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00054自己整理(共7页).docx
《管理学原理00054自己整理(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00054自己整理(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5)管理者的分类:按管理者所处层
2、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 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 境时。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
3、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 等资源时;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 商定成交条件时。(7)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概念技能 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
4、1)管理的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 、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 对于“
5、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 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对于“有效的管理者” 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 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 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
6、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 ,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7、2、 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 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 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 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
8、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 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 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
9、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 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理念层、制度与行为层、象征层。组织文化的特征: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 (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1、共同价值观,2、企业使命, 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制度,7、行为规范,8、
10、企业形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领会:(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1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2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3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组织对环境的影响: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2影响环境3选择新环境。 (2)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称企业文化,孕育于日本,产生于美国。 3.应用 (1)一般环境分析(PEST)一般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 (2)具体环境分析:采用行业竞争“五力模型”,行业的竞争力量有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3)SWOT 分析法: 含义:SW
11、OT 分析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 分 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 胁(threats)。分析基本步骤: 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组织发展战略。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企业可以利用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弱点机会(WO)组合:企业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使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优势威胁(ST)组合:企
12、业要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组合:企业需要采取集中战略或差异化战略,回避劣势和威胁。 (4)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辐射功能 (5)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1、确立合适的价值观标准,2、选择与组织价值观相融合的应聘者,3、强化员工的认同感,4、建立符合组织文化要求的奖励系统,5、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文化。 (6)组织环境分析包括:一般环境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识记:1、管理道德的概念与特征: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
13、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管理道德的特征:普遍性、特殊性、非强制性、变动性和社会教化性 。2、社会责任的含义: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3、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古典观:企业只应该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也称“纯经济观”。社会经济观:企业除了要赚取合理利润外,还应为相关利益群体(如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所在社区乃至政府等)承担其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领会:(1)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道德的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2)培养管理者道德的途径:挑选高素质的管理者做好管理道 德的教育工
14、作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3)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与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很多工作要做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企业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慈善活动企业在生产中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提高经济绩效 应用:1、社会责任观的具体体现:对雇员的责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对顾客的责任,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等对竞争对手的责任,不要假冒其他企业的商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对环境的责任,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
15、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赞助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 同时应避免财务欺诈等。第二篇 计划篇 第五章 决策1. 识记 (1)决策的概念: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决策就是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2)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性质不同,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2、按决策活动表现的形式不同,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按决策的方法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3)决策的原则:信息原
16、则、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原则、对比择优原则、反馈原则。 (4)决策的标准:三种观点1、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最优标准”,由西蒙提出的“满意标准”,3、由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出的“合理性标准”。2.领会 (1)决策的地位和作用: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显得过分,不仅因为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更由于决策正确与否是管理成败的关键。(2)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组织文化、决策者的个人因素、时间因素、过去的决策。(3)决策的程序: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决策的始点确定目 标决策的前提拟定可行方案决策的基础方案选优决策的关键;典型试验决策的试
17、点;普遍实施决策的落实;跟踪控制 决策的检查。(4)决策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依靠直觉、经验,主观判断):1.头脑风暴法(勿评优劣、畅所欲言、大胆创新、集思广益)2.名义群体法3.德尔菲法(用函询形式进行集体匿名思想交流的过程,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4.电子会议(二)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风险型(决策树法)、不确定型3.应用 (1)运用所学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某企业决定生产一批产品,基建与机器设备投资总固定成本为 元,单位产品售价 26元,单位变动成本18 元。生产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量 Q=C/(P-V)=/(26-18)=47500 元。产该产品的盈亏
18、平衡点销售额 R=C/(1-V/P)=38000/(1-18/26)= 元。公式: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第六章 计划1.识记:(1)计划的概念和特点: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 选择、筹谋的活动。 计划的特点: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适应性、经济性。(2)计划的“5W1H” : (what/why/when/where/who/how to do it.)做什么(目 标与内容) ,为什么做(原因) ,何时做(时间)
19、 ,何地做(地点) ,谁去做(人 员) ,怎么做(方式、方法、手段) 。(3)计划的分类:按计划的形式分: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 规划和预算。按计划的期限分:长期计划、中期、短期。按计划的性质分为: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 (4)愿景与使命: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设想,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 指导性、激励性。 (5) 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目标管理就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20、。目标管理的特点:1、员工参与管理2、以自我管理为中心3、强调自我评价4、重视成果。(6)滚动计划法及其特点、优点:滚动计划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它不象静态分析法那样是在一 项计划全部执行完了之后再重新编制下一时期的计划,而是在每次编制或调整计划时,均将计划按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一个计划期,即向前滚动一次。特点是“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长、短期计划紧密结合”。 优点:把计划期内各阶段以及下一时期的预先安排有机地衔接起来, 而且定期调整和补充,从而从方法上解决了各阶段计划的衔接问题,使计划更符合实际。 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和实际情况的多变性这一矛盾,使计划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生产实际
21、的作用。(7)甘特图及其特点:甘特图也称为条状图,由亨利甘特开发,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的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 特点:简单、醒目和便与编制。2.领会 (1)计划的作用:1、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2、有利于增强管理的预见性,规避风险,3、有利于减少浪费,取得最佳经济效益,4、有利于控制工作的开展。 (2)战略计划的重要性:战略计划是协调组织内部各种活动的总体指导思想;能促使决策者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考虑问题,不仅要考虑顺境下,尤其要考虑逆境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出乎意料的市场波动或事件对企业造成的问题,避免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大的波
22、动。 (3)战略计划和长期计划的区别 :战略计划是一种可以改变组织性质的重点计划,但它不包含所有细节;而长期计划则是全面性的计划,包罗组织的各项主要工作; 战略计划的制定通常是由少数高层领导人参与;而长期计划却是由各层管理人员参与;战略计划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的改变,是根据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威胁来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它是对外部环境进行预测和把握的结果;而长期计划的着眼点是组织本身,即如何使组织的整体目标结构仍能长期保持协调和配合。(4)企业的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差别化战略:就是使企业具有独特性,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3、集中战略,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
23、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 (5)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与效率主义二者的结合。 3.应用 (1)联系实际分析计划制定的程序:评估机会(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竞争对手的动向、组织的长处、组织的短处) 、确定目标(组织要向哪里发展、打算实现什么目标、什么时候实现) 、确定前提条件(组织计划在什么环境下实施) 、拟定各种备选方案(为了实现目标,有哪些最有希望的方案) 、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那个方案最有可能使组织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目标) 、 选择方案(选择组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拟定辅助计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培训计划等) 、编制预算(项目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 工资预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原理 00054 自己 整理
限制150内