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机基于PLC的设计(共3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搅拌机基于PLC的设计(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搅拌机基于PLC的设计(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现状目前,我国的液体搅拌机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传统的继电器进行控制,这种方法耗能大,浪费大,搅拌效果不好,给工厂浪费很多资金,同时对噪声污染也很严重。而且,在炼油、化工、制药等行业中,多种液体混合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但由于这些行业中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介质,以致现场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不适合人工现场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厂家对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采用PLC实现液体搅拌控制,不但可以对液体搅拌过程的各个环节精确控制,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此外,对搅拌机控
2、制系统进行改进,使它可以灵活的根据液体的不同而进行混料的浓度调节,从而达到节能环保,改善工作环境的效果。用PLC对液体混合进行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简单、服务功能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且节省了成本,使液体混合系统的性价比提高。 应用PLC作为主控制器设计液体混合控制系统,完成两种液体的混合和搅拌工艺。通毕业设计,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真正做到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本毕业设计使我们掌握PLC的软、硬件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使我们能初步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了解PLC与P
3、C之间的网络化通信控制,为毕业后从事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PLC在液体搅拌器中实现控制功能,在相关的研究文献报道中用PLC对液体搅拌器进行控制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致人们难以根据它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参数进行系统控制,也就难以满足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本设计就是基于以上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索。国外的可编程自动控制设备技术顺应时代潮流,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向着通用化、模块化、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迅猛发展。国内的发展从全盘引进、仿制到自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们在技术性能、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4、。因此,改变原有的落后设备和技术,设计以可编程序器与计算机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提高工业自动化的程度。此液体混合PLC控制系统,其目的就是以PLC为核心,配合智能仪表,完成系统功能控制,状态显示,信息检测和报警硬件组建所需要的PLC和传感器等元件的选现对液体混合的自动控制以及运行状态的检测功能和显示功能。1.2 液体搅拌系统的简介 目前,我国的液体搅机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传统的继电器进行控制,这种方法耗能大,浪费也大,而且搅拌效果不好,给工厂浪费很多资金,同时噪声污染也很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厂家对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搅拌机控制系统应该进行改进,使它可以灵活的根据
5、液体的不同而进行混料的浓度可调,从而达到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目的。液体搅拌系统由原料罐,混料罐,出料罐组成。它先将两种原料送混料罐,然后在混料罐内混合,最后,送出料罐出料。两种原料液体进料时达到设定的液面时停止进料,且搅拌器搅拌时间可根据浓度的不同而自行设定。为了实现液体搅拌系统的控制需要,系统使用PLC为控制核心。系统通过液位变送器采集现场液位高度并将其转换成420mA的电流信号送PLC,PLC根据现场状况及外部输入指令控制搅拌系统,并显示操作指示及发出报警。系统的控制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系统控制框图 根据系统的工艺流程整个液体搅拌控制系统过程可分成多个阶段:基本液位控制过程、模
6、拟量信号采集、报警指示。(1) 基本液位控制过程:按控制要求,实现进料及出料时进料罐和出料罐的基本液位控制。(2) 模拟量信号采集:通过液位变送器及A/D转换器完成现场液位的采集过程。(3) 报警指示:当超过所设定的液位时,报警输出。1.3 液体搅拌机的组成1.3.1 搅拌机机械部分的组成搅拌机机械部分主要由搅拌轴、机架、轴封、搅拌器、搅拌容器(筒体)、传动装置组成。本次设计的搅拌机为立式容器中心搅拌机,其结构形式如图1-2所示。此搅拌机将搅拌装置安装在立式设备筒体的中心线上,驱动方式为齿轮传动,用普通电机直接联接。一般认为功率3.7kW一下为小型,5.522kW为中型。本次设计中所采用的电机
