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共13页).doc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建议1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课程研究栏目和各科教育栏中、中基网课程改革栏目(建议2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
2、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与人文素养(包括视觉艺术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
3、程追求最终落空。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进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我们在实验区发现,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这一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应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新教材形同虚设。新
4、课程进一步加强了选择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不少空间,除了降低必修课程时比例,还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即使必修课程中也有不少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这些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决定学或不学,选学这些还是选学那些,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但不可以强求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于必修课教材,不能认为凡是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都要学到。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杆子到底。如化学新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重点概念,如
5、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等,不再下严格的定义,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说法。这些教师都要注意。建议3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用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自己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各科教材都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
6、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当然,各科新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但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不一样,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7、也都不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加之中国地区差异极大,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社会的实际”就表现出巨大差异。教科书是尽可能地设法选取具有共同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因此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差异针对性,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如生物学教学中,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或学习各种代表性的绿色植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选取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系统或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为范例,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学习。教材中也设计了
8、一些学习活动,目的也在于引导教师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页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调查校园、社会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本文中的例子均取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议4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这些新内容,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不少教学内容也只能是现买现卖了。如果教学中学生出现疑问或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回应起来自然就觉得有困难了。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
9、过报刊杂志、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教社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除在教学参考书中增加大量补充材料外,另于2001年相继推出多套丛书,供教师自学。如中学地理教师相关地理知识专题丛书、初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高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等。建议5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如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中第四单元是“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第89页生物学与文学栏目是“寄予植物的情怀”。历史新教材提示语中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
10、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自由阅读卡中不少也是跨学科的资料,如“册”、“编”、“卷”的来历。物理讲到“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讲了人耳的构造、双耳效应,讲“透镜及其应用”时,讲了“眼睛和眼镜”,讲电流和电路时讲了生物电,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工作是否正常等。地理新教材中“海陆的变迁”一节从“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说起,讲“天气及其影响”时,在“活动”栏目中讲到了历史上赤壁之战中运用天气的例子。化学新教材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出了一道习题,先呈现一首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目是“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据你对该
11、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作出解释。”课程综合化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补充。建议6新课程强调展示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开阐述。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不断变化是因为我们比过去知道得更好更多了,说明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并不完美,现有知识在未来可能仍会有所改变,但这
12、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或无用的;但现有知识是以现在我们所能提供的、经过了最佳检验的最为可靠、最为合理的知识;对于知识或人类的认识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外,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艰辛和为之奋斗的人们的可贵精神。如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下)第76页学到“输血与血型”时有“血型的发现”一段,概要阐述了血型发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更加详细地展开阐述这一历史过程,通过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学习,学生定能深刻感受到所学任何一点知识都是那么来之不易(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不知多少血泪甚至生命),并为这些奋斗的人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深深震撼。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就一定要加强对
13、科学史的了解,强调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的阐述,增加对知识故事的学习。建议7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否是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
14、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
15、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建议8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已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语文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探究性题目的设计,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生命,生命”文后第二题是:将这篇课文跟下面一篇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第14课“秋天”(何其芳的诗)文后第三题:将下面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新教材中像这样的研
16、讨与练习有四五处。这探究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面对新教材中的这种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当然,这指的是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境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容忍或无视学生的不正确理解,在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严重偏差时,教师是有责任指出的。建议9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前教师备课,可能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如何练习
17、,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意料的变化,还要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向 新课程 教师 18 建议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