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一数 1.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时间。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
2、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比多少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通过主题情境,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同样多”“多”“少”来描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能主动地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2.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
3、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上、下、前、后 1.这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或人物并介绍它们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提供
4、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老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讨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老师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左、右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5、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
6、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15的认、读、写及顺序 1.创设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2.优化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总之,在教学中,如
7、果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比大小 1.创设情境,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猴子吃水果,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抽象出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和眼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
8、高能力。 第几和分与合 1.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老师可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2.对于4和5的组成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摆小棒理解如何进行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起数感。在教学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3.通过“猜数字”游戏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在玩中学”,体会学习数
9、学的乐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采用合作探索的方式,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面对面地沟通,使学生互通有无,总结不同的分法,从而达到做法的多样化。 加法 1.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深化加法的两个层次的含义,落实认知和技能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延续,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探索与交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反思、调控以及自我评价,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3.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能
10、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以内数的加法 1.本课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和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认识“+”,会读加法计算,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2.老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发展
1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减法 1.通过情境的创设,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减法所表示的基本含义,在分合式的基础上编加减法算式。学生看着题目能做,但如果要求学生看着图,说说题意就显得比较困难,说不清楚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说。因此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题意方面要多进行训练,增强其理解、表达的能力。2.如果离开了情境的创设,加减法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这又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在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当加减法放在一起的时候,出现了加减法混淆的情况,学生对于体会减数和差的关系比体会加数间的关系的困难要大。5以内数的减法1.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1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并且为学好新知识铺好路。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根据算式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重视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本课的特色在于能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认识0的意义到写0,到学习活动的总结,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完成,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有关0的加减法练习认识长
13、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通过老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和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结论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 立体图形的拼组,6、7的认识 1.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
14、种方法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2.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又因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6、7的加减法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2.
15、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
16、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6、7的加减法的应用 这节课主要是巩固前面所学的“6、7的加减法”知识,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情景图中会找有用的信息,并会选择相应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地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确扩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许多学生在观察了插图后都能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图意,由于是生活中的实景,学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较快地列出算式。但学生只能简单地将物体的数量与数
17、字相对应,合起来用加法表示,而吃掉、用去、减少几个都用减法表示,所以在课件演示之后,可将实物图贴到黑板上,从课件过渡到板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将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相对应。另一方面丰富了板书的内容。 8、9的认识 1.结合数数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联系生活,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就感。3.注意提出推理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8、9的加减法 1.使学生掌握8和9的加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叙述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
18、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2.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老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8、9的加减法的应用 1.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示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2.在复习8
19、、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图画中找出。教学的切入点是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复习扩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写出算式和结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图画、语言、算式三者中突出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有机组合。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知道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答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基础。 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完小蘑菇图后,老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初步“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还应注意结合“用数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10的认识 1.由学生感
20、兴趣的问题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正确认识了10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10。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从生活中找出许多跟10有关的事物,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受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在教学10的组成时,采用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通过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1.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通过游
21、戏,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就会感到学有乐趣,学有所获。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可以延续知识的广度及深度,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也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连加 连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中,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
22、愉快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发展。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减混合 1.本节课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混合计算,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计算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复习及加减混合计算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2.体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中,老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培养了学
23、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整理和复习 1.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在头脑里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广泛应用于新的情境,并在这种情境中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3.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在内容和要求上更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通过学生的有效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