7、功率为18.5kW,故为中型电机。本次设计主要进行的是搅拌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搅拌机的机械部分直接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1、 电动机2、 减速器3、 进料口14、 封头5、 筒体6、 夹套7、 搅拌器叶片8、 出料口9、 进料口210、 搅拌轴 图1-2 搅拌机的结构形式 1.3.2 搅拌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为实现液位的采样、自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由可编程控制器、液位变送器、电磁阀、电机、泵、A/D转换器、RS-232电缆接口组成。软件部分由PLC编程软件组成。 (1) 系统硬件组成及功能: 1)可编程控制器:系统下位机选用三菱型PLC,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用于
8、实现自动控制。2) 电磁阀:选用DF 2型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用来控制进料及出料时液体的流动。3) 接触器:选用CJ10-20交流接触器,用于控制电机、泵。4) 中间继电器:选用JZ14-44Z型中间继电器,主要起中继作用,与接触器配合使用。5) 液位变送器:选用HP-31B液位变送器,并转换成420mA的电流输入,用于采集现场液位数据。6) A/D转换器:选用三菱四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用于将采集到的现场液位数据传送给PLC。7) RS-232电缆接口:用于连接PLC及上位机。(2) 系统软件组成:PLC编程软件:由于系统采用三菱的PLC,故也是使用三菱PLC编程软件GX Develope
9、r,用于编写PLC 控制程序。1.3.3 PLC在液体搅拌系统中的应用 在化工、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液体搅拌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液体搅拌的关键是保证混料过程中原料的准确性和比例以及保证原料的充分混合。采用通用计算机控制,尽管可以达到控制精度,但成本高,对工作环境要求高,对现场操作人员要求也高。采用PLC实现液体搅拌控制,不但可以对液体搅拌过程的各个环节精确控制,而且大大降低成本,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以往常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液体搅拌系统,使用硬件连接电器多,可靠性差,自动化程度不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目前采用先进控制器对传统接触控制进行改造,大大
10、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自控程度,为生产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本文在此介绍一种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对液体搅拌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其电路结构简单,投资少,可靠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第2章 搅拌机的结构设计 2.1 搅拌容器(筒体)的尺寸确定及结构选型2.1.1筒体及封头型式的选择搅拌机的料斗筒体用于盛装混合液,选择圆柱形筒体,简单实用;封头采用标准椭圆形封头,降低设计成本。 2.1.2内筒体及封头的直径确定 发酵罐类设备长径比取值范围是1.72.5,综合考虑罐体长径比对搅拌功率、传热以及物料特性的影响选取长径比,根据制作工艺要求,装料系数=0.6,罐体全容积,罐体公称容积(操作时盛装物料的容积)。 1、
11、初算筒体直径,由圆柱形体积公式 得,而,则m圆整到公称直径系列,取。封头取与内筒体相同内经,封头直边高度。 2、确定内筒体高度H (1)当,时,查压力容器封头GB-T25198-2010表C.1得封头的容积,则m,取m。 (2)核算长径比与装料系数计算长径比,该值处于1.72.5之间,故合理。计算装料系数,该值接近所取值0.6,故也是合理的。 (3)选取夹套直径 夹套直径与内通体直径的关系如表2-1 所示表2-1 夹套直径与内通体直径的关系 内筒径(mm)500600700180020003000夹套(mm)+50+100+200 由表2-1,取。 夹套封头也采用标准椭圆形,并与夹套筒体取相同
12、直径。2.2 内筒体及夹套的壁厚计算 此筒体采用内筒体和夹套筒体,使用夹套筒体的目的是加热或冷却内筒及其内部的介质,当然也可以作为内筒的密封绝热室。这样的搅拌机筒体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夹套筒体的型式如图2-1所示。图2-1 夹套筒体的型式2.2.1 选择筒体材料,确定设计压力 1、按照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规定【13-20】,决定选用(GB/T 14976高合金不锈钢板)为内筒材料,该板材在下的许用应力由过程设备设计附表查取许用应力,常温屈服极限。 2、计算夹套内压力 由介质密度,液柱静压力和最高压力以及设计压力得液柱静压力大于5%P,所以计算压力。内筒体和底封头既
13、受内压作用又受外压作用,按内压则取,按外压则取。2.2.2 夹套筒体和夹套封头厚度计算 夹套材料的选择由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13-18页】规定,决定选用Q235-B热轧钢板,由钢制压力容器表4-1知其极限应力,150的需用应力=113 由夹套筒体壁厚的计算公式(过程设备设计公式4-12)和夹套采用的双面焊接以及局部探伤检查,查过程设备设计表4-3得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系数,则 mm。 钢板或钢管厚度负偏差应按相应的规定选取。按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差的规定,钢板负偏差值为固定,其=0.8mm。对于不锈钢材料,当介质的腐蚀性极其微弱时,可取腐蚀裕量即腐蚀深度,
14、对于碳钢则取腐蚀裕量即腐蚀深度16,故内筒体厚度附加量,此处取0.8mm。夹套厚度附加量,此处取2mm。根据钢板规格,取夹套筒体名义厚度=14mm。夹套封头计算壁厚为 mm 取厚度附加量,确定取夹套封头壁厚与夹套筒体壁厚相同。2.2.3 内筒体壁厚计算 1、按承受的内压力计算 此焊缝系数同夹套一样,取,则内筒体计算壁厚为: 。 2、按承受外压计算 设内筒体名义厚度, 则有效厚度, 内筒体外径, 内筒体计算长度。 所以长径比,由过程设备设计图4-6查得周向应变系数,然后再根据设计温度150,由图4-9查得最大许用应力,此时许用外压为 【17】所以不满足强度要求。 再假设名义厚度, 则有效厚度,内
