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共20页).doc
《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1)【本章学习提示】在学校教育组织中,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教学形式展开的。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依托班级组织实现的,是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章主要围绕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班级的特征;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方面而展开。【本章学习目标】1.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2.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第一节班级概述一、班级的内涵班
2、级即学校教育组织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班”意指工作或学习的组织,表示的是一群人。“级”意指年级,表明的是学生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班”和“级”是联系在一起用的。班级在其产生之初,其职能主要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集体。发展到现在,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由此,从内涵角度可以把班级定义为: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1二、
3、班级的基本特征2儿童一进入学校就被编入特定的班级,作为班级的一员接受指导。一般来说,班级具有如下特点。(一)学习性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而言,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必须在群体生活环境中进行。班级组织正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社会为其安排好的,如教学科目的显性课程,也有如班级组织中的各种规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隐性课程。(二)不成熟性班级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
4、成人组织。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这一发展的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异,但就其整体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的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尽管学生并非成人,但自主意识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近乎天性的社会性要求。不少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自其入学那天起,就已开始谋求学校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学生对于班级组织的运行有一种近乎天性的自治倾向。由于学生并非成人,因而在学校中对于教师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
5、尤其在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受挫时表现最为明显。经验表明,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这种依赖意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只不过依赖的程度随年龄的不同而呈递减趋势。(三)教育性班级的教育性是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的特点。如果说夸美纽斯在17世纪首创班级授课制时更多地强调班级只是作为一种“大生产”的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的话。那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乃是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单位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教育性是班级的主要特点。班级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相容的。社会化不是以牺牲自我发
6、展、自我表现为代价的。学习社会的文化,掌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班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就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四)社会性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还是指向个人或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单个人的活动是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活动就不复存在。活动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生物性本能活动或适应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体现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人的活
7、动。班级中的活动既反映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要求,又反映着社会环境的渗透和影响,只不过前者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后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而已。在班级的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都构成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三、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国外班级制度的历史发展学校教育中的班级制度是以大工业生产作为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班级制度的萌芽期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简单,教育的方法手段只是口耳相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各类学校,还是后来
8、封建社会的私塾、书院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等,它们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尽管汉代曾出现“大都授”(类似学术报告),南唐朱弼亦曾采用“升堂讲说”等形式,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形成年级和班级,更没有什么班主任,班级只是处于萌芽状态。2.班级制度的产生班级产生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这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兄弟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是最初设立班级的学校。拉萨尔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也曾以班级教学制代替了当时盛行的个别教学制。最早使用class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在这时期,是否把学生分成班级被看作优秀学校的标志之一。
9、在此基础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学校制度和在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班级制度的正式形成,班主任这一班级组织角色也相应产生。3.班级制度的发展期班级的发展期主要在1720世纪中叶。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普及教育成为时代的重要教育课题。要培养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要建立国家化的学校系统,就必须推行班级授课制。这时,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了校年级班级三层结构,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成为相应明确的人员分工。班级、班主任作为独立的要素,不可忽视地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中。这一时期之后,班级制度的发展
10、逐渐走向巅峰。4.班级制度的变化期20世纪以后,班级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变化期。在这一时期,班级授课制一方面被弱化;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不断走向法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欧美等地出现了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倾向,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诸如“道尔顿制”“开放课堂”“无墙大学”等教学形式,他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有着育人单一、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所以,对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班级制理论加以否定,使班级有弱化的趋势。但另外,又有法制化的趋势,如苏联、日本等国在20世纪40年代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充分肯定了班级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使班级制度法制化。(二)我国班级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教育史
11、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古代的私人讲学和宋代以后的书院都不设班级,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我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以后,才在全国逐步采用班级教学形式。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并试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各学堂要按学生程度深浅分学级并编班上课。由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实行分班教学,并设有级任教师是在民国时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将清末的各种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当时由于
12、学校规模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而采用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下,学校制度不尽一致,各根据地根据具体情况办学。为了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在一些学校里也安排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班级工作。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结束。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迅速改造和发展。依照当时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育传统,我国在中小学实行分班教学,并设立专职班主任以取代级任导师。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班级授课制有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
