当前使用率最高的三套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相
14、应版本:设计方式之一:变号模式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和质疑的意识;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会正确运算。其次,将教学环节拟定为如下三个环节:导入:根据乘法的意义,由“正数乘法2+2+2+2=24=8”引入被乘数是负数的乘法,进而提出问题:(2)(4)、2(4)意义何在?得数是多少?新授内容:探究:先给出一组式子: 428; 326; 224;122.即正正正。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继续往下写,得出:(4)28; (3)26;(2)24; (1)22.即负正负。对比两个方阵,得出规律:两数相乘,若其中一个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它的积也变成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南 大学 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 导读 第三次 作业 答案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