15、筒外径,内筒体计算长度, 则,由过程设备设计图4-6查得周向应变系数,然后再根据设计温度150,图4-9得最大许用应力,此时许用外压为 故取内筒体壁可以满足强度要求。 3、壁厚校核 考虑到为使料斗加工制造的方便,取封头与夹套筒体相等厚度,即取封头名义厚度也取。按内压计算肯定是满足强度要求的,下面仅按封头受外压情况进行校核。 封头有效厚度。由过程设备设计表4-5查得标准椭圆形封头的形状系数,则椭圆形封头的当量球壳内径,则计算系数A为 查过程设备设计图4-9得最大许用应力,所以许用外压力: 故封头壁厚取可以满足稳定性要求。 4、水压试验校核 (1)试验压力 内筒试验压力取 夹套试验压力取 (2)内
16、压试验校核 内筒筒体应力 夹套筒体应力 而内筒体的0.9倍的极限应力,大于内筒筒体应力,故内筒筒体满足水压试验时的应力要求; 夹套筒体的0.9倍的极限应力,大于夹套筒体应力,故夹套筒体满足水压试验时的应力要求。2.3 搅拌器的选型2.3.1 搅拌器的参数选择 搅拌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主要由以下几种。1、按叶片的结构:分为平叶、斜(折)叶、弯叶、螺旋面叶式搅拌器。浆式、涡轮式搅拌器都有平叶和斜叶结构;推进式、螺杆式和螺带式的桨叶为螺旋面叶结构。2、按搅拌器的用途:分为低黏流体用搅拌器、高黏流体用搅拌器。用于低黏流体的搅拌器有:推进式、浆式、开启涡轮式、圆盘涡轮式、布鲁马金式、板框浆式、三叶后完式
17、等。用于高黏流体的搅拌器有:锚式、框式、锯齿圆盘式、螺旋浆式、螺带式等。3、按流体流动形态:分为轴向流动搅拌器和径向流动搅拌器。有些搅拌器在运转时,流体即产生轴向流又产生径向流的称为混合流型搅拌器。推进式搅拌器是轴流型的代表,平直叶圆盘涡轮搅拌器是径流型的代表,而斜叶涡轮搅拌器是混合流型的代表。 此次设计采用的是涡轮式平叶搅拌器。 搅拌器桨径与罐内径之比叫桨径罐径比,这次设计选用的涡轮式叶轮的一般为0.250.5,涡轮式的叶轮为快速型,快速型搅拌器一般在高度H1.3倍的罐内径长度D时要设置比较多层的搅拌器,而且相邻搅拌器间的距离不小于叶轮的直径d,其适应的最高黏度为左右。搅拌器在圆形罐中心直立
18、安装时,涡轮式下层叶轮离罐底面的高度C一般为桨径的11.5倍。如果为了防止底部有沉降,也可将叶轮放置低些,比如离底高度取,而最上层叶轮高度离液面至少要有1.5d的深度【17,345-349】。涡轮式搅拌器的结构简图如图2-2所示。 图2-2 涡轮式搅拌器结构简图 查HG-T 3796.112-2005,选取搅拌器参数如下: b:键槽的宽度,取b=22mm :搅拌器桨叶的宽度,取B=110mm :轮毂内经,取d=80mm :搅拌器桨叶连接螺栓孔径,取M10 轮毂外径,取=120mm :搅拌器紧定螺钉孔径,取M10 :搅拌器直径,取=550mm :搅拌器圆盘的直径,取=370mm :搅拌器参考质量
19、,G=14.9Kg :轮毂高度,取=120mm :圆盘到轮毂底部的高度,取=40mm :搅拌器叶片的长度,=137mm :搅拌器许用扭矩,取M=252mm :轮毂内经与键槽深度之和,取t=85.4mm :搅拌器桨叶的厚度,取=5 mm :搅拌器圆盘的厚度,取=6mm2.3.2 搅拌附件的选择 搅拌附件一般包括挡板和导流筒。挡板一般是指长条形的竖向固定在搅拌罐壁上的板,主要是在湍流状态微粒消除槽中央的“圆柱状回转区”而增设的。挡板还可以提高桨叶的剪切性能,如有的悬浮聚合的搅拌装置,在设有挡板时可使颗粒细而均匀。此设计搅拌罐内径为1700mm,选择块竖式挡板,且沿搅拌罐壁周围均匀分布地直立安装。
20、导流筒主要用于推进式、螺杆式搅拌器的导流,涡轮式搅拌器有时也用导流筒。 此次设计主要为两种液体的混合,黏度不高,且选用的搅拌器为涡轮式,所以不用导流筒。第3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概述3.1 可编程控制器(PLC)概述3.1.1 PLC的产生与发展1、PLC的产生按照IEC(国际电工协会)国标标准定义,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又称PC或PLC,它是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发展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这种装置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数运算等操作命令,并通过
21、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的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功能的原则而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往的顺序控制主要由继电器组成,由此构成的控制系统都是按预先设定好的时间或条件顺序的工作,若要改变控制的顺序就必需改变控制器的硬件接线,使用起来不灵活。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通用汽车公司向全球招标开发研制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招标技术要求,研制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当时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都很简单,只有逻辑、定时、计数等功能;硬件方面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集成电路还没有投入
22、大规模工业化生产,CPU以分立元件组成;存储器为磁心存储器,存储容量有限;用户指令一般只有二三十条,还没有成型的编程语言;机型单一,没有形成系列。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最多只能替代200300个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在体积方面,与现在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相比,可以说是庞然大物。2、 PLC的发展概述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求寻找一种更好的控制器。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PLC由此诞生。进入70年代,随着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业化生产,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搅拌机 基于 PLC 设计 3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