13、案),又强调了班主任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规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任免条件等。这样我国的班级便走向正规化道路。班级授课制自创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仍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强调标准、同步、整齐划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
14、力的充分发展等。随着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的形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美、俄、法、德、日等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声、光、电来完成。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人数的限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结合,把班级、小组、个别教学综合运用,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来看,班级授课制较为适应我国的国情。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构建学习化的和谐社会还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必须有大批优秀人才。班级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摇篮,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要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班级的构成要素4
15、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现代社会学理论,只要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组织特征,便成为社会组织:(1)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2)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3)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班级具有上述三个特征。因此,班级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有的研究者常把学校当做一种社会组织,把班级当做一种社会体系。从社会体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看,两者有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人,必须有固定的关系与交互作用;其差别主要是社会组织强调要实现某些特殊目标或宗旨。而社会体系则泛指一般较具固定形式的角色关系,以此为探讨社会行为的基础。班级是作为一个正式群体而存在的。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
16、、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文化、特定的人际交往及特定的功能。从功能的观点来看,班级可以被看做一个社会化的机构,也包含着个性化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班级中存在多种目标,如由课程与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目标等,班级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机构和主要场所。因此,班级不仅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日本学者片冈德雄认为,班级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起码有个学习成长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指导和学习这两种角色分配;这种集体起码要保证持续一定的目标;一般说来应有一定的物质场所。5我国学者陈桂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中,其中有些要素是必要的,缺少这种成分就不能成其
17、为教育;另一些要素属于教育活动的充分条件,条件越充分,教育活动越有效。作为教育活动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6在上述构成班级的五个条件中,既有构成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包括充分条件,从这些条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条件包含了构成教育简单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缺少了教育资料这一简单要素。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教育活动的简单要素也势必是构成班级的必要成分。“教育资料”即相当于班级中的课程,缺少了课程的因素,班级的成员无疑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成员一样。对班级性质的不同认识7近年来,对班级的
18、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视角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来,班级性质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选题。在已有研究中,班级性质被界定为四种:班级作为社会体系、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班级作为“学习集体”。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社会体系角度来分析班级性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对班级之所以是一种社会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发。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结构家庭不同。帕森斯指出,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尽管家庭和班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都肩负着社会化的任务,但班级结构尤为重视成就主义和普遍等同性,而家庭则强调归属主义和个别等同性。持“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论者主要是谢维
19、和教授8。他认为,关于学校班级的讨论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规模问题、规范问题和制度问题。由此从“班级应是什么”的价值观出发,认为班级理应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尽管它也具有社会组织的属性。吴康宁教授在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与其价值选择9一文中,在依循“逻辑地形图”的基础上,科学的考察学校班级的社会属性,并进而考察的教育指导意义。由此,作者依序论述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集群社会群体;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自功能性组织”与“半自治性组织”。除了上述班级定位外,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将班级依次界定为“集体”(group,中文往往译为“群体”),“学习集体”“班
20、集体”;10这主要是在“初级群体”的上位概念“社会群体”层次展开讨论。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班级性质的认识。第二节 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来具体实施。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未来发展。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
21、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1二、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2(一)班级管理的产生班级授课制是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班级管理随班级授课的产生而产生,随师生结合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中世纪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都不同,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指导,不对全班授课,教学秩序乱,效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为了提高教学的效能,与学年制班级相配套,夸美纽斯选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严密的
22、考试制度。学校的考试分为以下六种。学时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有时是观摩学生学习是否专心,在每节课上都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有时是通过提问进行检查。如请重复我刚才讲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等。学习考查。由小组长主持,每天学校全部课程结束后,组长与其组员一起复习,检查一下所做的事情,组长应力求使小组的成员熟练掌握已经正确理解的材料。学周考查。每周六午休时,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查,提倡进行互换名次的比赛,任何一个名次比较低的学生有权与本组名次比较高的学生进行竞赛,甚至可以跨组竞赛。如果后者比赛失败,就应当让位给对手,改为低名次;如果没有失败,则保持其原来的名次。学月考查。每月一次,由校长每月视察各班一次
23、,进行严格的考查。学季考试。由学校某个班主任与校长一起主持,以便了解谁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作为公开表彰的依据。学年考试。这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考试。在学年结束时举行,学校各方面的负责人参加,全校的学生集中在操场上,通过抽签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检查和考试。这次考试将决定每位学生是否能升级。从以上夸美纽斯所论述的这套考试制度来看,它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只是一种非书面的检查学习的方法,它缺乏考试的规范化性质,但是,它把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检查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从每天、每节课抓起,这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职责规定方面,要
24、求每位教师应该给自己提出本班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要十分熟练它,然后根据它来安排一切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最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其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教师在道德培养方面要通过多种练习和介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渴望参加劳动。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事实上是他们教育学生要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教师必须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真诚地希望他们取得成就,仿佛教师就是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父亲,因此,他们应该更温厚地而不是严厉地去做这一切。小组长具有以下管理职责。小组长是10人集体的管理者。在校内,他在智慧、德行、虔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在朗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管理 第一章 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