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共7页).doc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概况: 海尔概况: 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 海尔的前身是在 1984 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 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 业集团。在“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 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 147 万元的集 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海尔现有员工 2 万多人, 在海外拥有 62 个经销商、30000 多个营销点。到 1999 年,海尔产品
2、包括 58 大门类 9200 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 816的 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 215 亿元。海尔从 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 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 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 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 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 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 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 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 顷利实现不同阶 段上的战略转移。海尔的
3、发展经历了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 年一 1991 年),在“要做就做最 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 略” ,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 年一 1998 年),通过企业 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 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 “吃休克鱼” 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 管理不行(即所谓 “休 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 18 个, 这 18 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 55 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海
4、尔 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 3 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 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 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亚 998 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牌 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其基本战略理念就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 化的海尔” 。所谓“海尔的国际化”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海尔产品的各 项标准都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 而且要成为中国很有竞争力的出口 商,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打海尔的国际品牌;而“国 际化的海尔”则是要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不再是一个从中国出来的 海尔产品, 而是在当地设计、 当地生产、 当地制造、
5、 当地销售的产品, 这也就是“本土化的海尔” ,这是个非常大的战略转折,而且对海尔 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新考验。 在国际化战略阶段, 海尔的策略原则是 “先 难后易” ,国内有好多企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则是以“出 口创牌”为导向,取得了成功。 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 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 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 也越来越高。海尔是家电行业获得国优金牌、通过 IS09000H 认证和 IS 环保认证的第一家,并先后取得了 UL、CSA、VDE、SMARK、 SAS、SAA 等国
6、际认证,1997 年,国家经贸委确定海尔为重点扶持冲击世界 500 强 的 6 家试点企业之一。目前,海尔的国际化经营已驶入快车道,成为 世界级的供应商,跻身于世界冰箱生产十强行列,在国际市场赢得越 来越多的美誉。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但 从根本上说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及其战略选择。要想成 为名牌、 国际化的名牌, 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人才、 国际化的人才, “先造人才,再造名牌” 。因此,海尔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坚持 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环境和 文化氛围,建立起一套充分发挥员工个人和团队人力资源潜能的机 制, 在
7、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 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o 这是攸关 企业总体战略发展成败的关键。 管理” “0EC 管理” 与各牌战略相契合的入力资源战略管理 : 全面质量管理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主题, 也是 海尔名牌战略阶段的主导任务。与此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和管理制 度的核心也就以质量观念教育、敬业爱岗培训、质量考评和奖酬为主 要内容。 1985 年 5 月,受命于危难的青岛电冰箱厂厂长张瑞敏,面临的 市场形势是严峻的。当时海尔在规模、晶牌方面都是绝对的劣势,靠 什么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呢?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
8、了自 己的质量理念: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于是也就有了产品质量的 “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办法,达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的要 求。从理念的提出到员工接受、认同,最后变成自动遵循的原则和习 惯,需要一个过程。正是由于过去许多职工不能真正理解,更难自觉 接受质量理念,所以产品质量不稳定,客户投诉不断。张瑞敏强烈意 识到:理念问题解决不了,靠事后检验,是不可能提高质量的。于是 有了张瑞敏果断推出“砸冰箱” 事件。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 76 台电冰 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 震撼是巨大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 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 与“饭碗
9、”之间 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 留在“对 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 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 员 I 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 度,构造成机制。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 持了一 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 “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 我的工作会对质 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 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 何提高质量?”在讨论中, 大家相互启发, 相互提醒, 更多的则是深刻的内省与反思。 于是, “产 品质量零缺陷”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随后他们走出了关键的第三步,构造“零
10、缺陷”管理机制。在海 尔每一条流水线的最终 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 ,流水线上下来 的产品,在经过各个工序时,工人检查出上一工序 留下的缺陷后就 及时地记录在一张缺陷条上。这位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 缺陷维 修好。他把维修的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 “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那么,当产 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 他还有一份奖金, 合格率越高, 奖金越高。 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 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这一制度的推出,使海尔的产品、服务、内部 各项工作都有了更高的质量平台。 1989 年起, 海尔正式实施 “OEC
11、 管理法” 所谓 OEC 即 Overall(全 。 方位)、 Every(每人、 每天、 每件事)、 Control&Clear(控制和清理), 总结起来叫“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o ; 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把它做完,今天的事情比昨天要有提高,每天 都有提高。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你每天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 去,银行给你的利息是复利而不是单利,而这个利率是 1,每天都 是昨天的 l的话,那么,这一块钱大约 70 天连本带利取出来的时 候就是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比昨天提高 1,70 天就会 提高一倍。当时,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员工收入实行质 量否决
12、制,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其次考 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 样子,而是建立 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 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谁的工资。这种做法从人力资源管理 层面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挑战自我” 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的入力资源战略管理 “挑战自我” :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 为创新的主体。为配合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尔提出“挑战 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设计了把 “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 外部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尔 集团 人力资源 战略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